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主题教育“两个结合”有关中国式现代化论坛发言材料汇编
(13篇)
目 录
北京师范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院院长冯刚:
把握好“两个结合”与中国式现代化的辩证关系 1
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陈金龙:
“两个结合”的多维阐释 5
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吴满意:
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 6
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张洪松:
深刻把握“第二个结合”的精髓要义 7
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唐晓勇:
“两个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必由之路 9
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士海:
坚守好“魂脉”与“根脉”… 11
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田永秀:
以“两个结合”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人才培养 12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郝立新:
从“两个结合”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14
四川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李刚: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是“第二个结合”的光辉典范 15
四川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陈驰:
“第二个结合”的内在逻辑 17
西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冯永泰:
“两个结合”视角下中国式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开辟 19
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崔发展:
“第二个结合”在巩固文化主体性上达到的三个新高度 21
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晓明:
从“两个结合”看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内在规定性 23
把握“两个结合”学深悟透原理
四川省第二届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论坛发言材料汇编
(四川日报,2023年10月16日)
把握好“两个结合”与中国式现代化的辩证关系
北京师范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院院长 冯刚
“两个结合”对中国式现代化而言既是理论概括也是实践要求,二者的辩证关系体现在历史逻辑和历史前进逻辑之中。深刻把握“两个结合”与中国式现代化的辩证关系需要深入理解其本质及互动规律,把历史、现实、未来贯通起来进行研究。
从历史逻辑看,坚持“两个结合”与开创中国式现代化相互成就。纵观历史发展进程,“两个结合”与中国式现代化在历史实践中密切关联,二者的生成和发展离不开相互的支撑和助力,并且在既往发展过程中相互成就。
中国式现代化得以生成的密码在于坚持“两个结合”。西方是现代化的先行者,西方的现代化过程主要是处理“古今”即传统与现代的问题。而中国的现代化转型因为是后发的、被迫的,所以中国的现代化从一开始就不仅要处理好“古今”问题,也要处理好“中西”问题,其中就包括西方现代化理论在中国实际运用的问题。中国一开始的现代化探索之路充满崎岖,没有处理好中西古今问题,现代化之路走得磕磕绊绊,只有中国的现代化,没有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让中国的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之间建立起内在关联,根据实际国情和社会发展规律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积极寻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结合点,从而为中国的现代化找到了极具中国特色和优势的、社会主义而非资本主义的现代化道路。从百年奋斗的过程来看,凡是“两个结合”做得好的时候,我国的现代化事业是顺利的,凡是“两个结合”做得不好的时候,我国的现代化事业就遇到严重挫折。从百年奋斗的结果来看,正是由于坚持“两个结合”,我们避免了现代化的依附模式、趋同模式,走出了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中国气派,让中国的现代化具有了世界历史意义、典范意义,亦即让中国式现代化得以生成。质言之,“两个结合”回答了中国为何能够以及如何创造了现代化新道路的关键问题。
“两个结合”及其理论成果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实践中生成。***总
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中国,中国也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 具体而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深刻改变了中国,并且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持续产出丰富的创新理论,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两个结合”是我们在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 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产生的。黑格尔曾说:“一个所谓哲学原理或原则,即使是真的,只要它仅仅是个原理或原则,它就已经也是假的了;要反驳它因此也就很容易。”如果说马克思主义主要从理论层面打破了“现代化=资本主义化”的迷思,提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可能性、原则和优越性,那么中国式现代化则是从实践层面打破了“现代化=资本主义化=西方化”的迷思,让社会主义现代化从可能性变成了实然性、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原则具有了具体性、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优势具有了现实性,让反驳马克思主义变得不容易了。同时,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向世界展现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自信。总体而言,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和成就是用事实证明了人类走向现代化的道路具有多样性,用中国故事书写了社会主义条件下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独特性,用中国成就彰显了社会主义条件下推进现代化建设的优越性。用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话来讲,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创新是让“两个结合”从解释世界走向了改变世界,让真理具有了现实性和力量。而当我们通过新征程上的持续奋斗,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时,当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不是走资本主义道路,而是走社会主义道路成功建成现代化强国时,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将更加充分地展示出其历史意义。这就需要我们在历史前进过程中,坚持“两个结合”与中国式现代化相互支撑。
从历史前进逻辑看,继续坚持“两个结合”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相互支撑。基于历史逻辑,中国式现代化的开创和推进过程始终内蕴“两个结合”的理论指导,“两个结合”的成功实现以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不断取得, 也依托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展开。基于历史前进逻辑,中国式现代化的顺利推进需要继续坚持“两个结合”,“两个结合”的进一步发展同样也离不开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发展。因此,不能脱离中国式现代化实践过程空谈“两个结合”,也不能抛弃“两个结合”的理论创新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脱离了“两
个结合”,中国式现代化是盲目的;脱离了中国式现代化,“两个结合”是抽象的。
