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道理作用在于结合实际的时候需要注意的,注意了就往道理更进一步,不要走的太极端。道理和实际有很大出入,怎么才能适应社会,一是了解现状,二是了解道理,三是不能抱着道理不放。
比如说诚实很重要这是大道理,为什么重要,不诚实一旦被发现,随着次数增多会被人疏远,不利于以后的合作。这是解释。现实中不诚实的事件非常多,不达到一定的量没有多大问题,甚至有的恶略的也没有被发现,也会没问题。所以大道理是提醒我们保持度,研判形势,慎重对待每一件事。
自己与外界相互作为内外因影响
人的失误:目标错误,手段不优,错而不知,知而不改。追求目标正确手段优。很多人的所谓成功具有较强的偶然性。这偶然性包括内在和外在。所以学习成功经验不一定好用。
在认识世界上人的能力是有限的,认识世界是为了发展自己。所判断的事物的特性未必是真实的,有的事已经发生,有的事正在发生。
但人又不能离开判断、目标、规划,人的行为要有一个方向,这行为的变化来源于对事物的认识。人对事物的认识是外因影响内因的过程。
人应该形成有逻辑的世界观、价值观,而不是片面的、部分的,否则容易随波逐流、没有定力。
信任一件事来源信任一个人,信任一个人来源于观察和其他人的评价。要学会看一个人内在矛盾及变化方向。要学会辨别各种评价的客观性全面性和动机。
每个人都有对一件事情的某个方面做一个认识,但事物的发展存在多样性,有时具有相关性。问题是哪个方面是最应该推动的,那个方面是重要的值得当前去做的,那些方向可以先等等。这要看人价值观和判断力。组织中不论判断是否正确,都应各抒己见,主事一人。否则无法执行。
执行>正确。正确不一定正确,但执行是应该的。有的人认为方向错了,努力都是徒劳。可有一个问题,谁又能够真正洞察到正确的方向,从大义于组织正确,具体到小事上、具体到事务上,很难说这个是应该做的,那个不应该做的。应该是向左走还是向右走?没有明确方向时,执行是第一位的。
人们都在诸事之中寻当下可为之事,同时不为不可为之事。但困于人的局限性,很可能出现为了不可为之事亦或不为可为之事。每件事人们都在安心与进取心之间衡量。
如何可得所行之事是否可为,需时时判断,断念之时便是不可为。尚不断念,一心往之,终身无成之时便是不可为。无论为与不为终是以不为而终。所以学习或思想需要顿悟的时刻。只要一心向往总有顿悟之时,除非放弃。但没有顿悟的时候前期的努力收效甚微,最大的意义就是等待顿悟。
与人为善不一定对,但多数是正确的,可得幸福感。与人为善,即为动人心。但有些人不为所动,就需要其他方法了。
追求“自利”是一切人事的动力,道德恰恰是组织与个人追求自利的体现,组织为求自我发展弘扬道德,个人为追求心安与满足感,践行道德。个人(管理者与被管理者)要追求长远发展必依附组织,组织若要长远发展必依赖个人发展。
价值观有范围问题。实现价值观依托更大范围的价值实现。价值观有期限问题。长期价值更加依托更大范围价值实现。范围小期限短,走了极端就会出问题。
多目标相对立,应取大义,大的生生不息。过度追求个人生生不息恐失德、失人心。
过度追求钱,就会牺牲对方利益。医院为了利润多次无用检查,教师为了钱减少付出,或为了职称输出无用论文等等。企业为了钱宁可搞金融也不搞创新,伤害社会发展。
有时难,无时难(物有惯性,有无皆费力)
人类社会追求的终极目标如下图:
一切都是在内外环境的相互影响中变化。
一、关于易经
易经的目标生生不息,追求最优的组织分配。
易经的原则是天道自然、品德(大我)
易经的方式是阴阳互变、互含。物极必反。
易经的全文类似于哲学
易经可以+科学、社会、人事,但不能天然产生,中国古代不产生科学有体质原因,认识方法等原因,如果你愿意做科学,可以用易经指引思路,但是不做不能归咎于易经。
易经不是劝大家无为还有无不为,到底做还是不做,做到什么程度,要有标准、适度,才能实现发展,有为才能发展,要有发展的观点运用阴阳辩证思维解决或看待问题。
