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质生产力与基本经济模态转换的思考

对新质生产力与基本经济模态转换的思考

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新时代征程中,“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迭代和产业变革浪潮奔腾汹涌,社会多样化需求呈交错并发加速上升之势。在这个复杂加剧和动势巨增、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历史新阶段,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多重因素同向叠加、逆向互消的错综复杂、恢复发展的时刻,***总书记于2023年9月在黑龙江考察时,提出具有深刻意蕴的“新质生产力”2,明确了中国今后社会经济发展的前进方向和主动力。这一概念的提出,拓展延伸视野,以创新为引擎,引领新思路、推出新举措、激发新作为、收获新成效,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迈向新的高峰。同时,它也从根源层面并在实践中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赋予强劲的新动能,激发和坚定践行新发展理念、探索新发展途径的信心。因此,从学理角度深入领会和解释阐发变革、升华和超越传统生产力的新质生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探索经济发展新途径,是观念的转变更替,认知的演进和跃迁,理论和实践的实质性突破,是经济学及相关学科学术研究的重大时代课题。
    一、生产力“质”的演变与跃升
生产力质的演变与跃升,是人类社会发展和历史进程的主脉络与关键性标志。自原始社会起始,科技的进步与人类劳动如影随形、相伴共进,不断推动着生产力的表现形态升级换代。无论是农耕社会、工业革命,还是信息技术革命,科技进步都在为生产力的提升和社会的发展提供强大推力,并且在今后随着科技的持续创新与人类欲求的融合互进,生产力的质的演变与跃升将一如既往地发生演进或突进,为社会持续发展注入不竭的强劲动力。
    1.生产力概念探源
生产力是社会制度变迁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作为关键和最基础的生产要素,对经济系统的整体属性、支点动力、底层逻辑和质量效率等起着全面、综合的决定性作用。在18世纪,法国经济学家弗朗斯瓦?魁奈在其论文《谷物论》中首先提出了生产力概念,他强调土地生产力和农业劳动的生产力,并认为只有农业劳动是生产性的。随后,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进一步拓展了生产力的概念,认为生产力不仅包括劳动的生产力,还包括资本的生产力,即资本在生产过程中的贡献。同时,他提出劳动分工、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是提高生产力的关键因素。在19世纪初,弗里德里希?李斯特对生产力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在其著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中提出了生产力理论。他否定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理论,强调国家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并探讨了如何发展国家综合生产力等问题。他认为生产力实际上是“生产能力”,即具体的生产方式所表现出来的能力。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资本论》等著作中深入阐述了生产力的内涵。他们认为生产力是人们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个基本要素,同时强调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他们指出,“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工具象征着一个时代生产力的水平[1-2]。此外,生产力绝对界限理论认为随着人类社会的逐渐发展,生产力会在几个过度发展阶段后趋于平稳,并逐渐地无限趋近于停滞不前的一种状态。在此状态下,人类为促使生产力发展所需的预备时间会无限地趋近于人类寿命本身。这使得人们花费毕生的时间去拼凑提高生产力所花费的必需成分而不是去推动生产力本身。此时社会也必将趋于变为一种极其稳定的状态。如何不断突破生产力绝对极限是不同时期生产力进步的理论发展脉系和社会实践背景。
还需要指明的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生产力,是基于劳动的主体、工具、对象及人与人关系的三位一体的人本论述,与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生产论,在价值引导和立场取向上是有本质区别的[3-4]。
    2.生产力基本表现类型
生产力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根据产业形态,可以将生产力分为资源生产力、技术生产力和素质生产力。资源生产力主要体现为对土地、森林等自然资源的利用,与农业经济紧密相关;技术生产力则侧重于科技动力的应用,尤其在工业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而素质生产力则强调人的综合素质,如知识结构、专业技能等,与知识经济的发展紧密相连。除了产业形态,生产力的主体性质也是分类的一个标准。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是两个重要的分类。自然生产力主要指自然界的自然力独立发挥作用,如风力、水力等;而社会生产力则强调人们在共同活动中形成的生产能力,它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并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制约。此外,还可以将生产力分为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物质生产力主要指创造物质产品的能力,而精神生产力则聚焦创造精神产品的能力,如科学、文化、艺术等。在更细致的层次上,生产力还可以划分为个人生产力、企业生产力、社会生产力以及短期与长期生产力等。这些分类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生产力的内涵和表现形式,还为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估、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视角和工具。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生产力的内涵和表现形式也在不断演变,这要求持续更新观念和创新方法以适应新时代的挑战和机遇[5]。
