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均为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仅供参考,欢迎交流!
前言:
前几日学校里进行了期末考试,家里的弟弟还有学生们的成绩也大致进行了了解。其实我对成绩并没有太大的关注,一方面,这一次的成绩并不能完全代表什么,另一方面,真实的水平在试卷上往往是体现不出来的(明者自懂)。
不过每次考试我唯独关注的一点就是语文,特别是作文。当然这也是现在很多家长的苦恼,学生的噩梦,老师的绊脚石。
一、作文的重要
作文,是语文考试里占分最大的一块。像是在高考中,已经占到了三分之一的比重。各位屏幕前的读者,你们可以查阅一下资料,细数之后不难发现,无论是国考、省考、事业编、教师、研究生、高考等各类型考试,作文都是必考题而且是分量最重的题目,可想而知其重要性。另外新课程标准颁布之后,未来语文在学科中的比例将会越来越高,而作文在语文里的比重又会越来越高!
所以有这么一句话说“得作文者得考试!”,如此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很多人认为作文就是简单地写一篇文章,写够字数、用好写作手法、语句通顺、点明中心就能拿高分,表面来看确实是这样,但其实却不然。作文是对一个人的学习甚至做人方面的全方位考量,这并不是夸夸其谈,也不是危言耸听。排除抄袭和应付的例外,一篇自己认真“雕刻”的作文,侧面能展现出很多的东西。
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从语文角度来讲,作文考量了一个人的字体、词语、语句这些基础知识掌握程度;高一点就是段落结构、表达能力这些语言组织能力;那么再高一点,就是你的文笔文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想带给读者什么样的意思,这属于情感交流能力。当然从其它学科内容来讲,有数学方面的逻辑思维能力,英语方面的文化融通能力,还有对于科技文化、历史人物事件、国家时政大事等的了解程度,可以说是包含了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如果再高一点层次来讲,甚至也能体现出一个人的思想和灵魂,三观以及认知水平。
所以说,作文(文章)绝不是简简单单的文字堆砌,而是学习成果的综合检验,是情感的表达,是认知的交流,更是灵魂的碰撞。
二、大致的问题
大家可以不妨问一问孩子,现阶段他们对于作文的苦恼是什么,我想回答无非就是:不知道怎么写?不知道写什么?
第一个问题,也是最大问题,就是不知道“写什么?”
估计这也是小学至高中,乃至大学走向社会工作的不少人所共同面临的问题。试想一下,即使你的成绩再高、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再好、字体再工整,如果写不出东西,或者说没有东西可写,那么前面的一切将毫无意义。做一个贴近生活的比喻:就好比上了一盘红烧排骨,然而排骨上一丁点肉都没有只有骨头,即使再香、再好看又有什么意义,徒有其表,却不能填饱肚子。
特别是很多学生在考试作文的时候就真的是在数数字,让写400字的作文,一边写一边数,不够了就再加一句,再不够就又在重复一句,写多了甚至还擦掉一句。每每看到这里,我……就用省略号来表达我的感受吧(此处无声胜有声)!
第二个问题,不知怎么回事。
很多同学自己有大体的结构框架,也有想要叙述的事情,更有需要表达的含义,但就是不知道怎么下笔。简单来说,肚里有墨水,但挤不出来。
第三个问题:课外书摆设,写作文却派了大用场。
学校要求看课外书,家长们也给买了课外书,可是却成了摆设,买来的书放了一个学期比新书还要新!或者说孩子们看课外书永远都是第一面,绝不会往后看。你家的孩子也是这样吧?
但是每当写作文的时候,《作文大全》《小学生作文选》这类图书可真是救命稻草,连我都非常羡慕。有了这些书,孩子们写得太棒了,思绪瞬间打开了,速度提高了,内容也丰富了。有了这些书,老师和家长再也不用担心写不出作文来了。哇,这可真是值得让人安利的好东西啊!
这么好的书,我当然也是要品味一下的。当我翻开这些书的时候,密密麻麻的字我却一个也认不出来,是我不够认真吗?于是我又仔仔细细地再读了一遍,字里行间发现歪歪扭扭写着两个大字:“害人”!(周樟寿先生应该也赞同)
三、怎么解决
1.宏观方面
很多学生写不出东西来,其实这一点和所读课外书的多少关系不太大。现在我所带的这一届学生,当年上二年级的时候,日记已经能写出来二三百字甚至更多,而且对于事情的叙述,感情的表达,以及细节的勾勒这些方面,个人认为要高于四五年级的水平。
文章写好的的关键前提,首先是有东西去写,能写出来内容,这是迈开好作文的第一步。至于为什么,前面我已经形象地比喻过了。有时候,很多老师会批评学生写日记写作文像流水账,比如“我吃完饭,上了个厕所,然后又去学校。”这样写其实无可厚非,毕竟每个学生当年都是从这一步走过来的,与其责备学生,不仅打击学生的自信,日后还让学生扭扭捏捏不敢下笔,写作越来越困难。倒不如顺其自然,就这样先去写。最起码,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础打牢之后,再去考虑其他。(就好比我现在,不知不觉已经写了两千多字了,根本停不下来)
那么写完之后,如何避免流水账之类的文章呢?也就是我常说的,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字堆砌。这一点,就真的需要平时的积累了,以及课外书的用处(切记:作文书可不叫课外书)。我说的课外书是适合本年龄阶段孩子读的杂志周刊、名家作品、或者说故事书。很多家长真的很要强,小学阶段给孩子买的课外书都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宾逊漂流记》《昆虫记》,也不是打击各位,这些作品,别说小学阶段,初中阶段也只是看个热闹。与其买这些,甚至都不如买《格林童话》《一千零一夜》《安徒生童话》,这些童话更容易将孩子带入故事情节,还能激发一定的兴趣。如果家长有时间陪读,读完之后让孩子给自己叙述一遍故事的话,效果更佳。相信我,半个学期的时间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比仿写作文要好太多!