事情还是要做的,做什么事,天人各一半决定,怎么做,易经有方法论。
做这件事就等于做那件事,一正一反、有得有失。
大的矛盾(阴阳互转)影响小的阴阳互转。
条件影响个体的变化,但成变化需要具备两个前提,外在与本体之间的变化,以及本体内在的阴阳之格局。
人可以利用自然阴阳的变化之规律,发展自己,使自己得到生生不息。但在具体事件上一定要小心,你的目标不一定是正确的,环境不同,事件的走势也不同。
具体的好与坏放在道中可能没有对错好坏,但我们心之向往需是道。好中有坏,坏中有好。
生生不息只是追求,但结果不一定是这样。生生不息在“人”看来就两个维度:
这里讲社会规律或自然规律无不有阴有阳并转换。如:力与速度的转换,质量是条件。能量的转化,功是条件。
各种转换有内在、外在的要求任意的。
手握紧才能张开,或有张开的可能。只有张开才有握紧的可能。
“无”是指可能性。
二、安心与寿命
安心与寿命合后代时而正相关,时而负相关。有时追求寿命与后代的过程有幸福感,如锻炼身体、科研等,有时却相反。过度追求可能会折寿。安心与寿命相辅相成缺一则失一。
“挂”是中国文化对社会规律的总结,算卦不如对挂。
目标与手段也是一阴一阳,没有目标即没有手段,没有手段不能实现目标。目标需要有道,目标无道成亦败。手段需寻道,逆道而行成有损。
万事都在变化,从无到有,从有到无,条件一到就会发生变化,所以关键是要善终,向道而中便是善终。
语言是人用来表达对事件/事物认识的工具,这里面有的人认识不全面,有的人利用阴阳之变,只述一面,目的多为利己,也有利他。
这里有两个问题:一是这种手段是否合理,一是所谓“利己”“利他”是否合理,当然还有一个就是手段能否实现目标的问题。
安心与寿、安心与物时而消长,时而同进。如遇险阻,要以养德,待时而动。
三、大我与小我
失德而成事者,必有秘而不宣。事恐难以为继。不能长久有二:一是机事不密、二是大道不允。
能久者:一是密而未发,二是由恶向善。然秘而不发,终不能久,成事之日,即为人测。若人皆效仿不利大道。人皆不以为,必有疏之。人心不往即伤自己。行小义过,至人心不悦,后必报之。
弃恶向善,后能得力,但含损,恐不能善终。即便亡故,恐及子孙。若要善终,弃物以养德。亦即俭以养德。多行大义。
但被动的舍小为大,不会有幸福感,这时考虑好组织与个人的问题,组织与内部个人保持平衡极难。
挂为善语,无道之人可以参考,但无太多规律,后人强加硬解无用。重要的是了解自己的环境的阴阳之变之可能,去利用、去推动实现大道。
挂爻之解,自下而上,以阳为进(直行),以阴为退(慎行),多进则显凶,多退亦有悔。所有挂按名解大境,按爻解进退,以为参考。阳:代表刚直,创造,灵活,冒进。阴:代表柔和,曲,慎,稳,优柔寡断。
德与寿为追求,向大义,得德,众随之。随小有所失亦可往,向小义,不失德亦可得德,失德不利于大义,失众,虽有得,心未能净,后必有失。
信来世,虽未有证,但可正心,有益于人向善。
四、内外因
内因决定事物的可能性,或是上限。外因决定事物的下限,或者属于条件,内外因互动关系。这里的因即是矛盾、即是阴阳。
这个意义讲,因果论、条件论是正确的。
人与人之交,在于动人,在于动人心。动人之心:一是懂人心之可变之处,二、以其心之外动其心。三、之外包括人与事、言语、身态。
多行不义之事必惹人心不悦,轻则疏远,重则有报。无意之为亦可变人心,所以德很重要。行大义可不悦人心。
悦人只是变人心的一种方法,不见得对任何人都好用。要分辨人,要讲究度,要讲方法。下级如遇不通,多死上级之不易。上级如遇不通,当多思下级之需、之能、之心。
很多课程具有中性,其描述活动本身的矛盾特质,紧具微向谁服务的问题。如若思政之能从持此术之人,讲究何时用、如何用、用到什么程度。
发生事件时如何应对、如何求大义又不失小我。
人类目前所有的发展似乎只是为了提高效率和改善衣食住行,这些夺书并不能提高人们人居寿命和幸福感。
粗布淡食不能降低寿命,心态端正便可幸福。所以更应比较德行比较寿命。健身值得提倡。