    3.生产力进步的推动力量:科技进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自主创新是第一竞争力。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宏观视角出发,科技进步在推动社会生产力进步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纵观历史长河,农业革命、工业革命、电力与电气时代以及信息技术革命等重大发展阶段,无不印证了科技进步对生产力的积极影响。在农业革命时期,人类通过创新农具和耕作技术,实现了从游猎采集到定居农耕的重大转变。这一时期的科技进步显著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为社会文明的演进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工业革命时期,科技进步的步伐进一步加快。蒸汽机、机械化生产线以及铁路和航运技术的现代化,极大地推动了工业生产的迅猛发展,促使生产效率大幅提升,为社会经济的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石。进入电力与电气时代,电力的广泛应用成为生产力提升的新引擎。电力工业和电信业的蓬勃发展,为社会生产提供了强大支持,同时引领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而信息技术与网络化革命的兴起,更是将生产力的发展推向了新的高峰。计算机、互联网、移动通信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广泛应用,深刻地改变了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创新能力。同时,信息技术革命也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促进了全球资源的优化配置。科技进步作为社会生产力进步的关键驱动力,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通过持续的发明创新和应用新技术,人类社会得以不断提升生产效率、优化资源配置、拓展生产领域,从而实现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因此,从宏观视角审视社会发展史,科技进步无疑发挥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6-7]。不同社会形态和发展阶段中生产力各要素之间内在的对应关联见表1。
    二、新质生产力的丰富蕴意与时代价值
科技源于社会的需求和人类的创造性,服务于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一旦新的科技进步与人文社会实践有机有效融合,两者互激共进、凝聚发酵,就会形成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8-9]。
    (一)新质生产力的内涵
***总书记指出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明确阐释,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要利用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从而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源于技术革命性的突破、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以及产业的深度转型升级,它代表了当代的先进生产力。其核心内涵在于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并以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为核心标志。这一重要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不仅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更具有重大的实践价值。
新时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面临新局面、呈现新特征,不确定性及全球共性问题的复杂性日益深刻和加剧,现代科技加速迭代、传统理论愈发滞缓,冲击、挑战和机遇交迭并存,在这一多重因素叠加的时点上提出“新质生产力”,视角新、观念新、含义新,切中和抓住本质,落位于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最根本的“生产力”上。
(1)物质与精神的辩证:在唯物主义视角下,物质生产力是社会生活的基础,而精神文化和知识创新产品在现代社会中正在转化为新的物质生产力。这种转化体现了物质与精神的辩证关系,即物质酿造出精神,精神又反过来促进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在信息化、智能化等新科技迅猛发展的条件下,这种转化过程更加迅速和显著。
(2)本质与实质的升华:新质生产力要求有本质和实质上的改变与升华。这意味着生产力的发展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上的数量增长,而必须依靠主体内生的创新驱动,实现内涵的增进和丰富、外延的扩大和包容。这种升华从本质上区别于大量消耗资源能源的传统生产力,体现了更加高效、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3)质量与品质的提升:新质生产力是体现高质量发展的生产力。在高质量发展阶段,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都面临着更高的要求,需要更加注重质量和品质的提升。这意味着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精益求精,以确保最终产品能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4)时空与形态的改变:新质生产力还包含着时空和形态上质感的改变与提升。这强调了科技进步对生产力的影响不仅体现在物质产品的触感使用上,还体现在对精神文化的品味享受上。这种改变与提升是当今科技进步、生产力提高的内在、本源、基础和方向性的社会驱动力。
    (二)提出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时代背景
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10]。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新时代大背景下,***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时代化的创新发展,也是马克思主义人学观的现实体现,具有重大的划时代意义。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在不容错过的历史性战略机遇期提出新质生产力,本质上就是要释放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竞争力和持久动力,促进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能在根源层面对经济、社会和政治产生深远的积极影响,具有强大的战略引领力和不可估量的发展潜力。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实现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突破而产生的生产力,是劳动者利用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高效能、高质量,区别于依靠大量资源投入、高度消耗资源能源的生产力发展方式,是摆脱了传统增长路径、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是当今数智时代更具融合性、更体现新内涵的生产力。