将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变为独特优势需要“两个结合”提供理论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基于实践并在实践演进中不断创新发展,不是凝固性的存在,而是动态提升过程。这就需要继续坚持“两个结合”,运用好并发展好“两个结合”,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理论优势,创造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首先, 保持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需要继续坚持和运用好“两个结合”。***总书记反复强调:“我们所推进的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国情的中国特色”,“我们的任务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当然我们建设的现代化必须是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的”。没有“两个结合” 就不会有中国特色,不坚持“两个结合”就会失去中国特色。其次,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转变成独特优势任务艰巨,需要战略支撑和内生动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探索性事业,还有许多未知领域,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大胆探索。”大胆探索不是盲目探索,需要坚持好、运用好“两个结合”,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科学理论指导和战略支撑。通过“两个结合”解决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从而科学识变、主动应变、积极求变。***总书记指出:“要把中国式现代化5个方面的中国特色变为成功实践, 把鲜明特色变成独特优势,需要付出艰巨努力。”实际上,“两个结合”不仅使中国的现代化得以区别于其他国家的现代化,具有中国特色,也使中国式现代化成为具有内生动力的现代化,为推进中国的现代化供给源源不断的动力。“两个结合”使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式现代化建立起内在性的本质关联, 对马克思主义的运用就不是外在的公式化套用,而是基于内在关联的深层次运用。
继续坚持好、运用好“两个结合”并推进党的理论创新,需要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支撑。恩格斯曾说,唯物史观的“不少朋友”是把原理当作“不研究历史的借口的”,但实际上当他们只是把抽象的原理作为现成的公式来裁剪各种历史事实时,唯物史观就立即转变为“自己的对立物”。因此,我们需要在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不断深化“两个结合”的研究和理论创新。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性实践不断创造着中国的具体实际,给“两个结合”提出新的课题, 提供丰富养料和实践空间,并推动着“两个结合”产生创新理论。根据大历史观,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一种已然存在,更代表着一种历史的发展趋势,这种
趋势比既成的历史事实具有更高的现实性。我们需要有充足信心,也要有实践的本领继续坚持“两个结合”,着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伟大事业。对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和工作者而言,深刻把握“两个结合”和中国式现代化的辩证关系需要在两个方面下功夫:一是要通过深化“两个结合”的研究,提出标识性中国概念,运用中国概念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故事;二是要积极关注和及时回答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新挑战,不断丰富“两个结合”的理论内涵。英国作家卡彭特曾断言:“世界史中,尚未见有回春复活之民族,重为世界之强国。”我们要继续坚持好、运用好“两个结合”,着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以有效回击他的断言。
“两个结合”的多维阐释
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陈金龙
对“两个结合”的内涵怎么理解,我们需要拓展视野,拓宽思路。“两个结合”的重大论断,是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之际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法论首次正式提出来的。党的二十大报告实际上还是把它作为中国化时代化的方法,并且对“两个结合”的基本内涵作了阐释,这是我们比较常见的对“两个结合”的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为什么要有“两个结合”, 特别是“第二个结合”?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西方文化的核心,在东方文化、西方文化两个板块中,马克思主义之前主要吸收的是西方的历史和文化,但它是开放的体系,在其发展过程中借鉴、吸收了外来文明,所以需要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两个结合”为什么能结合?至少在两个方面是契合的,一是理论基础具有契合性,二是在文化内涵上有相通的地方。
从多维度阐释“两个结合”,才能深化对其意蕴和功能的认识。“两个结合”既是一种方法论,也是一种情感表达,具有形象建构功能。“两个结合” 首先是作为方法论而提出的,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方法,也是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法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方法。“两个结合” 具有情感意蕴,表达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国情的尊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敬畏、对人民主体地位的确认。“两个结合”对于建构政党形象、国家形象、民族形象将产生深远影响。作为形象建构的“两个结合”,是政党形象建构:实事求是、守正创新、自信自立;是国家形象建构:国家意识、中国中心、国家创新能力;是民族形象建构:历史自信、开放包容。对于“两个结合”的解读,不仅要从字面上来理解,阐释其基本内涵,也要从延伸层面来理解,阐释其深层内涵;既要避免强制阐释,又不能遮蔽深层内涵,如此,才能充分揭示“两个结合”的理论意义、实践价值和社会功能。
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
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吴满意
***总书记创造性提出的“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论断,视野宽广、思考深邃、实践生动, 深化了全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规律性认识。
深刻领会“两个结合”的内在意蕴。***总书记所强调的“第一个结合” 突出了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造性贡献,强化了“结合”的重要与必要,既回答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所需中国实践的确证问题,也回应了中国实践所需科学理论的指导问题;既让马克思主义“化中国”,也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个结合”强调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的贯通、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的融通。“第一个结合”是“第二个结合”的基石,后者是前者的深化,突出了真理性本源,彰显了实践性基础,勾勒了规律性走向,揭示了目的性旨归,完成了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 理论之间、实践和理论同群众之间关系的有机对接、有效连接。诚如***总书记所说:“‘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并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
深刻把握“两个结合”的价值意蕴。“两个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也是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则。领会“两个结合”,就是要把握和领悟内含其中的思想伟力:一是绽放着***总书记大历史观的光辉。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 没有大历史观就难以做到观察时代,更不可能深入解读时代和引领时代。只有站在历史的最高处,才能丈量历史的宽度和厚度。将中国的发展置于更大的参照坐标中,放在更恢弘的历史基座上。二是闪烁着***总书记大实践观的智慧。不言而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坚持“两个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就是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之问、引领时代之变的科学理论。三是彰显着***总书记大文明观的隽永。***总书记不仅将“两个结合” 与中国式现代化内在关联,又将中国式现代化置于更高维度的文明视野中。从中华文化探源工程到优秀传统文化的“双创”,再到全球的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等,“两个结合”是党的创新理论所具有的“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的深刻体现,是对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的一次思想解放和彻底的文化自觉。
