高校教师主题教育心得体会
劳动教育是关于劳动的教育和通过劳动的教育的有机统一。在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劳动教育如果简单地以体力劳动、传统技术技能作为教育教学的核心内容,就有可能难以调动青年学生参与劳动教育的热情和兴趣,难以培养青年学生在生产劳动中发现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难以启发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创造出有价值的劳动成果。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高校要注重围绕创新创业,结合学科和专业积极开展实习实训、专业服务、社会实践、勤工助学等,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增强诚实劳动意识,积累职业经验,提升就业创业能力,树立正确择业观。这为高校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即“劳创融合”,提供了政策依据。高校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教育目标具有内在一致性,教育过程具有交互共通性,教育结果具有高度统一性,二者同构共生。梳理劳创融合的推进路径,分析现阶段劳创融合的实施要点,可以促使高校劳动教育更好地发挥转变大学生劳动观念、强化大学生劳动意识等育人功能,实现高校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双向贯通式培育时代新人的目标。
一、高校劳创融合的推进路径
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开展劳动教育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组织开展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研发,坚持以实践锻炼为主,切实保证每一个学生都有必要的劳动实践经历等。由此,高校劳创融合的推进路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一体化组建师资队伍。师资配置是开展劳创融合最重要的先决条件之一。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实施,需要大量专业师资。一是借力。在师资不足或专业化程度不高的情况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是一个现实的选择。与理论学习相关的内容可以网络优质教育资源为重要补充,而与实践锻炼相关的环节则可借力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站位之高、力度之大、发动之广前所未有。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高校应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学生单独开设“创业基础”必修课。经过多年的建设,不少高校已经组建了一定数量的校内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在高校教师编制紧张、另起炉灶组建一支劳动教育师资队伍难度较大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将创新创业教育和劳动教育的师资合二为一,二是补充。目前高校校外创新创业导师一般是由企业家、风险投资人等组成。融合式组建师资队伍,需要在已有的校外创新创业导师中进一步补充大国工匠、劳动模范、能工巧匠等行业优秀人才。这既能优化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结构,而且也能为劳动教育的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三是共育。现阶段大部分高校校内创新创业教师的短板是缺乏创业实践,而创业的试错成本又极高。由此,推动创新创业教师近距离接触产业新业态、零距离体验劳动新形态,既是对承担劳动教育课程教师的专项培训措施,也是补齐创新创业教师实践短板的次优方案。通过借力、补充、共育的方式一体化组建师资队伍,能够实现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共同发展。
2.双向式设置劳创课程。课程是实施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主渠道。高校可借鉴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CDIO(构思—设计—实现—运作)工程教育模式,双向贯通式设计劳动教育和“创业基础”课程。一是将“创业基础”作为劳动教育的前置课程(聚焦于“构思”“设计”)。创业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创业是指创办新企业;广义的创业泛指开创事业。作为面向全体学生的普及性的“创业基础”课程,实施广谱式的创业教育更能为学生所接受。《纲要》提出的“普通高等学校要将劳动教育有机纳入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的要求,在广谱式创业教育中比较容易达成。例如,将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融入创新创业精神,在创业者和创业团队中强调敬业团结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ongxiezuo.com/1028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