与人为善不一定对,但多数是正确的,可得幸福感。与人为善,即为动人心。但有些人不为所动,就需要其他方法了。
没有不求回报的行为,不同的是大义和是小义,是长期还是短期,是显性还是隐性的。凡求大义,多数不求报己,心态平和,少烦恼。
五、安心与进取心
修心养性即为正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当一个人懂得人最大的追求就是长久发展,到每一个人就是心安康健。这个人就会懂得适可而止,小富即安,君子固穷。而不会被过度追求财富而失去本性。
举个例子,住农村房和住楼房不会增寿,提高生活质量仅在于饮食卫生上,这两点做好并无区别。如果说教育有差异,那么当考虑教育的目的:使有术,能改变事物的能力2.使有心,正三观。居于乡野之地,术虽不强,但可在能力之及改变事物,为人民为社会的幸福贡献自己之力,亦可满足自己的健康幸福。较之大才者,在这个问题上并无二异。
若说人之寿在于食与医,食上无所差,医上有不同。所以追求医疗公平是根本之事。
但为实现安心安身,发展作为手段,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发展是最为有力的手段,只有发展才能有更多的科技和资源。发展科技可以增强幸福感,可以是人类更加安全,有更多资源可以利用。
人的安心可求内,亦可求外。娱乐可安心,过度追求感官快乐亦不可久。
逆来顺受在乎心,而不是不改变。善良不会从任何人的心中泯灭掉,没有绝对的恶,同样也没有绝对的善。保持一颗安心又能有所作为是一种非常好的境界。
六、社会变迁
从历史的角度看待社会变迁,很多人希望找到规律。这里社会的变革主要指朝代的更迭。原因很多。最一般的规律是现有朝代分的面大于合。变与不变即为阴阳两面。当局者不想变,潜在的利益者希望变。若民众思变,当局者从之。若反对派望变,民不向之,则可与之一战。方法得当则转危为安,方法不当亦难保江山。政治上讲防微杜渐,一是要以民为本,二是要专政。
有时候决策对错不重要,能执行更重要,不能执行,再好的政策也是空中楼阁,这是专政的优势。
如果连决策都作为命的话,那真是唯命主义了。决策时的环境、水平、决策后的努力程度,不是人能左右的,但每一次决策都是新的体验。
学知识是改造世界的能力,学哲学关乎做人处事,这方面可以为你所学的知识的应用提供一个平台。为人处世、三观这些在社会上可习之。但有些人不入此门,需多度圣贤之书才行。
只学习马哲为何没有起到哲学的应有功能?现有的马哲课程讲做人少,讲社会变化规律多;讲正三观少,讲人生的追求少,讲认识论多。
马哲把社会矛盾总结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变革都是大变化,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等,但这些变迁与王朝的更迭并不同步,众生看到的都是朝代的变化,而推动这些变化的原因多种多样,如何解释需要科学的哲学。
即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最大的特点是生产关系私有制,但这一体制的部分不利被国家宏观调控所影响,当前并没有便显出一种新的更适合的制度来取而代之。所以完全的推行公有制时机未到。以我国为例,曾尝试公有制,最终公私并存。公有制的缺点需要市场和法治。私有制的缺点需要国家监管。
公有制的全面发展需是不存在有限资源,且人心皆安才有可能实现。当前公私并行仍要很久。
国有三点最重要:
- 平衡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关系,公有制是无产阶级占上风,没有宏观调控的私有制是资产阶级占上风。平衡好关系有利于激活内生动力。
- 整顿吏治
- 提高医疗保障
再议公平与效率。公平的体验需有心安。但公平体验的形成,有外在的因素,最为重要的是制度。制度需要公平制定、公平执行,以上二者的产生需要阳光透明的制度,有效的监督。