深刻把握“第二个结合”的精髓要义
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 张洪松
“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 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解和认识已经深入到文明层面。从学理上深入研究“第二个结合”的精髓要义,有助于为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科学指引。
“第二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而不是经典作家的个别论断。经典作家的许多具体论断是针对欧洲社会的具体情况作出的,其理论表达也具有浓厚的欧洲文化色彩。但是,这些具体论断中所阐述的基本原理却是超越特定文化背景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是西方文化同中华文化的结合,而是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特定的文化形态的结合,是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上去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二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作为观念形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第一个结合”的理论架构中已经包含了历史文化的因素,将“第二个结合”从“第一个结合”中单列出来更加突出了历史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中的关键性作用。更重要的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中国具体实际中单列出来,体现了一种看待中华文化的内部视角,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世界观、方法论、历史观、社会观、道德观在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结合中产生一种规范性的意蕴。
“第二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化学反应”造就新的文化生命体的动态过程。在彼此契合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从文化生命体的视角出发,党在不同时期对待中华文化的不同态度和政策,都只是生命体自身的更新和代谢,这就从根本上理顺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
“第二个结合”的目标和宗旨是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将历史和现实、中国与世界、中华文明与社会主义统一起来,是***文化思想中具有原创性、时代
性的标识性概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关照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理论系统和观念体系。“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概念的提出,使我们能够更好地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同时,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
“两个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必由之路
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唐晓勇
***总书记明确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一重大论断,深刻阐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创新之理、实践拓展之法、开辟新境界之要,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创建了重要方法论。
“两个结合”涵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创新之理。理论的活力在于创新。恩格斯多次指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两个结合”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的创新之理。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坚决反对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抽象化,把感性经验绝对化,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
***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本土化才能落地生根,时代化才能充满生机。”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无一不是坚持“两个结合”的创新成果。
“两个结合”凝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实践拓展之法。“两个结合” 以实践为基础又指导实践。马克思指出:“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两个结合”为解决具体问题、拓展实践之路创设了新方法。***总书记指出:“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只要科学地认识、准确地把握、正确地解决这些问题,就能够把我们的社会不断推向前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契合”经由“结合”而“相互成就”“巩固了文化主体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标中国问题经由“结合”而“筑牢了道路根基”“打开了创新空间”,从根本上回答了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思想上行动上的方法供给问题。
“两个结合”彪炳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之要。“两个结合” 深刻回答了“为何推进”“怎样推进”“为谁推进”“谁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一系列重大问题,闪耀着真理光辉。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理论到实践的历史跨越,不仅证明了理论正确的重要性,也阐明了理论与具体实践的结合路径。“两个结合”越紧密、越彻底、越坚定,革命和建设就取得成
功,反之则失败。
***总书记指出:“两个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中国共产党既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的倡导者和忠实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我们须更加坚定“两个结合”、增强“两个结合”自信,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上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坚守好“魂脉”与“根脉”
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张士海
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史,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取得重大成就, 能够领导人民完成中国其他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党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没有僵化固守,而是不断结合新的实际推进理论创新,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命力,使党掌握了强大的真理力量。与此同时,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也是时代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要完成这一中心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ongxiezuo.com/1157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