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典礼致辞汇编(20篇)

目录

1.“暨往开来,笃定前行” 3
2.不负时代、民族和最好的你 6
3.不负时代?奋斗向前 9
4.传承与超越 15
5.厚积薄发?笃行不怠?做经得起时代考验的南开人 21
6.华大精神永相伴 27
7.回望来时路? 启航新征程 33
8.激扬青春?开创未来 41
9.巨变时代,坚守初心? 50
10.开启新征程?彰显新担当?矢志新奋斗 60
11.群居不倚,独立不惧,不与美好和善良为敌 67
12.什么是你的核心竞争力? 75
13.世界纵已内卷,法治不容躺平! 84
14.守心常苦,拓路远行 92
15.选择与坚守 98
16.迎着电闪雷鸣振翅起航 102
17.增强“志气、骨气、底气 109
18.最忆是善 114
19.做百年新梦想的逐梦人 120
20.做自己尊重的人 125

“暨往开来,笃定前行”
——黎文靖为暨南大学EMBA2021届毕业典礼暨2021级新生见面会给予致辞

尊敬的各位来宾、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校友们:
大家晚上好!
    夏日炎炎,抵挡不住我们相聚的脚步。今天的心就像这南粤盛夏的天气,充盈着满腔热情,因为今天不仅是毕业生的祝贺礼,也是新生的欢迎礼,于每一位同学而言,更是人生踏入另一阶段的启程礼。在这里请允许我代表学院向所有EMBA毕业生表示最热烈的祝贺,恭喜你们顺利毕业!而在今天,我们同样迎来了2021级70位来自海内外的EMBA新生,诚挚的欢迎你们加入暨南园,开启学习新征程!
    在全球经济充满动荡和挑战的今天,在全球人民与新冠疫情勇敢抗争的两年时间中,中国的经济和社会无一不面临着结构调整以及多项指标增长减速的长期压力。当下,中国需要更多能够回应时代诉求、更具企业家精神的商业领袖,带领中国经济从传统的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从粗放式发展向精细化管理转型。所幸,中国从未让世界失望。无论是疫情下流露出来的大国风范,还是各个行业中展现出来的匠人精神,一切都在逐渐走向世界前列。
    今年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暨南大学建校115周年,如同参天巨树,新芽岁岁破枝,枝干年年伸展,百年接续奋斗推动了历史发展的年轮。于高山之巅,方见大河奔涌;于群峰之上,更觉长风浩荡。115年来,暨南大学始终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翻开百年校史,每一个鲜活的人物背后都是与时代串联的豪情,深情诉说着这所担负特殊办学使命的大学,自它创立之日起就刻进骨子里的“忠诚”与“担当”。
    在座各位都是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的一代人,生逢盛世,肩负重任,希望我们暨南大学的EMBA学子能赓续红色血脉,传承暨南精神,心怀家国,努力成为可堪大用,可挑大任的高素质人才。***总书记说:“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奋斗一直也是我们暨南人上下求索的主旋律,作为暨南大学创始人之一的郑洪年老校长,当年便曾说过:“今世俗流于颓废,我暨南同学独不可颓废;习俗沦于厌世,我暨南同学独不可厌世。”网络上近期很流行“躺平”一词,尽管这社会有一千个、一万个躺平的原因,但暨南人就应该要有一千零一个、一万零一个不躺平的理由。躺平从来都不是主流社会的选择,只有奋斗才是人生最亮丽的底色。特别是我们EMBA同学,是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的中流砥柱,你们在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时启航,与第二个百年征途同行,这是时代赋予大家的使命,定当要接好时代传递的接力棒,以更多的创新力量,更优的创新路径,更宽的创新格局,去续写《觉醒年代》的幸福篇章。
    各位毕业生,各位新同学,今天是你们追逐心中理想、实现人生价值的全新起点,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谋未来砥砺行程艰,但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暨往开来,请笃定前行,如果你在前行路上感到迷茫、找不到答案时,请记住黄埔大道西601号暨南大学这个坐标,母校永远是大家坚强的后盾。
    尽管去乘风破浪吧,暨南人,向着星光闪耀的远方,一同怀揣热爱,奔赴下一场山海!最后祝全场嘉宾、老师、同学们家庭幸福,工作顺利,身体健康,谢谢大家。

不负时代、民族和最好的你
——方敏教授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2021年毕业典礼上的致辞

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家长们:
    大家上午好。很荣幸在这个特殊的日子和重要的场合发言。我谨代表经济学院全体教师,向今天最可爱的人——我们的本科毕业生致以最热烈的祝贺!
    在你们刚刚踏入校园的时候,我有幸给在座的一部分同学上过课。在我看来,给大一的新生上课是身为教师的一份殊荣。感谢你们,四年相伴。如果没有可育之材,教师只是无用之人;如果没能把你们培养成有用之人,就是教师的彻底失败。今天,你们已经站上了我们的肩膀,成了我们眺望远方的眼睛,给了我们对于未来的信心。
    在这四年或五年当中,你们亲身经历了建党百年、建国7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的盛世庆典,亲眼见证了世界风云际会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遭遇了疫情的冲击。这些时代的印记,或将成为你们终生难忘的回忆和同学聚会时经久不衰的话题。
    对个人而言,和平、安宁、奋进的时代才是我们能够拥有的最大奢侈品。将来,我们还能不能继续拥有这样的奢侈品、还能不能继续为子孙后代创造这样的奢侈品,全靠我们共同努力。
    将来,不管你们是活成别人的样子、别人希望的样子,还是活成自己理想中的样子,不管你们平凡还是伟大、成功还是失意,你们的一举一动都难免被人贴上北大和北大经院的标签。如果我们不能承担起人们对北大人的沉甸甸的期许,不能战胜生活道路上的种种艰辛与磨难,不能在喧哗与尘嚣中听从良知的声音,不能如前辈那样“团结起来,振兴中华”,“北大精神”就将沦为江湖传说,北大就将失去它的神圣与光芒,我们就将成为北大的历史罪人。
    在此,我衷心地祝愿你们,不辜负这个伟大的时代,不辜负我们伟大的民族,不辜负最强最美最好的自己,勇担民族大义、永葆赤子之心、不忘凌云之志、不失君子之德,努力把自己造就为北大的光荣、经院的光荣!
    青春不老。你们曾经是、现在还是、永远都是北大的少年、经院的少年。让我们共同期待鲜衣怒马的少年归来!
    谢谢大家!

