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文章7篇

理论

目 录

1.全国人大常委会机关党组:

强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稳中求进推动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 1
2.中共国家统计局党组:
我国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 8
3.中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党组: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 13
4.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员会:
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加快建设美丽新宁夏 19
5.中共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党组:
不断丰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层实践 27
6.中共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党组:
推动新时代江苏人大工作走在前做示范 33
7.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党委:
以互联互通为共建“一带一路”添动力 38

强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稳中求进推动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
全国人大常委会机关党组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A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战略高度出发,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和实践创新,形成A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为坚持好完善好运行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和改进人大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全面系统学习领会A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的核心要义、丰富内涵、实践要求,立足人大职能职责,结合工作实际创造性地抓好贯彻落实,依法履职、担当作为,稳中求进推动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法治保障。
一、自觉坚持党对人大工作的全面领导特别是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
   A总书记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坚持党的领导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党领导人民经过浴血奋战和艰辛探索建立起来的,也是在党的领导下不断巩固和完善的。经过近70年的实践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日益展现出巨大功效和显著优势,根本在于坚持党的领导。在坚持党的领导这个重大原则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决不能有任何含糊和动摇。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党领导国家政权机关的重要制度载体,也是党在国家政权中充分发扬民主、贯彻群众路线的重要实现形式。作为国家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任务就是维护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维护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地位,保证党领导人民依法有效治理国家。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立法、监督、决定、任免等职权,确保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确保党组织推荐的人选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人员,确保党通过国家政权机关实施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各国家机关依照宪法法律积极主动、独立负责、协调一致开展工作,既合理分工又密切合作,既充分发扬民主又有效进行集中,在党中央统一指挥下形成合奏,保证国家统一高效组织推进各项事业。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首先要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作为政治机关,始终把旗帜鲜明讲政治摆在第一位,深刻领悟“两个确立” 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A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思想统一是政治统一、行动统一的基础,在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首先要在思想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按照党中央统一部署,深入开展学习贯彻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坚持不懈用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用以统揽和指导新时代人大工作。深入学习贯彻A法治思想、A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是做好人大工作的基本功。要放在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中去认识和把握,学深悟透、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切实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做好人大工作的强大动力。
   加强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这一要求不是空洞的、抽象的,要在各方面各环节落实和体现。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全局谋划和推进工作,保证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党中央决策部署在人大工作中得到全面贯彻和有效执行。自觉把落实A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作为首要政治任务, 制定办理和督办工作细则,健全工作台账机制,确保每一件重要指示批示不折不扣落实到位。严格执行请示报告制度,人大工作中的重大问题、重要事项、重要情况及时主动向党中央请示报告,保证党的领导全面、系统、整体地落实到人大工作之中。
二、坚持好、完善好、运行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我们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是我们党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两个结合”的重大成果,既坚持和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民民主思想和国家学说的基本原则,又传承和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政治文化的精华,具有先进的政治理念、鲜明的中国特色、深厚的文化底蕴。
   A总书记指出,“设计和发展国家政治制度,必须注重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形式和内容有机统一”,“不能割断历史,不能想象突然就搬来一座政治制度上的‘飞来峰’”。总书记的重要论述,阐明了一个国家怎样才能建立好的政治制度,是对我们党领导人民建立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规律

性总结。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著作阐述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则,比如, 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党是国家中的领导力量,一切政治权力集中于人民代表机关,实行普遍、直接、平等的选举,把代议机构由清谈馆变为工作机构等。中国共产党坚持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把这些基本原则与我国长期形成的历史传承、走过的发展道路、积累的政治经验、形成的政治原则紧密结合,探索实践了工农兵代表苏维埃、“三三制”参议会、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等民主政治制度,最终建立起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历史充分证明,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不是凭空设想出来的,也不是从外国照搬过来的,而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领导中国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和不断探索得来的。
   “我们党开创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与中华文明的民本思想,天下共治理念,‘共和’、‘商量’的施政传统,‘兼容并包、求同存异’ 的政治智慧都有深刻关联”。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植根于中国历史文化沃土,蕴含着中华文明丰富的政治智慧和治理经验,体现了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 德主刑辅、法明令行的法治精神等。我们党吸收传承这些中国古代政治理论成果,赋予其全新的政治内涵,与马克思主义彼此契合、互相成就,融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和人大工作之中。
   坚定制度自信,首先要坚定国家根本政治制度自信。要从“两个结合”的高度,深刻理解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 充分认识国家根本政治制度的历史必然、优势功效和世界意义,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自信心、自觉性和坚定性,始终坚持、不断完善、全面贯彻、有效运行这一国家根本政治制度, 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三、把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具体地、现实地落实到人大工作中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深入学习贯彻A总书记关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论述,对于新时代新征程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更好发挥我国政治制度优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A总书记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载体。”这是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新定位新要求,赋予人民代表大会