***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11]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新概念,是要素新优势、产业新质态、发展新路径、竞争新优势的动态性、时代性和战略性的集成表述,代表着更创新、更高阶、更可持续的生产力发展方向和经济运行主动力,也促使经济学乃至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学术视角、关注重点和分析方法等发生深刻和实质性的变化,在根源层面更加重视社会经济主体的关切和行为响应。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是最大化地提升人民福祉、让更广大人民分享改革开放红利、激发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有效途径和措施,是与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相适应、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人类文明进步的数智时代特征相吻合、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相一致的战略部署[12]。
随着人类演进、社会结构演变和要素条件变迁,生产力必然是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的。随着社会经济环境演变和人类需求的不断提升,立足资源要素条件新变化、面向技术产业变革新形势、聚焦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新质生产力对传统意义上的生产力概念进行了创新发展、赋予了新的内涵。新质生产力不是既有生产力修补式的调整完善,而是以科技创新、产业变革和释放激发人的创造力为核心,从根本上重塑生产力体系,筑基于新的要素条件、形成于新的产业质态、导向在高质量发展,是能够更好支撑现代化建设、拥有更大成长潜力空间、更利于多目标协同的全新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回归价值本源,更加注重在当代科技进步的辅助下,激发劳动者的智慧和创造性,促进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更加强调科技创新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人学观的完整体现和实质性升华。
    (三)新质生产力与基本经济模态的内在关联
新质生产力无疑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十分重要的新型驱动力。它不仅助力经济向高质量方向发展,提升国家在全球舞台上的竞争力,更在解决全球性问题和促进社会进步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依托科技进步,通过提高生产效率、优化资源配置和推动产业升级,有力地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在全球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正逐步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1.新质生产力与生产方式
新质生产力以尖端技术和智能设备为核心支撑,这些技术和设备在生产流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新质生产力的崛起,催生了一种全新的生产模式,即数字化生产模式。这种模式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实现生产的自动化、精细化和智能化。在新质生产力和数字化生产模式的推动下,众多传统产业开始引入新技术和智能设备,以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同时,一些新兴产业如智能制造、数字创意等迅速崛起,虚实融合的生产方式,在产品(服务)创意、设计、试产、量产、质控、展示、流通、消费等环节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质增效。这些新兴产业的涌现,不仅在开拓培育着新的经济增长点,还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效益。总体来说,新质生产力和数字化生产模式已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显要趋势,为经济增长、产业升级和就业创造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13]。
    2.新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新质生产力作为技术进步和生产效率提升的体现,更深刻地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演变。在科技最新讲话系列的今天,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智互联等崭露头角,它们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对传统生产关系提出了挑战。传统生产关系基于人与人之间的直接联系和协作,而新质生产力则可能改变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的关系和利益分配方式,更多地依赖人机交互和智能化系统。这种变化使得生产过程更加灵活、高效,但同时也对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发展过程中,政府、企业和个人都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和义务。政府需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企业需要加大技术研发和创新投入,以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个人则需要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3.新质生产力与社会经济运行
在社会经济运作层面,新质生产力带来了许多正向变革。其首要的贡献在于,打破了旧有的生产链、物流链和产业链及产业生态架构,推动了产业层次的整体升级和转型。通过广泛应用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手段,众多传统产业正在向智能化、数字化的新路径转型,这不仅显著提升了产品品质,还降低了生产成本,从而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此外,新质生产力还催生了一系列新型经济模式的出现,例如共享经济、平台经济和联盟经济等。这些新兴的经济形态充分利用了新质生产力的优势,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社会价值的最大化,为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4.新质生产力与组织结构演变
随着新质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劳动者占有生产资料的方式、要素协同和人与人之间利益分配方式、组织形态等也在发生深刻的创新与变革。平台型组织和生态型组织等新型组织形态的涌现,正是在这一发展趋势下的积极响应。这些新型组织形态打破了传统组织的局限,以更加开放、灵活和协同的方式与外部伙伴共同创造价值。在平台型组织中,企业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构建起一个连接多方资源的平台,有效整合内外部资源,实现价值的共创与共享。这种组织形态下,企业不再仅关注内部资源和能力的积累,更注重与外部伙伴的协同创新和价值共享。这不仅提升了企业的灵活性和市场响应速度,还有助于构建一个更加开放、包容的创新生态系统。生态型组织则更进一步,它着眼于整个产业生态系统,寻找合作伙伴共同构建一个互利共赢的价值网络。扁平化、网联化、良性内外双循环的生态体系化,在如此的组织形态下,企业不再仅作为独立的竞争者存在,而是成为产业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与其他企业、机构等共同推动整个产业的发展。这不仅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和市场份额及韧性治理水平,还有助于促进整个产业的创新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新质生产力催生的新型组织形态注重合作、共享和协同创新,能更好地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有助于推动整个产业生态系统的生机活力与发展繁荣。