不负时代?奋斗向前
——校长金东寒在天津大学2021届本科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上的讲话
2021年7月6日

亲爱的同学们、老师们,尊敬的各位来宾: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天津大学2021届本科生毕业典礼,共同见证4773名本科生圆满完成学业。首先,我谨代表学校,向全体毕业生致以最热烈的祝贺!向辛勤培养你们的父母和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四年前,你们以优异成绩考取天大,在开学典礼上,钟登华校长希望你们培养良好的习惯,获得更加健全的人格、更加理性的思维、更加敏锐的洞察力、更加强健的体魄。我相信你们都做到了。四年来,你们刻苦努力,逐梦前行,图书馆中、自习室里留下了你们苦读的身影,“互联网+”“挑战杯”等金牌赛事的荣誉榜上,凝聚着你们拼搏的汗水;你们心怀家国,积极参与脱贫攻坚,建设“梦想教室”“云课堂”助力宕昌学子求学圆梦;你们坚守初心,积极参与疫情防控,投身“志愿服务”展现天大学子责任担当。今天,你们身披学位服,满载收获和成长,即将踏上人生新旅程。“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100年前,中国共产党诞生,一群和你们一样朝气蓬勃的青年,自觉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开启了中国革命的艰苦航程。100年来,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广大青年勇于担当、奉献青春,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如今,你们生活在一个成就梦想的时代!“神舟”飞天、“北斗”组网、“玉兔”探月、“天问”启程、“海燕”入海、“天眼”巡空……,每一项重大成就都有青年坚持不懈的奋斗。你们生活在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已扬帆起航,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进程中,还有许多高峰需要攀登,还有许多险滩需要跨越,每一个高山险阻都是青年建功立业的战场。***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强调:“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你们肩负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使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将会在你们的接续奋斗中变为现实。站在新的起点上,唯有奋斗向前,方能不负韶华。在毕业临别之际,我想送上几句话,与你们共勉。第一,以家国情怀指引奋斗航向。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家国大义,古之仁人志士,无不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毕生追求。大革命时期,天大的杰出校友张太雷毅然选择为了国家和民族奉献自己的一生,以实际行动践行“愿化作震碎旧世界惊雷”的铿锵誓言。126年来,一代代天大人秉持家国情怀,践行着时代责任与担当。刚刚发言的尹相原校友中学时代就立志以学报国,从天大毕业后义无反顾扎进了四川大凉山深处的西昌发射场,从普通操作手干起,靠着刻苦勤奋,34岁就成长为01指挥员。事实上,每个平凡的岗位都能造就伟大,只要你能把每项工作都做到最高标准。前不久,我校1993级半导体物理与器件专业校友林松华,向母校捐赠3.13亿元人民币,实现了自己多年前在心中立下的那个“小目标”:50岁前,向母校捐赠1亿元。他在捐赠仪式上动情地说:“天大让我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家国情怀。”“成功重要的不是能赚多少钱,关键是能为世界做多少事,能成就多少人。”他心怀家国大爱,发起成立厦门春水爱心基金会,捐资助学、奉献社会,在爱心与责任的坚守中实现人生价值。希望你们传承好天大人的家国情怀,将国之所需、民之所向作为人生的奋斗航向,以至臻之情、奋斗之姿践行爱国奉献传统,做好本职工作,努力创造无愧时代的辉煌业绩。第二,以创新超越开辟奋斗前路。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无论对个人亦或是国家,创新都是与时俱进、开创未来的不竭动力。众所周知,港珠澳大桥是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是全球首例通过建设两个人工岛实现桥隧转换的超长跨海通道工程,被誉为“现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建造难度之大世所罕见。我校1981级港口及航道工程专业校友卢永昌就是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的设计总工程师。在施工环境极度恶劣而又无任何可借鉴经验的情况下,卢永昌带领团队自主创新,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仅用215天完成了东西两个人工岛的施工,创造了“当年动工,当年成岛”的国内外工程建设奇迹。一位哲学家曾说过,知道事物应该是什么样,说明你是聪明的人;知道事物实际是什么样,说明你是有经验的人;知道怎样使事物变得更好,说明你是有才能的人。创新就是使事物变得更好的方法。希望你们以勇立潮头的浩气、超越前人的勇气,充分释放创新热情和创造潜力,打破常规限制,突破思维束缚,努力开辟属于你们的光明前路。第三,以实干笃行成就奋斗人生。“不从纸上逞空谈,要实地把中华改造。”北洋校歌传唱至今,时刻提醒着每一位走出校园的天大人要将实干笃行作为实现人生理想的必由之路。梦想不会自动成真,奋斗才是圆梦密码。前不久,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向航天科技强国的梦想迈出了更为坚实的一步。担任此次载人飞船系统总指挥的正是我校1990级电子工程专业校友何宇。毕业以后,何宇进入航天五院从事技术研发工作,当时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刚刚起步,他负责建设的故障对策试验室没有任何技术基础。面对困难,他没有退却,而是一步一个脚印地从头干起,最终圆满完成任务。之后他便带领着团队攻克了多个世界级难题,从一项项“从无到有”的创造中,实现了载人航天事业的重大技术突破,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任何伟大事业的成功,无不与奋斗结伴、与实干同行。希望你们秉持“实事求是”的校训,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始终保持干事创业的热情,坚持实学实干,努力成就不负韶华的奋斗人生。第四,以阳光心态永葆健康快乐。我想坦率地告诉各位,奋斗不一定能够成功,但是不奋斗一定不会成功。不管结果怎样,奋斗能让你收获成长,因此要学会享受奋斗的过程。无论你们未来事业做得怎么样,天大的所有老师都希望你们身心健康。我强烈建议你们能够保持每天锻炼的习惯,因为长期锻炼不仅能让你们保持健康的体魄,还能让你们放松心情,舒缓压力。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你们一定会遇到挫折、坎坷甚至磨难,要始终坚信:再大的坎儿都能迈过去。希望你们始终保持阳光心态,想得开,看得淡,拿得起,放得下。要学会对自己说三句话:算了吧;不要紧;会过去的。如果你不会被自己打败,就没人能打败你。我希望你们每个人都能拥有一个奋斗并快乐的人生。同学们,希望你们时刻相信奋斗的力量,坚守家国情怀,不负伟大时代,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为续写中国共产党新的百年辉煌贡献自己的力量。
    卫津路上的车水马龙、北洋园中的郁郁葱葱……四年大学时光写进你最美好的青春。今后,无论你们走得多远,母校永远牵挂着你们。无论你们身处何方,母校永远是你们的精神家园!青年湖畔,海棠花开,我们一直都在!
    谢谢大家!