效率需要很多因素,集权会产生效率、执行的水平也会影响效率,公平也会促进效率。没有绝对的公平与效率。
有限的资源 竞争 不公平
效率 合作 分与合(共生的阴阳关系)
人类社会存于有限资源这个条件会产生很多可以预见的结果。大合与大分使事物从“有到无”当然也意味另一事物“从无到有”。资源包括人体本身,它具有有限的精力和能力,这些精力和能力由本体和其他人竞争。
法不外乎人情,情中有法,法中有情,时当严,时当宽,细微之处不可不思。
做事情考虑的受益面越大,你的德行越高。钱散收钱,情尽收情,但要有度,否则不可长久。
中国是政治上的特色,进而影响了经济、文化的特色,抓任何特色离不开政治的思考。
人与人不要比地位金钱,每个人自己的能量天赋之,每个人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皆不同。
小义与大义、目标与手段、安心于安身贯穿于每件事情的决策之中。小我与大我,小义与大义、个人与组织是一个事件角度。
七、内部管理
- 很多人忙于成本效益原则。成本效益的对比,从自身的角度来说尽量效益最大、成本最小。从办事做决策来说同其他人的其他事件的成本效益作比较。以上皆对增加资源占有量有好处。需进取心,但仍勿以扰心为妙,小义与大义仍需平衡一下。
理性与感情之变存于人体之内,事件一来,扰心生情绪。控制情绪实难之举,事件可淡化情绪,无论能否控制不良情绪,总要自己收场,正三观可减少情绪事件发生。
人生只能试一次,不试怎么知道你这条路是否正确,能走多远,当然没有回头路,持安心抱进取心。虽没有回头路但可以走岔路。随着年龄的增长,岔道越来越少。
很多人依靠市场和法律的框架努力挣钱,就这样活着,安心与大义从不思考,唯求小义。
投票与规则不明的制度易成为“假公济私”的场所。很多人不承担自己的任务,利用公共资源寻租,于大义不利,于其个人短期有利,长期不得众望。
投票容易成为一种利用公共资源为感情或关系寻租的方式。其结果不一定是正向的,所以有时候投票不如随机。
最佳的是明确的可区分的制度,但易出现唯标准倾向。不管哪种方法都有利有弊,制度之外当有教化。人人为大义投票是一个好方法,人人为小义,明确制度是好方法。
制度的订立很重要,要含大义,合时。不含大义,众必恶之。不合时宜,众必不从。
投票制度均以动人心为目的,是手段,是管理者动被管理者之心之手段。
人散不成事,管理是必然的,制度这个手段也是必然的,管理中保持灵活性与原则性。管的太死不易活,不管不成事亦不可活。处罚性制度不宜过高,奖励性制度不宜过低。
资源有限是基本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人若长久,当思节约、开发新技术。
没有绝对的优缺点,应称之为相对优势,相对劣势。优缺点决定活动的上限和下限。物极必反有多少优点就有多少缺点。
正常 |
过度 |
认真 |
教条不知变通 |
勤奋 |
不知道进退不讲效率 |
爱表现 |
不低调私心重 |
助人为乐 |
强势自以为是 |
健谈 |
不内敛 |
自信 |
自负 |
善于倾听 |
缺少主见 |
关注主要内容 |
不注意细节 |
关注细节 |
不知主干,空耗时间 |
人们通过悦五官进而悦心,可暂时得安心。
- 有些人面临每一个小决策时,往往都是自利的,如何能变得大我一些,需要理性调整、正三观。一些小的付出换来大家的认可,无损于进取心亦可安心。
- 防止效益不变,大家都追寻成本小的利己主义。
- 推比“为”需奖,止“比不为”需罚。
安心可不为,损道,不利大我,但可知进退。进取心当为,益道,利大我,易迷失自我。以不为之心行有为之事。
人到了位置会自然考虑一些大事,但不同的是有的人小我多一些,能力也千差万别。所以人不当位时,很难让一个人想一些大事。很多情况是完成小我的同时实现大我。想让一个人小我让大我多一些,需是一些手段动人心。
八、 组织与个人
防止有人滥用辩证法,一是要明确标准二是要客观公正全面的评价一个人。