    5.新质生产力推动基本经济模态转变
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及其实践形式的出现,对于解决经济和社会各领域的问题具有深远意义。它能够更好地处理场景、主体、交互、网联、组织、结构、治理、运行、演变、创新、生态等各个环节、各方面和各阶段之间的衔接问题。随着这种生产力的逐步发展和应用,有望形成全新的经济模式:传统要素与人的因素将更加紧密地结合,更加注重内在的原动力,并重视新动能和赋能方式。这将促进物质财富更多地用于激发人的智慧和创造力,推动科技与人文的深度融合创新。同时,基于数智治理的政府宏观精准调控与市场微观主体的自组织之间的协调也将成为可能。这种新的经济模式将更加注重物质生产力与精神生产力的协调平衡,形成平稳持续的驱动方式和机制,并建立相应的价值取向和评价标准与方式。
    三、深培厚植和加快形成“虚实交融”的新质生产力
传统的生产力,一般是指物质生产力,相应于一定发展阶段的社会生产力。而当今数字化(大数据)、云科技、区块链、移动通信、物智互联、虚拟现实(XR)、元宇宙和通用人工智能(AGI)等高新科技,虽然在技术种类和表现形式上各有不同,但它们却有共同的特征和指向:由器官延伸、功能放大和辅助体能的物质生产力逐步转向更加重视释放和激发提升智能(慧)的精神生产力,越来越注重人(主体)的主导引领为中心和重心。新科技主要作用点由物质到心智或者说两者并重,核心价值和发展方向就在于此,酝酿、催生和创造出的虚实结合、数实融合、脑—机对接,人—机交互,跨学科、跨界跨域跨时空跨形态的观念与理论方法的创新提升,以及产业融合变革的应用场景。太空遨游探索、粒子世界探秘、生命科学突破、时空穿越实现等,延伸物理时空、增强产品使用的效能和便利,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酿造和推动产生一种“虚实交融”的新的生产力,能更好地对接、畅通和顺滑实体世界与虚拟空间的对接时点方式,相应地也必然会引起人们的观念转变和认知变革。
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一种科技创新引领发展的更高质量的新型生产力[14]。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必然产物,同时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关键标志。它不仅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上实现翻天覆地的变革,还在更深层次上引领着人类社会的价值观和未来方向。因此,需要深化对新质生产力的认识和理解,全面把握其内在本质和特性,主动应对其带来的各种挑战与机遇,从而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需要研究高新技术如何共同促成一种“虚实交融”的新质生产力,并引发社会经济结构和认知的深刻变革。新质生产力不仅改变了物质生产方式,更将在人的心智和创造力层面产生深远影响。
(1)技术转向与生产力变革。随着数字化、云科技、区块链等高新科技的发展,生产力的重心逐渐从物质转向精神。这不仅仅是技术的变革,更是生产力主体的本质性变革。新科技的作用点不仅在于提高物质生产的效率,更在于释放和激发人的智能和创造力。新质生产力推动数字资产、数字产品在经济活动中发挥多要素在人本主导下的协同作用,以实现数据要素的倍增效应。这种变革在更深层次上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和价值取径。
(2)虚实交融与新生产力形态。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孕育一种“虚实交融”的新型生产力。这一生产力革新了实体世界与虚拟空间的交互模式,同时引领了人们对现实和虚拟世界的认知变革。在虚实交融的环境下,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释放和提升,畅通了现实世界与数智空间之间的连接,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3)人的中心地位与生产力发展。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是以劳动为主线、劳动创造剩余价值为导向的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的三位一体的理论。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人的主导作用更加明确,无论是在物质生产领域还是精神生产领域,人的参与和创造力都不可或缺。因此,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必然更加关注人的需求和福祉,努力提升人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和认同感,激发劳动者的智慧和创造力,以实现更加全面和可持续的发展。
(4)生产关系与社会结构的调适。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生产关系和社会结构也需要不断进行调适和变革。这包括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调整社会关系、变革体制机制等。通过这些调适和变革,可以进一步激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活力和潜力,增强经济系统的韧性,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5)科技进步与生产力发展的相互促进。科技进步是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同时,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也为科技进步明确了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提供了实践检验的土壤和基础。这种相互促进关系使得科技进步和生产力发展相互促进、相互支撑,共同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6)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至关重要。这意味着要将人民的需求和利益放在首位,确保人民能够公平地分享发展成果。同时,也要注重提升人民的精神世界和创造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自发和内生动力。
新质生产力是经济系统整体高质量发展的微观基础和全局性影响因素,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以“质”为枢纽和主轴关联贯通,其核心和基点是劳动者主体。这使得主要倚重资源配置和要素驱动的传统经济向人本主导、创新引领、多要素协同的经济运行模式和样态发生重心的转移和观念的转变(或许是悄然的)。由此可见,深培厚植和加快形成科技进步与人文深度融合的“虚实交融”的新质生产力,从微观根基的生产力层面使中国经济发展整体的结构布局、模式样态、动力逻辑何方向路径等,正在经历着深度大调整,有力地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基本经济模态向更高端的智创(智慧创造)型经济模态转换。
    四、新质生产力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意蕴和启示
新质生产力已成为当前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其重要性会不断显现和增强。为了进一步挖掘新质生产力的潜力,推动中国经济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必然要有和需要明确其可能的政策蕴含及所给予的启示。
    1.强化新质生产力的基础研究