传承与超越
——孙祁祥教授在2021年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毕业典礼上的致辞

亲爱的各位同学,尊敬的各位家长、同事,校友、嘉宾:
大家上午好!
    非常高兴参加今天的毕业典礼。4年前,我很荣幸作为教师代表,在北大邱德拔体育馆举行的北大新生开学典礼上,以“珍惜”为主题,欢迎2017级的新生来到燕园,从这里眺望世界;四年后的今天,我很荣幸再次作为教师代表,在北大第一体育场举行的北大经济学院毕业典礼上,以“传承与超越”为主题,欢送你们暂别燕园,从这里走向未来。真是好难得的缘分!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全院教师向全体毕业生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向辛勤养育你们的家长送上最诚挚的祝福!
    今年对你们和我来说,都是一个特殊的年份:你们马上就要完成在学院的学习,奔赴新的工作和学习岗位;而我,也即将结束我30多年的执教生涯,开启又一段新的人生。
    说实话,到了我们这个岁数的人,可能才会对“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白驹过隙”等熟知的成语有更真切的理解。不仅如此,我相信我们这一代人还有一个最大的感受就是,你真的能切身体会到“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含义。尤其是在新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当你面对网络,面对新技术、面对你不熟悉的事情手足无措,而年轻人分分秒秒就能搞定的时候,你真的会生出“昨日黄花”的感慨。
    这恐怕就是著名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所描绘的那种“后喻文化”时代的状况。米德在《文化与承诺:一项有关代沟问题的研究》一书中,?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将人类社会划分为“前喻文化”时代,指晚辈主要向长辈学习;“并喻文化”时代,指晚辈和长辈的学习都发生在同辈人之间;“后喻文化”时代,指长辈反过来向晚辈学习。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三种文化传承的分类颇有独到之处。以“长辈主导、经验导向、师徒传承”为特征的时代与我们所处的时代确实存在很大不同。传统社会中长辈们的“我吃的盐比你吃的米多”,“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多”的训诫,在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孙辈们教授祖辈们如何使用网络、手机的现实面前,可谓不堪一击。“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的“忠告”,在眼花缭乱的网络世界中,显然无立锥之地。
    然而,可争辩的一个事实是,长辈向晚辈学习,并不是当下才有的现象。做了一辈子老师的我,特别信奉“教学相长”的道理,喜欢与充满好奇心和青春活力的年轻人在一起。这也就是为什么几十年来,尽管外界有许多所谓的“诱惑”和机会,我却始终留恋校园的原因。2000多年前的《礼记·学记》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虽然在不同的时代,文化传承方式具有很大的不同,但这充其量只是“量变”的差异而非“本质”的区别,否则我们无法解释人类社会从1万年前的农业文明发展到今天信息文明的现实。事实上,“长江后浪推前浪”,正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铁律。
    况且,即使年轻人接受新观念、新技术的能力确实强于长辈,但这个能力并不是一个优秀人才所应当具备的优秀特质的全部。儿童学习语言的能力永远大于成年人,但说什么语言取决于儿童所在的环境。易经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在我看来,新技术的使用能力只是属于“形而下”的东西,而“谓之道”的那些“形而上”的东西则更为本质、更为重要。
    同学们,你们毕业以后,在未来的工作中会不断遇到比你们更年轻、掌握新技术比你们更快的年轻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现在年轻的你们,很快也将成为“前浪”。
    而如果一个年轻人知道怎样使用电脑,却不知道用电脑去写什么东西,怎么写;如果他清晰了解网络的各项功能,却不知应当如何利用技术去提升自己的能力,哪些方面的能力;如果他能很快掌握“how”的原理,却完全不知“why”的精髓;如果他有被长辈甚至同辈钦羡的技术水平,却欠缺处理其他方面事物的智慧和能力;那么无疑,这个年轻人将或者很快被更年轻的“后浪”拍死在沙滩上;或者当工作和生活稍有不顺时,将极易滋生“挫败感”、“焦虑感”和“失落感”,甚至失去人生的意义。
    因此,不管新技术如何催生文化传承模式的改变,我认为有一些东西是亘古不变的,包括情怀、包括精神、包括心态、包括能力,这些东西是需要一代代传承的。同学们,从你们进入北大经济学院的那一刻起,学院就始终秉持“全人教育”的理念,遵循“基础厚、视野宽、素质高、能力强、修养好”的培养模式,希望把你们塑造成为情商优秀、智商超群、勇于创新、敢于担当、正直善良的“大写的人”。今天,在你们即将离开母校,开启新的生活的时候,我想再次对你们说,希望你们永远葆有一种?“家国情怀”、恪守一种“诚信精神”、保持一种“感恩心态”;拥有“卓越的前瞻力”、“深刻的洞察力”、“坚韧的意志力”、“优秀的学习力”、?“非凡的创造力”和“良好的协作力”。我相信,如果你能保持这些优秀特质,你将具有强大的进取能力,并将不断实现自我超越。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一百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如“弹指之间”,然而,在这漫长而又短暂的一百年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一名有着45年党龄的老党员,我特别为中国共产党这一百年的奋斗历史而骄傲。但我们绝不应当忘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的先烈为我们创造的。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没有一代又一代前辈艰苦卓绝的奋斗,中国不可能历史性地解决绝对贫困问题,我们不可能享受今天这样的生活。
    1948年5月25日,当19岁的董存瑞用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拉燃导火索,以自己年轻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前进的道路时,那声:“为了新中国,冲啊!”的呐喊,应当成为我们每一位活着的人毕生的激励。我们这一代人很幸运,因为赶上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而你们这一代人则更加幸运,因为你们将在“两个一百年”交汇点的历史时刻,开启新的航程。幸运的我们,一直在为中国的崛起发奋图强,努力工作;幸运的你们,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担当大任,实现新的传承与超越。
    再一次祝贺你们圆满完成学业!期盼你们常回家看看!谢谢!