制度新的时代内涵和使命任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设计,体现了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原则,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所有国家机关的权力都来自人民,都是用来为人民服务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运行,涵盖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证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落实到人大工作各方面各环节全过程,为全过程人民民主提供重要实践平台。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修改宪法法律, 监督宪法法律的实施,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也为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提供法治保障。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职责使命,也是人大工作保持生机活力的关键所在。经过多年实践,全国人大常委会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民主民意表达平台和载体,不断健全吸纳民意、汇集民智工作机制,拓宽联系群众渠道,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努力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在立法、监督等工作中,通过调研、座谈、论证、听证、评估、问卷调查等方式,广泛听取和吸纳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保证人大各项工作建立在坚实的民意基础之上。法律草案公开征求意见,是国家立法的一项重要制度,也是人民群众参与立法的最直接、最便捷、最有效途径。2023年,通过中国人大网对17件次法律草案公开征求意见,收到各方面意见建议约18万条,许多内容被吸纳进法律条文中。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好基层立法联系点”。目前,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设立45个基层立法联系点,带动省、市两级人大设立基层立法联系点6500多个,充分发挥了国家立法“直通车”作用。
   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作用,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必然要求,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体现,也是做好人大工作的重要基础。全国人大常委会以密切常委会同代表、代表同人民群众的联系为抓手,全面加强和改进代表工作,为代表依法履职提供高质量服务保障。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机构改革部署,依法设立全国人大常委会代表工作委员会,并以此为契机加强代表工作能力建设,完善工作机制,进一步提高代表工作质量。密切联系人民群众,是人大工作活力之源和代表履职尽责之基。发挥人大代表来自人民、植根人民的特点优势,支持和保障代表通过视察、专题调研、参加执法检查、提出议案建议等方式,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下去,把人民群众意愿呼声反映上来,当好党和国家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推动全国各地建好用好20多万个代表之家、代表联络站, 畅通人大民主民意表达渠道,使人大工作更好接地气、察民情、聚民智、惠民

生。
四、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行使人大法定职权
   A总书记强调,“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 是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是新时代最大的政治”,“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立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关键时期的历史性阶段,准确把握人大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推动高质量发展中的使命任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继往开来、守正创新,充分发挥人大在党和国家事业中的职能作用。
   提高宪法实施和监督水平。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首要任务和基础性工作。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深入学习领会A总书记关于宪法的重要论述,贯彻落实到宪法实施和监督、宪法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的全过程,认真行使监督宪法实施的法定职责,推动更好发挥宪法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贯彻落实党中央部署要求,就完善和加强备案审查制度作出决定, 推进宪法监督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维护国家法治统一。积极审慎、稳妥有序推进合宪性审查,2023年以来对每一部法律草案都开展合宪性、涉宪性问题研究,把A总书记提出的“每一个立法环节都把好宪法关”的要求落实落细。针对社会普遍关注的“有关通告对涉罪人员近亲属多项权利进行限制”进行合宪性审查,与有关主管部门督促发布机关对通告予以废止,确保各项工作在法治轨道上推进。A总书记2023年12月在第十个国家宪法日到来之际作出重要指示,全国人大常委会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会同有关部门召开“弘扬宪法精神,加强宪法实施,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宪法保障”座谈会, 推动宪法实施成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
   以高质量立法保障和促进高质量发展。“越是强调法治,越是要提高立法质量”。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充分发挥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坚持时、度、效相统一,增强立法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时效性。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在立法选题、评估、论证、立项、协调、起草、征求意见、审议等各环节严格把关,坚持质量优先、时间服从质量,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经得起历史和实践的检验。公司法的修订, 历经4次审议,在网络上3次全文公布修订草案征求社会公众意见,围绕完善公司资本制度等关键条款反复研究论证,广泛听取人大代表、地方人大、主管部