为强化新质生产力的基础研究,中国必须加大投入力度,加强政府与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的联系及合作,充分发挥创新主体的作用,深入探索前沿科技领域。政府应设立专项基金,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进行创新研究,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同时,建立健全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确保研究成果的质量和实际应用价值,为中国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持续领先地位提供坚实保障。
    2.建立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产业生态系统
提升中国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需要培育发展新动能,建立安全可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赢得在国际竞争中的战略主动。为了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需要构建一个健康的产业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共同参与,政府应在其中发挥引导作用,形成深度融合的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和人才链。通过实施一系列政策扶持、金融支持和市场引导措施,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军企业,从而带动整个产业链的成长和升级。此外,还要积极支持中小企业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和新颖化的发展道路,为新型工业化和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注入更多活力。通过共同努力,建立一个充满活力和创新的产业生态系统,为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3.提升新质生产力的国际竞争力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15]。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本质上就是瞄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突破方向,布局新领域、开辟新赛道,依靠原创性、前沿性、颠覆性新技术创造新产业,进而占据全球产业链的高端位置3。提升新质生产力的国际竞争力是政府和企业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领域的核心目标。政府应与主要经济体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推动全球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提升中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同时,要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和规范修订,提升中国在国际标准制定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此外,企业应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和资源,深度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提升我国新质生产力的国际竞争力。
    4.完善新质生产力的人才培养机制
人力资本规模与结构决定人类(国家)未来的前景[16]。为了确保新质生产力的持续发展,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因此,政府应当积极推动教育体制的改革,优化学科设置及人才培养模式,力争培养出更多符合新质生产力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和与新时代需求相适应的数智化人才。此外,还应加强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体系的建设,为劳动者提供更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机会。同时,建立并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充分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稳定的人才支持。
    5.加强新质生产力的政策支持力度
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政策支持对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进一步激发新质生产力的活力,政府需要不断优化和完善政策体系,提供全方位的政策支持。这包括财政支持、税收优惠、金融扶持等多个方面,旨在降低企业的创新成本和风险,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同时,政府应加强政策的宣传和解读工作,确保政策的有效落地和实施效果,以此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
要塑造适应新质生产力的生产关系,也就是通过高水平的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和盲点,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和高效配置。
    五、结语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对物质财富和精神满足的追求始终是核心驱动力。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演变和人类文明进化,全球经济增长动能不足、全球经济治理滞后、全球发展失衡三大突出矛盾尚未得到有效解决。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深化对中国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以此来提升中国经济治理效能,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17]。面对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严峻挑战,以科技创新和人类智慧深度融合为主导的全新经济形态正在应变和适变中逐步形成和崛起。
新质生产力融合虚拟与现实、智慧与创新,蕴含和代表着全新的生产力和孕育着新的经济模式,不仅是根基性的彻底变革,带来了全新的智创经济形态,也引领人们迈进一个全新的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新时代。身处时代大变革中的人们,不仅追求资源配置和物质财富的生产,而且更加注重物质与精神的双轮驱动,以及智慧创造的价值。为了适应这一转变,要对传统的理论认知进行更新和转变,包括观念的改变和对整个理论体系及内容的重构。只有逐步推动完成如此的转变,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当前经济形态的转换,把握住未来的发展趋势。新质生产力与智创经济模态的崛起,能为我们建构一个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足并存并进的全新世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ongxiezuo.com/158010.html
(0)
上一篇 2024年3月18日
下一篇 2024年3月18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