厚积薄发?笃行不怠?做经得起时代考验的南开人
——曹雪涛校长在南开大学2021届博士研究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曹雪涛
(2021年6月29日)

?尊敬的各位导师,亲爱的博士毕业生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2021届博士研究生毕业典礼,共同见证博士研究生同学们在南开圆满完成学业、获得最高学位的荣耀时刻。在此,我代表南开大学全体教职员工,向你们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向一直以来给予你们悉心指导、无私关爱的导师,同你们甘苦与共、风雨相伴的亲友致以由衷的敬意和诚挚的感谢!
    ?同学们,在多年苦读历练后获取的“最高学位”,是对你们最大的褒奖与肯定。但你们可曾认真想过,博士学位究竟意味着什么?它是寒来暑往的埋头苦读,也是探寻真知的上下求索,是并肩攻关的畅快淋漓,更是闯关夺隘的百折不回。攻读博士的过程,让你们读懂了博古通今的道理,学会了博观约取的方法,增长了博采众长的智慧,涵养了博雅信达的气质。寒窗数载,博士之“小我”早已熔铸于血脉、驻留在南开;展望未来,博士之“大我”必将承载着你们最灿烂、最蓬勃的青春年华,在世界的发展与变革中绽放最夺目的光彩。
    ?再过两天,我们将迎来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100年来,我们的党引领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谱写了一曲根植中国土壤、造福中国人民、彰显中国力量的壮丽诗篇,创造了一个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在这波澜壮阔的奋进征途中,一代代南开人用青春和热血陶铸爱党之心、笃行报国之志,淬炼出饱经磨难却生生不息的爱国品格,走出了一条与国家民族休戚与共的大学之路,百年赓续、世纪传承。
    ?百年大党风华正茂,百年学府公能日新。生逢这个伟大的时代,你们是何其幸运!在座的各位博士大都处于“而立”之年,你们人生和事业的黄金期,正是中国共产党迈向新纪元、中华民族奋进新时代的重要关口。你们当披坚执锐、引重致远,肩负大担当,坚守大志业,实践大作为,做经得起历史和时代考验的南开人。
    ?临别之际,四点期待与你们共勉:
    ?第一,做经得起时代考验的南开人,当勇担大任,陶铸为国奉公的情怀。老校长张伯苓曾说,“能将‘私’字改成‘公’字,才是最好的道德”。在“育才救国”的信念指引下,他倾其一生诠释“允公允能、最新讲话系列”的南开精神,成就了这所百年学府爱国奋斗的荣耀和操守。心系国家兴亡、绝无偏私狭隘,南开肇始于此、兴建于此、亦发展壮大于此。南开人之所以恪守“公能”二义,就是要以“公”的道德汇流成海,以“能”的力量聚沙为塔,担负天下兴亡,矢志国富民强。
    ?各位须牢记:为国奉公不是口号,也不仅仅是情怀,而是自觉瞄准国家亟需、肩负“国之大者”,勇担大任,发挥才干,深耕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人民最需要的地方。望你们“公”字当头、“国”在心间,将小我融入大我、趁韶华铸就担当!
    ?第二,做经得起时代考验的南开人,当敢立潮头,永葆革故鼎新的精神。当今世界,科技创新已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战场,是国家实现自立自强的驱动力。在不久前召开的两院院士大会上,***总书记强调:“要勇攀高峰,敢为人先,追求卓越,努力探索科学前沿,提出新的概念、理论、方法,开辟新的领域和方向,形成新的前沿学派”,我想,这是对创新内涵最精准的诠释,也当是你们在日后为学创业的至臻追求。
    ?当下,没有什么比一个“新”字能更准确地描述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面对世界格局加速演变、新冠疫情迭代影响、冲突矛盾交错衍生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只有洞察先机、找准问题、持续创新,才能紧扣时代脉搏、增强核心实力、引领发展先机。作为国家科研中坚力量的你们,要常思国家之需,聚力攻关那些“牵鼻子”“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努力实现一批原创性、颠覆性的创新突破,走出自立、自强、自主的中国道路,引领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方向,创造属于你们的“新”时代、“新”世界!
    ?第三,做经得起时代考验的南开人,当能守渠田,保持沉潜往复的定力。世人称颂“南开学风,堪称一流”。何为一流学风?我想,就是几代南开“大先生”所涵养的爱国之风、勤谨之风、务实之风、沉潜之风。李正名院士急国家农业发展之需,为创制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农药产品攻坚克难、奋斗终身,成果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叶嘉莹先生笃守古典诗词七十余载,虽经历家国悲怆、人生痛楚,但仍致力传承发扬中华传统文化,视之为终其一生的“执念”。周其林院士锚定“手性螺环催化剂”领域,带领团队深耕数十年,最终斩获国家自然科学最高奖,破解了困扰国家乃至世界半个多世纪的科技难题。
    ?贵有恒常,学无止境。在纷扰复杂的当下,你们要有一辈子只做一件事、把一件事做进生命里的决心,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请你们记住,无论何时何事,惟有探究学问的源头与本真,才能迎来拨云见日的春华秋实。
    ?第四,做经得起时代考验的南开人,当笃学实干,常怀觉浅躬行的执着。凡做学问,“不但要明了学理,更需透彻做事”。对在爱国救国中诞生的南开而言,笃学实干早已内化为固有的一种精神。从建校初期成立东北研究会、经济研究所、应用化学研究所,到当代服务“一带一路”、乡村振兴、京津冀协同,南开人始终以中国历史、中国社会为背景,以解决中国问题为目标,满腔热忱地践行着“知中国、服务中国”的办学宗旨,坚持把学问扎根在祖国的大地山河。
    ?纸上功夫不如脚下跬步。请大家务必保持“觉浅”的态度,既要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祖国广袤的土地上,为你们成长成才提供了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养分,望你们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在知与行中触摸中国发展的脉搏,求得真学问、解决大问题。
    ?同学们:博士毕业,是你们修身治学路上的重要节点,但绝不是一劳永逸,更不是停滞不前。希望你们正确认知这学位背后所承载的内涵与追求,用“博士”的最高标准审视自己、谋划未来,整装出发、继续前行。
    ?在未来的日子里,请你们务必牢记,于南开,博士之根本当在学问和人格,博士之作为当在民族与国家,你们的志业便是南开的志业、国家的志业、民族的志业!你们的春华便是南开的春华、国家的春华、民族的春华!无论你们身处何方、身居何职,每个人都是灿若星辰不可或缺的光芒,只要我们勠力同心、砥砺前行,南开就一定会在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大势中顶天立地、大有作为,每个南开人奋斗以成的星火,就一定能汇聚成国家和民族繁荣兴盛的鸿光!
    ?青春不负、未来可期!最后,祝全体2021届博士毕业生前程似锦!期待你们荣归南开!
    ?谢谢大家!