另外相信同学们平时都应该背过那么一两篇优秀的课文或者诗句,既然背得滚瓜烂熟了,也知道意思,为什么不想着把这其中自己喜欢的优美句子和独到见解应用到你的作文之中呢?选择其中好的一些稍作修改,甚至原文默写下来,我相信也比自己煎熬的凑字数要好得多吧!久而久之,熟能生巧,就能自己仿写出来了。
我是比较反对仿写作文的,与其对着作文书仿写,还不如读一遍来的自然。毫不客气地说,90%的学生仿写作文只是幌子,实则就是抄作文应付,完全浪费时间。屏幕前的朋友们,换位思考一下,假若你回到学生时代,身旁有作文书供你参考仿写,你还会自己苦苦煎熬去写吗?别违心,一般人都不会。有现成的,谁还敢自己做呀。(这是人的惰性)
2.微观方面
(1)字体
这个不用多说,好的字体让人赏心悦目,即使内容不太好,只要不跑题,语句通顺没有明显错误,基本上都能拿好分数。
(2)题目
好的题目能够迅速吸引读者,点名文章主意,激发阅读兴趣。可以适当地采用一些修辞手法或者幽默的用语。(但是小学或者初中作文给定题目)
比如写朋友的作文
一般题目:《我的朋友》《我的好朋友》……
稍微修改:《我的“坏”朋友》《瞧我这位朋友》……
注意:切忌范围过大的题目,会导致文章难写,而且很难切合题意,容易跑题。题目要细微细致,从小的切入点进行。
例如,写开心的一件事
大题目:《我开心的一件事》《开心的事》
细微题目:《学骑车可真有趣》《那一刻,我很开心》
(3)结构
现在学生阶段的作文无非就是:总分、总分总、分总结构(此结构开篇分写,需要很强的文字功底以及叙述能力,能迅速吸引读者或老师走想接下来的内容才行。否则很容易开篇无厘头,让人一头雾水,甚至跑题导致劣质作文出现)。
那么今天介绍的其中最最常见的,也是最推荐大家练习的就是总分总结构。
原因:阅卷老师每天要批改很多的作文,根本不可能把作文读完,更多的会阅读第一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另外看一下字体和段落结构,最多也就是这样。所以开篇结尾,也就是这里说的两个总,写好了这些,作文就成功一多半了。
总—分—总(自然段:1–3–1,或者1–2–1)
总:一般情况,以一个自然段为宜。开篇点名主题,至少要让阅卷老师或者读者大致知道你今天要介绍的内容。我曾经的老师指导我们,写作文讲究“无喻不开头”,这里的“喻”浅指“比喻”,实际上包含各种修辞手法、华丽辞藻、名言警句、优秀古诗词等等。同学们学了很多的修辞手法或者古诗,不可能一个都用不上吧。和主题意思相近的名言好诗词用到这里,瞬间给人一种文艺气息。或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手法做一个开头,稍显独特,让人好奇。开头这样不就完成了吗?
分:2-3自然段最好。结合题目以及开篇主旨,继而介绍主要内容。可以写自己真实的经历,也可以是自己读过的故事,可以是一些名人的事,甚至可以像写小说一样采取一些虚构情节(虚构不等同于瞎编乱造、故意夸大、捏造事实)。一定要从细小的一件事作为切入点,细节描写尤为重要。比如人物的动作、心理变化、表情、语言等,细微之处见真知。
例如,写吃饭的场景
一般叙述:妈妈做的饭可真香,我饿的吃了一大碗,还想在吃。
细节描写:看着妈妈做的饭,我可不管三七二十一,端起饭碗就狼吞虎咽,都顾不上身边的任何事。夹上一筷子菜,再狠狠地扒一大口米饭,嘴里被塞的慢满满的。妈妈还提醒我:“吃慢一点,又没人和你抢!”我支支吾吾地说:“都……都快饿死我了。”一大碗白花花的米饭被我扫荡一空,还不忘把桌子上掉的米粒捡起来再细细回味,妈妈看着我都笑了。
总:一个自然段。结尾和开头差不多,也要点明主题,做好总结,最好能够做到首尾呼应。
这一套流程下来,一篇完整的作文就新鲜出炉了。
好啦,时间有限,今天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以上个人拙见,希望能给学生们带来帮助。如有不同见解欢迎评论区留言交流!
感谢各位的收看!!!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ongxiezuo.com/1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