门、专家学者等各方面建议,成为高质量立法的生动体现。启动生态环境法典编纂,对现有生态环保领域的法律制度进行系统整合、编订纂修、集成升华, 努力制定一部高质量的生态环境法典。
   增强人大监督刚性和实效。全国人大常委会认真行使宪法法律赋予的监督权,聚焦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聚焦人民群众所思所盼所愿,统筹运用法定监督方式,坚持寓支持于监督之中,推动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有序推进监督法修改工作,联系微信3231169 9,进一步明确人大监督的指导思想和原则理念,健全监督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加强预算决算审查监督、国有资产管理监督、政府债务管理监督,相关制度机制不断完善,程序和内容更加规范,有力保障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地实施。围绕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执法司法工作,首次在同一次常委会会议上同时听取审议“一府两院”有关工作报告并开展专题询问,推动有关方面全面贯彻落实A生态文明思想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凝聚共同建设美丽中国的强大力量。加强与地方人大监督工作的协同联动,共同推动法律的宣传实施。
五、按照“四个机关”的定位要求全面加强人大自身建设
   A总书记指出,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成为自觉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机关、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权力机关、全面担负宪法法律赋予的各项职责的工作机关、始终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代表机关”。“四个机关”的定位要求,深刻揭示了人大的政治性、民主性、法治性、人民性,阐明了人大的本质特征和职责使命,不仅是人大加强自身建设的目标任务,也是依法履职、做好工作的基本遵循。
   “四个机关”的定位要求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相互联系、衔接统一。贯通“四个机关”定位要求的是坚持党的领导,引领人大自身建设的是党的建设特别是政治建设。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机关党组不断强化政治机关意识,履行政治责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推动人大党的建设深入发展,为更好依法履职打下坚实的思想、政治、组织基础。把制度建设贯穿始终,是人大加强自身建设的一个鲜明特点。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成立以来,修改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守则、委员长会议议事规则、常委会人事任免办法、常委会会议工作程序等,统筹修改10个专门委员会议事规则,进一步提升人大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水平。
全面加强全国人大机关建设,为常委会依法履职提供更好服务保障。按照

党中央统一部署,扎实开展干部队伍教育整顿,加强教育引导,从严管理监督, 培养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把纪律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开展机关新一轮内部巡视,促进广大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持续改进作风,坚决防止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发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优良作风, 营造干事创业、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也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我们要在以A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坚持以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A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坚持好、完善好、运行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人大工作,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贡献。

我国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
中共国家统计局党组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这一年,面对变乱交织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经济恢复进程中的诸多困难挑战,在以A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着力扩大内需、优化结构、提振信心、防范化解风险, 我国经济在爬坡过坎中走出了一条回升向好的复苏曲线,交出了一份成色好、分量足的成绩单。展望2024年,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不少,但有利条件和优势更多,综合起来看,机遇大于挑战、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支撑高质量发展的要素条件不断累积增多,中国经济向好发展有基础有条件。
一、我国经济展现出抵御短期波动、赢得长远发展的韧性
   事非经过不知难。2023年,我国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开启新征程、在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后谋求新发展,但经济发展环境更趋复杂严峻,经济恢复进程波动曲折,向前走的每一步都不容易。从外部看,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国际格局复杂演变,地缘政治冲突频发,西方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紧缩外溢影响显现,外部压力明显加大;从内部看,周期性结构性问题叠加,有效需求不足, 实体经济困难凸显。面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挑战,以A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举旗定向、领航掌舵,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 在稳定经济运行上下了大力气,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更是没有松劲,我国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不仅“个头”越来越大,而且“筋骨”越来越强,展现出抵御短期波动、赢得长远发展的韧性。
   从量的合理增长看,国民经济回升向好,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衡量一个经济体的发展水平,首先要看经济增长、就业、物价、国际收支四大宏观指标。2023年,我国经济社会全面恢复常态化运行,宏观组合政策发力显效,经济增速回升,就业形势改善,物价温和上涨,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宏观经济“稳” 的特征十分明显。从经济增长看,2023年国内生产总值(GDP)超过126万亿元, 比上年增长5.2%,增速加快2.2个百分点。分季度看,四个季度GDP同比分别增长4.5%、6.3%、4.9%、5.2%,呈现前低、中高、后稳态势。从就业看,2023年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均值为5.2%,比上年下降0.4个百分点;城镇新增就业1244