华大精神永相伴
——在华侨大学2021届上的毕业致辞

亲爱的同学们、老师们:
    今天,6400多名同学在现场或线上参加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首先,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向每一位同学都送上最衷心的祝贺,向养育你们的家长和培育你们的老师致以最诚挚的敬意!
    一年多来,我们一同遭遇了新冠肺炎疫情,很多境外同学至今不能回到校园。特殊时期,患难真情。我要代表学校和徐西鹏书记,特别感谢全体教职工同舟共济、共克时艰,感谢全球各地的学子和家人默默相守、与华大不离不弃!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这段特殊经历,一定会成为同学们弥足珍贵的人生财富。对于今天未能亲临典礼现场的各位同学,待疫情过后,母校欢迎你们随时回家,穿上属于自己的学位服。
    几年前,诸位同学怀着梦想来到华侨大学,在这一方沃土上观察世界、认识社会,思考人生、携手成长。秋中湖畔,白鹭湖边,回荡着你们的朗朗书声;刺桐树下,凤凰木旁,活跃着你们的飒飒英姿;八闽大地,五洲四海,记录着你们奋进的足迹;面向大海,仰望星辰,追寻着你们心中的理想。
    刚刚,我们隆重庆祝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几年来,我们还欢度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以及学校创办60周年,亲历了中国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顺利实现,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创造的伟大奇迹而倍感自豪。同时,我们经历了联合国成立75周年、《巴黎协定》签署5周年,见证了15国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非洲大陆自贸区(AfCFTA)启动,也目睹了美国退群、英国脱欧、世界经济陷入衰退,日益认识到人类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
    几年来,同学们与真理为伴、与师友为伍,全面发展,砥砺前行。二修自习室、郑年锦图书馆的灯光,记载了你们披星戴月刻苦学习的心路历程;世界大学生三对三篮球联赛夺冠后的欢呼,展现了你们热爱学校、爱拼敢赢的群体风貌;新生文艺汇演、学生社团精品活动月等活动,尽显了你们兴趣广泛、多才多艺的青春芳华。你们踊跃投身“互联网+”“挑战杯”“创青春”等竞赛,挑战自我,学以致用;你们积极参与“华文星火”志愿服务,促进文化交流、民心相通;你们主动加入中华文化之旅等实践活动,全面了解中国,激发奋进力量。经过校园生活的洗礼,每位同学都交出了独一无二的青春答卷,并锚定了人生未来的方向。
    同学们,你们是我作为校长送走的第一届毕业生,更是从华园走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的生力军。希望各位同学继承建校60年积淀的优良传统,发扬爱国奉献、勇于担当、开放包容、追求卓越的华大精神,不忘本来,不愧天地,不负时代。
    ——爱国奉献,就是要把个人成长自觉融入国家、社会的发展进程。长期以来,海外侨胞心系祖国、不忘祖籍。新中国成立后,广大华侨纷纷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这种爱国情怀,成为华侨大学从建校至今不变的精神底色,激励着全校师生服务国家、奉献社会。1970届校友李碧葱在香港奋斗创业,她不但关心支持母校发展,而且积极投身爱国社团事业,为香港繁荣稳定作出了贡献。同学们要向优秀的华大人学习,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的事业。对于各位留学生同学而言,热爱自己的国家,就要始终坚持对华友好,积极推动双方交流合作,不断造福两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
    ——勇于担当,就是要主动承担和切实履行社会、组织、家庭的责任。《礼记·大学》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认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充分体现了担当的勇气和精神。当年,如果没有廖公等前辈的担当有为、艰苦创业,何来今日之华大?杨恩辉校友勇攀学术高峰,李丹舟校友投身脱贫攻坚,则是当代华大人勇于担当的典型。学习,科研,社工,支教,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抗击疫情,同学们昨天的表现可圈可点。明天走上社会,相信你们也一定能勇挑时代重担、书写拼搏人生。
    ——开放包容,就是要以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秦代政治家李斯指出:“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中华民族以勤劳智慧、开放包容创造了绵延五千多年从未断流的中华文明。开放,让人不会坐井观天、固步自封;包容,使人得以会通中外、海纳百川。华侨大学面向海外、面向港澳台办学,倡导一元主导、多元融合、和而不同的校园文化。开放包容,是视野、是胸怀、是境界,是对不同文明的尊重和欣赏,是跨文化理解的意识和能力,也是华大人鲜明的精神特质。
    ——追求卓越,就是永不满足、永远进取,就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是华大人的不懈追求。为此,学校老领导反复对我讲,应在全校师生中大力提倡追求卓越的精神。经金、工商两个学院的郭克莎院长虽早已是名扬天下的经济学家,但他始终十分谦逊,一直耕耘在学术前沿。去年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CUBA)总决赛后,学校男篮队员孟翔网上发文《带着华大精神继续前进》。一师一生,一行一言,生动诠释了追求卓越的涵义。刚才校友邱尚振发言讲的精益求精、向上向善,也有此意。各位同学,降格以求,敷衍了事,是追求卓越的大敌;小富即安,自我满足,必陷你们于“温水煮蛙”。
    同学们,华大精神是一代代师生共同创造的宝贵财富。希望你们继续以实际行动讲好自己的华大故事,为华大精神增添新的生动案例,注入新的时代内涵。
    同学们,由于学校工作不周,你们的不少诉求未能满足,不少建议未被采纳,不少问题未予解决。对于诸多的不尽人意,我要诚恳地向同学们致歉,请求你们理解和谅解。
    同学们,此去关山千万重,初心不改仍少年。遥望未来,学校不求你们显赫腾达,只愿你们脚踏实地、珍惜韶华;不求你们回馈母校,只盼你们健康平安、幸福美满。
    同学们,华大永远是你们的精神家园和心灵港湾,华园的大门始终为你们敞开!
    再次祝贺你们!永远祝福你们!