滥用辩证法的表现:遇见合意的人,只谈优点,反之只谈缺点。一言堂。
防止管理者假公济私,用人用钱必须建立经得起推敲的制度。禁止一言堂或一开会先做倾向性谈话。
假公济私者,利 小我,不利大我,长期来看不利于激发组织活力。
物质的分配以多分不利于激发热情为限,少分以不产生消极情绪为限。不论热情还是消极以保持时间长短考证。
少分需要解释清楚,多分与少分须有正名。
无法定量描述劳动价值条件下,市场机制是一个好办法,但一个有效市场是不存在的交易成本很多。所以分配是能相对公平。私心与公心都可以激发进取心,只有安心与进取心相关不高。
只有谈到人的局限性,人的本身固有特性,自我发展是方可安心。既需要安心也需要进取心、要及时调整安心与进取心的关系。
不按制度、滥用权力、资金分配随意。应对之法就是“公开、质证”,后续有处罚。主要质证所花之钱、所行之事是否立于公,是否公。
多劳之人当奖励,但需制度在先。组织内的人各自做好自己的事,助人“似仁实恶”
东北发展的一个制约因素:做事少灵活性,分配少原则性。
如何测人之心:看其利在何处,周围环境、做事方法、动机。这几点需要深入了解并仔细分析,这样 便可知一二。
朝臣之争,为公者少,为私者众。为大义而争善终。以仁而竞争利于大义。以杀而争,或与大义无关。结党营私各为手段。争资源利小我,亦可转为大我。
再论组织与个人的关系
在同一个组织内个人与组织应该与一个平衡。但个人与组织的分离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组织抛弃个人、个人抛弃组织,利益含损时会产生。另一种是组织消亡或个人死亡。这种情况是被动的。就前一种情况而言,利益的取舍并不决于组织内,更多取决于组织之外的组织与个人。
当外部个人多且组织能量大时,内部个人的得失对组织影响较少,抛弃个人较多。
当外部集团多且个人能量大时,组织的有无对个人影响较少,抛弃集体现象多。
考虑交易成本互弃现象会少一些。离即是一种伤害也是一种促进。但对于弱势者既要有进取心也应保有安心。
前文所述的小义与大义之争适用于组织内:1交易成本无穷大2个人与组织能量小
社会或组织具有缓冲性质,所以一个人无论做了什么样的事情只要不过激都有回旋的余地;任何事都不能一蹴而就。个人也有缓冲性质,只是较组织更加敏感。
缓冲性质来源于万事都有保持原有姿态的特性,这在物理上类似于惯性。组织内的最大公约数是组织能力的上限,是每个人追求自我价值的,相互制约的结果,只有通过不断的校正,才能接近最大公约数。搞错了方向,不仅不能实现最大公约数,还会适得其反,最后灭亡。正确认识缓冲带的宽度,超出一定限度后就会起反作用。限度内是良性竞争的尺度,在限度内左右摇摆,以寻突破。
总体上,对外竞争合作,对内利于个体发展即为有道之邦。个体不能背于有道之邦,不含大义,不利小义。
持安心,不被无道之邦利用,否则终悔于助纣为虐。能离当离,不能离:
为:当思手段,含己,有能力者改无道为有道,获可待其忘、其变。
无为:弃物守正,弃寿取德。
领导者不能随心所欲之原理:
当组织不能阻隔外界时,用脚投票会产生
当组织有能力组个外界时内部矛盾会强化
公开、透明+制度是解决领导问题的良方。哪里有问题就是哪里没有公开,公开不细致、不彻底。领导问题体现在所做的事情对于组织不是所能预见的最优解。组织似人亦想长久而不亡。照顾集体目标与个体差异。
岗位与个体差异带来的分配不同究竟应该要多大分配结果差异,需要慎重考虑。
承认个体差异,才不至于盲目学习先进典型或看轻别人。
人皆一个贪字惹祸,何为贪?当一个人能力比欲望低的时候,考虑的不是提高能力或降低欲望,就会处于贪的状态。就会不择手段,农民就会乱用添加剂,商人就会以次充好,学生就会舞弊,领导就会贪污腐败,搞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ongxiezuo.com/164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