回望来时路? 启航新征程
——四川音乐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刘立云在四川音乐学院2021年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同学们、老师们、各位家长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火红六月,桃李芬芳。今天,注定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日子,4229名学子即将从川音毕业,踏上人生新的旅程,作为校长,我的内心无比激动,既有对大家即将离开母校的不舍,也有对大家学业有成的喜悦,更有对大家美好未来的祝福。在此,受学院党委书记周思源教授的委托,我谨代表全体教职员工向即将踏上人生新旅程的同学们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为同学们的成长成才倾注了心血汗水的老师们致以崇高的敬意!也向各位默默辛勤付出的家长们道贺!
    回望来时路,四年大学时光犹如白驹过隙、一晃而过,大家也从渴求知识的新生,成长为学有所成的毕业生。四年的大学生活,校园里到处都留下了你们的脚步和身影。此时此刻,大家一定难忘顶着酷暑严寒坐在教室刻苦学习的时光;一定难忘在琴房里、舞台上、画室中弹奏美丽音符、跳出翩翩舞步、绘出得意画作的激动时刻;一定难忘运动会上那矫健的身姿划出的青春飞扬;一定难忘在学校食堂就餐、音乐厅听音乐会、图书馆查阅资料的美好回忆。我想,保存这段记忆只是片刻,回想这段记忆却是永远。
    四年的大学时光,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大家有学业成长的收获,有师生情谊、同窗情谊的感动,有努力奋斗的汗水,有成长路上的迷茫,有解惑释疑之后的清朗。今天这些都在此凝聚、升华,让我们的毕业典礼意义更加深远而富有内涵。对于今天受到表彰的37名省级优秀毕业生、154名校级优秀毕业生,就是你们中的代表,也是对大家四年大学生活的总结和肯定。还有,今天对于钢琴系彭贞铮同学、歌剧合唱系史玉莹同学来说,更是具有特别的意义,因为今天是他们的生日,今天的顺利毕业和获得学士学位是他们最好的生日礼物,我提议,大家以热烈掌声一起祝他们生日快乐。总之,今天大家带着喜悦、带着收获、带着期待即将走出川音校园,我们全体校领导和老师们真的为你们高兴和自豪,因为你们璀璨了川音人无悔的青春、谱写了川音人美丽的乐章、刻下了川音人前行的脚印。
    同学们,走出校门是人生历程的重要里程碑。在这激动人心的时刻,国家、社会、家庭对你们都有很高的期待。我们要不辜负这份期待,以大学毕业为人生新的起点,努力“立德、立功、立言”,把平凡的事情做好,在平凡中铸就非凡,在平凡中成就事业。临别之际,我送给大家六句话。
    一是要有家国天下的情怀。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文化告诉我们,“家”与“国”一直是分不开的。明人顾宪成撰写的一副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成为时下读书人关心国家大事、树立家国情怀的座右铭。从《礼记.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到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责任担当;从曹植“捐躯赴国难,事实忽如归”到王昌林“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舍身取义;种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行举无不表达出每一个公民所有的担当精神。一个国家的富强与人民是分不开的,所以,***总书记说,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而“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更是一个真理。同学们走出川音校园,从校门走进企业门、机关门、单位门,将正式成为国家高质量发展的新鲜血液,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大军。在今后的日子里,大家要争当爱国的有为青年,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二是要有不负此生的志向。***总书记在2018年5月2日与北大师生的座谈会上,勉励广大青年“要励志,立鸿鹄志,做奋斗者。每个青年都应该珍惜这个伟大时代,做新时代的奋斗者。”每个时代,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励志榜样,与我们学校有着很大渊源的王光祈先生就是我们很好的榜样。王光祈先生是我国“五四”时期著名的社会活动家、近现代音乐史上杰出的音乐学家、音乐史学家,比较音乐学的奠基人,是我国第一个获得音乐博士学位的中国人。当年他面对末世且老大的旧中国,主张建立一个适合于二十世纪的朝气蓬勃的少年中国,并且把少年中国视为理想的少年世界的一部分。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他成立了五四时期著名的社团——少年中国学会,发起了轰轰烈烈的工读互助团运动,和青年毛泽东、学者李大钊等有着很深的交往,在当时极具影响力和号召力。同时他也是思想上的探路者,他的“音乐救国”思想在今天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有志者事竟成”,奋斗的青春才美丽,我们要学习和继承王光祈先生这种孜孜追求的精神,朝着自己的人生志向奋斗不止。
    三是要有舍我其谁的担当。人生天地间,有些担子是必须要担起的,要有“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气魄。走出校门,踏入社会,我们将承担着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角色,就有不同的责任和担当。在社会,我们要积极输入正能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服务和引导某方面的发展。作为川音毕业生,除了具有良好的审美修养,还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要尽自己所能,去影响周围的人树立良好的审美观,去引领全社会践行健康的审美观。在单位,我们要勤劳务实,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的未来。不能因一时的逆境而自暴自弃,甚至于直接“躺平”;要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创造性开展工作,坚韧性实现人生价值。在家庭,我们要履行好为人子女以及今后的为人父母的责任,幸福的家庭是我们累了能停下歇歇脚的温馨港湾,所以,我们的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说,家庭是个好东西。
    四是要有坚守善良的本心。友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公民优秀的个人品质,是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道德纽带,更是维护社会良序的伦理基础。其实,善良是人的本心,我们只要坚守这份本心,就能做个善良的人。古人曾言“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就是说善良可以是一个微笑、一声问候,就是说是生活中一些微小的细节,比如大街上遇到陌生人问路时耐心地讲解,身边的人遇到困难伸出援助之手,公交车上给需要的人让座等等。善良还是一种忍让,遇到争执和矛盾,我们要学会“退一步风平浪静,让三分海阔天空”。“善人者,人亦善之。”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永远都是双向互动的。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助人者,人恒助之。那些为更多的人带来幸福的人,社会一定会赞扬他们是最幸福的人,为善不仅为他人送去温暖,也能给自己带来帮助。
    五是要有学无止境的追求。庄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意思是说,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现在是知识和信息爆炸的时代,技术的创新、产业的变革正引领着全球的深刻变化,我们只有通过“活到老、学到老”来与时俱进。大学本科四年的学习,主要是围绕某个专业方向学习相关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为走向社会从事科学研究、生产或其他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可以说,大家有些知识还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要明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要明白学习本身就是一种本领,就像吸收养分一样,短时间看不出效果,日积月累就会让我们像花一样绽放,就能铸就我们多彩的人生。
    六是要有诚信待人的坚持。“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则衰。”一个人倘若失信于人,便丢了修身立命的根本,丢了事业的根本,终会受累。从古到今,诚信都非常重要,古人以“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说出了诚信举足轻重的地位。诚信对于当今社会来说更显得弥足珍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将诚信列为要义,对每位公民来说这是基本的价值追求。做到诚信,首先要坚持诚实,这样才会赢得信任。诚实与信任是一棵并蒂莲,诚实是获得信任的前提,对人诚实自然会获得人们的信任,对人不诚实就会产生信任危机。或许一个不诚实的人在特定的时期,特定的场合,通过特殊的手段可能蒙蔽一些人,但只是暂时的,“庐山真面目”终将会显现,因此,信任的基础永远是诚实。
    同学们,在这惜别之时,我把自己对做人做事的这些感悟,放进你们重重的行囊,希望对你们今后的人生旅途有一点点启示。
    同学们,四川音乐学院2021毕业站到了,我想借用***总书记的话为你们启航,“青年人既是追梦者又是圆梦人,每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青春无问西东,岁月自成风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接力棒已传到你们手中,你们要勇敢地承担起时代赋予的这份责任。
    最后,再叮嘱一句,记得常回母校看看!后浪们,加油!同学们,珍重!

激扬青春?开创未来
——在北京大学2020年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北京大学校长 ?郝平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在全球新冠疫情仍然很严重的时刻,我们迎来了今天这场不同以往的毕业典礼。为了期待已久的重逢,我们在校门口建好了欢迎站,在百年讲堂外树起了毕业墙,校园已经打扫得干干净净,餐桌也摆放得整整齐齐,给同学们准备的健康包塞满了各种防疫用品,就是要等待着同学们回来参加毕业典礼。
    我还记得,第一批毕业生返校那天,在走下校车那一刻,回到熟悉的校园,见到自己的老师,很多同学流下了眼泪。从同学们的眼神中,我能够感受到经历风雨后的成熟与坚定,和对未来的信心与期望。
    然而,很遗憾的是,由于疫情的变化,许多计划返校的同学没有能够回来。此时此刻,你们身处“江南塞北、海角天涯”,和自己的父母、家人一起,通过网络视频,参加这次毕业典礼,我们的心是紧紧连在一起的。这次毕业典礼注定会被我们铭记一生。
    在这里,我谨代表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向同学们圆满完成学业,并顺利毕业致以最热烈的祝贺!
    我们正处在一个快速变化的世界之中。有些变化可以预知,有的则突如其来。这次疫情对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和国家都是巨大的考验。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打响了抗疫阻击战。今年3月,***总书记给北大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回信,充分肯定了奋战在一线的全体北大医务工作者,提出了殷切期望。总书记在信中说:“你们青年人同在一线英勇奋战的广大疫情防控人员一道,不畏艰险、冲锋在前、舍生忘死,彰显了青春的蓬勃力量,交出了合格答卷。”
    作为一所具有光荣传统的学校,北大始终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疫情最为危急的时刻,北大派出了454名医护人员驰援湖北武汉和鄂州,在72天的时间里,与英雄的湖北人民守望相助。刚才发言的北大第一附属医院李六亿教授就是其中的一位代表。北大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安友仲,已年近花甲,他连续工作110个日日夜夜,始终坚守在救治危重症患者的岗位上。北大第三附属医院危重医学科护士长李少云到武汉一线后,发现自己已有身孕,但她依然坚持工作,在前方带队的乔杰院士为她还未出生的孩子取名“小汉生”。
    近期,北京抗疫形势严峻,我们的各大附属医院再次应战出征,参与核酸检测排查等各项工作。
    疫情期间,我们的老师克服各种困难,在尽可能地做好日常科研工作的同时,又组建了多个抗疫科研团队,为战胜疫情提供有力支撑。
    不久前,公共卫生学院年仅41岁的谢铮老师永远地离开了我们。罹患重病的她,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仍然参与疫情防控和科研工作。她短暂的一生是不平凡的,她的献身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今年的在线教学成果也来之不易,很多老师努力学习、适应并全力投入网络教学。全校3500多名教师,共开设了6400多门次的在线课程。中国语言文学系陈平原教授幽默地说,自己是“临老学绣花”。历史学系的阎步克教授克服了13个小时的时差,开设了四门在线课程。数学科学学院的王诗宬院士在没有学生的教室里,认真地讲解数学公式,通过视频把课堂“搬”进了同学们的家里。
    同学们这学期上的每一门课,参加的每一场答辩、每一场线上就业双选会,都凝结着全校每一位老师、辅导员、教务员、网络技术人员和各职能部门工作人员的心血和付出。
    同学们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好样的,是堪当大任的”。上千名北大医学生,发挥专业特长,奋战在抗疫的不同岗位上。留在学校和分散在各地的同学们,以志愿服务等各种方式支持防疫抗疫工作。大家克服了在线上课、在家学习的各种困难和挑战,顺利完成了学业,收获了新的成长。
    还有留学生、海内外校友和友好人士,与我们风雨同舟,捐款捐物,给予北大的抗疫工作以巨大支持。
    因此,我们今天不仅是一个为毕业庆祝的时刻,更是一个致敬的时刻!让我们向那些“最美逆行者”致敬,向辛勤耕耘的老师们和员工们致敬,向无数为抗击疫情而无悔付出的人们致敬!
    同学们,这段时间,大家亲历了世界的巨变。人类健康面临严重威胁,全球经济面临严峻挑战,国际局势也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
    疫情加速了大学的变革进程,“云端”正在深刻重塑教育形态,大学将在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中肩负起更大的责任。
    然而,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我们人才培养的使命没有变,人文与科学精神没有变,服务国家社会的责任与担当没有变。
    同学们即将踏上新的征程。临别之际,我想和同学们分享四点想法。
    一是明德励志、爱国奉献。
    同学们要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这是大德,养大德者方可成大业。
    100多年前,北大人民医院的创始人伍连德先生深入东北鼠疫疫区,第一次提出“隔离”措施,发明了“伍氏口罩”,挽救了数万同胞的生命。
    60多年前,小儿麻痹症严重威胁着我国儿童健康,校友顾方舟先生带领团队,在昆明远郊的山洞里搭起了实验室,成功分离出脊灰病毒,并冒着瘫痪的风险,亲自试用疫苗,最终帮助国家消灭了这种疾病。
    50多年前,校友屠呦呦先生响应国家号召,开展抗疟药物研究,成功提取了青蒿素,至今已经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老校长马寅初曾说过:“所谓北大主义者,即牺牲主义也。服务于国家社会,不顾一己之私利,勇敢直前。”同学们要传承好北大“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光荣传统,为人民幸福、社会进步和民族复兴而奋斗!
    二是心存忧患、直面挑战。
    忧患意识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从“救亡图存”到“刚毅坚卓”,从“团结起来、振兴中华”再到“万众一心、抗击疫情”,北大人把忧国忧民的浓厚情怀,化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成为砥砺前行的强大动力。
    刚才,校友钟南山院士视频致辞,使我们深受教育和鼓舞。2003年,在抗击“非典”的关键时期,他作出了重大贡献。“非典”过后,他并没有放松警惕,仍继续深入开展呼吸系统疾病的相关研究。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84岁的他连夜赶往武汉,为国家抗疫工作提出了重要的指导性建议。
    未来人生路上,我们还会遇到许多未知的风险和考验。只有常怀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忧以天下,才能做到未雨绸缪,应对各种挑战。
    三是勤学深思、锐意创新。
    这次疫情危机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科学研究要始终紧紧围绕解决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问题而展开。新一轮科技革命将进一步推动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常为新”是北大人的精神财富,前瞻眼光和创新思维,终身学习的能力和“敢为天下先”的魄力,是同学们打开未来大门的钥匙。
    经济学泰斗陈岱孙先生曾说,“治学如筑塔,基础须广大”。他希望学生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有金字塔式的知识结构。他经常嘱咐青年学者,只有持续的学科融合,才能推动学术创新,保持长久的学术生命力。
    再过几天,就是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唐有祺院士的百岁生日了。他开启了中国结构化学的教学研究,为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打下坚实基础。他认为,“学科在其深处盘根错节,治学当先言深,然后扩展以言广”,鼓励学生运用物理学、生物学、数学等多学科知识开展化学领域的创新研究。
    希望大家向前辈们学习,脚踏实地,锐意进取,把学习和创新作为毕生的追求。
    四是开放包容、交流互鉴。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又一次站在了十字路口上。合作还是对抗,开放还是封闭?如何回答这些问题,关乎世界的前途命运。
    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大学是增进人类文明、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一代代北大人自觉肩负起了推动文明互学互鉴的使命。我国翻译界泰斗、北大教授许渊冲先生今年虚岁已经满百。他毕生致力于中西文化交流,将《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变换成精妙的英法韵文,“把一个国家创造的美,转化为世界的美”。93岁时,他还给自己定下一个目标,要把莎士比亚所有作品翻译成中文。他要求自己每天至少翻译1000字。
    这种致力于文明互学互鉴的担当,得到了北大人的接续传承。今年3月以来,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系付志明、吴冰冰老师带领20多名师生,将我国防治新冠病毒的专业指导文献翻译成阿拉伯文,得到了阿拉伯国家的高度赞扬。
    我们相信,疫情终将过去,人类社会的紧密连结不会被病毒所瓦解。同学们无论身在何方,都要坚持文化自信,都要有拥抱世界的情怀和格局,当好文明交流的使者,为人类和平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同学们:
    我们正处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进程中。青年一代的理想、本领和担当,就是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希望。我衷心祝愿同学们,在新的征程中,激扬青春,勇做走在新时代前面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谢谢大家!

巨变时代,坚守初心?
——董志勇院长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2021年毕业典礼上的致辞

尊敬的各位老师、嘉宾、校友、家长,亲爱的2020届、2021届毕业生们:
    日月不淹,春秋代序,又是七月离别时。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齐聚一堂,共同庆祝在座的诸位同学圆满完成了阶段性的学业,即将踏上人生的新征程。在此,我谨代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向2020届和2021届所有毕业生表示热烈的祝贺!也向辛勤培育你们的老师和家长们表示由衷的感谢!
    我用“圆满”,而不是“顺利”这个词,来形容你们过去两年、四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求学生涯,因为我知道,这段时光远远不能称之为“顺利”。暂且不论“寒窗苦读十余载,素琴轻弹三两声”的求学之路坎坷,也不论“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研究之路艰辛,因为这些烦恼属于每一代学子、每一位学生。
    然而,你们似乎又是被格外锤炼和锻造的一群人。在过去的两年里,你们亲眼见证、亲身经历了一场足以载入人类史册的大事件,那就是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围内的蔓延。这场疫情如同推动巨变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不仅深刻改变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各个经济体未来长期的宏观形势、经济结构和社会面貌,也改变了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正如你们所经历的,时代的巨变与每个人的人生轨迹相连,造就了师生的云端相见,造就了最难“求职季”、“毕业季”,造就了你们在穿上这身学位服前后的种种变数与波澜。
    你们可能想问,“巨变”是不是我们这个时代独有的特征和注脚?
    无须怀疑的是,你们身处的时代,的确可以称得上“巨变”。
    因为你们身处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第二个百年的奋斗目标责无旁贷地落在了你们这一代人的肩上;
    因为我国刚刚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脱贫攻坚的宏伟目标,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广阔画卷也将由你们这一代人来描绘和渲染;
    因为中国号这艘经济巨轮在数十年的劈波斩浪、一往无前之后,驶向了改革与发展的深水区,诸多“卡脖子”的矛盾和难关等待你们这一代人挺身攻克;
    因为世界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后疫情时代的经济复苏泥潭,来自周边国家和发达经济体的压力和波动将为你们这一代人的未来持续增添新的扰动和不确定性。
    但当我们将目光拉远,又会发现“巨变”并不是我们这个时代独有的标签。
    从1901年《辛丑条约》的列强林立、丧权辱国,到今年中美高层战略对话上的“中国人不吃这一套”,我们只用了120年;
    从1921年嘉兴南湖游船的筚路蓝缕、沐风栉雨,到今年天安门广场上震彻寰宇、举世瞩目的一百响礼炮,我们只用了100年;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的一穷二白、百废待兴,到今天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832个贫困县脱贫摘帽,我们只用了70年;
    从1978年南海之滨的春潮涌动、春雷声起,到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伟大创造、高歌猛进,我们只用了40年。
    一代代中国人民,将“落后就要挨打”的惨痛教训揣进了心坎,以“只争朝夕,不负韶华”的拼劲儿,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闯劲儿,以“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把落下的任务补起来”的韧劲儿,缔造了令世人惊叹的“中国速度”“中国奇迹”。这些开拓者曾是我们的先辈,是我们的同辈;未来,就将是我们的后辈,是朝气蓬勃、斗志昂扬的你们。正所谓:“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
巨变意味着革新与觉醒,同时也意味着奉献和牺牲。曾有一位作家坦率地写道:“大家都愿意盲从,好像世界上最安全的事就是让自己消失在‘多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ongxiezuo.com/159759.html
(0)
上一篇 2024年3月28日
下一篇 2024年3月28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