万人,比上年多增38万人。从物价看,2023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比上年上涨0.2%,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上涨0.7%,保持温和上涨态势。从国际收支看,在外需收缩、国际竞争加剧、对比基数较高的情况下,我国外贸促稳提质,货物进出口总额达41.8万亿元,比上年增长0.2%,年末外汇储备余额超过3.2万亿美元。
   从质的有效提升看,转型升级持续推进,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全国上下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不动摇,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在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中不断赢得优势,高质量发展之路走得更加坚定、更加有力。这一年,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重大科技创新捷报频传,新产业新优势加快布局和形成。2023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达2.64%,比上年提高0.08个百分点;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6.8%,服务机器人、3D打印设备等高技术产品产量快速增长,有力支撑了工业稳定发展。这一年,经济结构调整优化,服务业和消费主引擎作用凸显,城镇化率稳步提高。2023年,服务业增加值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0.2%, 比上年提高4.9个百分点;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2.5%,提高43.1个百分点;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6.16%,提高0.94个百分点。这一年, 绿色低碳转型持续深入,清洁能源项目加快建设,能源生产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2023年,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占比过半,历史性超过火电装机;非化石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新能源汽车产销两旺,连续9年位居世界第一。这一年,民生保障有力有效,短板领域逐步加强, 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2023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218元,比上年实际增长6.1%;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9.8%,比上年下降0.7个百分点。这一年,安全发展基础巩固夯实,粮食、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和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提升,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二、放在全球坐标中观察,我国经济表现依然亮丽
   看似寻常最奇崛。观察经济形势要善于历史地看、比较地看。纵向看,2023 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比2022年有明显改善,发用电量、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投资和消费规模等大多数指标绝对量都超过了疫情前2019年的水平,表明经济运行在整体好转。横向看,一些发达国家经济低迷、物价高企,一些发展中国家面临外债危机、社会动荡,而我国经济回升向好、社会大局稳定,表现依然亮丽。

   我国经济增速保持领先,仍是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引擎。2023年,我国5.2% 的经济增速不仅高于全球3%左右的预计增速,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也名列前茅。2023年美国经济比上年增长2.5%,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欧元区、日本经济分别增长0.7%、2.0%,均明显低于我国。按照可比价计算,我国经济增量超6万亿元,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一年的经济体量。IMF预计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超过30%,仍然是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源。人均发展水平稳步提高,稳居世界中高收入国家行列。2023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89358元, 比上年增长5.4%,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1.27万美元,连续3年保持在1.2万美元以上。
   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与全球通胀居高难下形成鲜明对比。2023年, 我国CPI比上年上涨0.2%,涨幅比2022年有所回落。从主要原因看,2022年一些非经济、非常规因素导致食品和能源价格大幅上涨,2023年转为下降,对整体CPI影响较大。具体来看,2023年食品价格由上年上涨2.8%转为下降0.3%,影响CPI下降约0.06个百分点;能源价格由上年上涨11.2%转为下降2.6%,影响CPI下降约0.2个百分点。而核心CPI比上年上涨0.7%,其中服务价格上涨1.0%,保持总体稳定,这表明我国的价格下降并不是普遍的、全面性的,而是局部的、结构性的。反观国际上,通胀形势仍较严峻,IMF预计2023年全球通胀水平接近7%; 美国、欧元区CPI分别比上年上涨4.1%、5.5%,在稳增长和控通胀之间艰难平衡。从近期情况看,随着春节假期临近,居民消费需求增加,外出就餐、旅游出行等服务消费更加活跃,有望助推居民消费价格逐步企稳回升。
   我国出口份额保持稳定,贸易大国地位依然稳固。2023年,全球经济复苏动能不足,贸易保护主义泛滥,全球经济碎片化、内顾化趋势日益明显,对我国外贸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根据世界贸易组织预计,2023年全球贸易量仅增长0.8%。总的来看,虽然遇到了一些挑战和压力,但我国出口规模在高基数上再创新高,保持了份额稳定,实现了质量提升,彰显了较强的韧性和综合竞争力。2023年,我国出口规模达23.8万亿元,比上年增长0.6%,横向比较好于主要外向型经济体。截至2023年底,我国已有811种产品出口规模全球第一,预计出口的国际市场份额保持在14%左右的较高水平,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地位依然稳固。与此同时,民营企业作用增强,外贸新动能茁壮成长,数字贸易、跨境电商等新业态蓬勃发展,有效助力出口动能转换。2023年,民营企业进出口额占全部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升至53.5%,跨境电商进出口额比上年增长15.6%。

三、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
   风物长宜放眼量。正确认识和把握经济发展形势,既要看当前之“形”, 也要察长远之“势”,既要算“眼前账”,更要算“长远账”。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环境仍然是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但机遇大于挑战、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只要把握机遇、化危为机,有力有效应对这些风险挑战,就能够推动经济发展态势持续向好。
   我国具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优势。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制度同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既能有效发挥市场经济的长处,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又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是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的根本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有效激发了全社会创造力和市场活力,续写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展现出抵御风险、应对考验的强大韧性。随着国家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不断提升,更好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和发展动能,将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我国具有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优势。市场是最稀缺的资源。我国有14亿多人口,人均GDP超过1.2万美元,消费结构快速升级,是最具潜力和优势的大市场。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广阔的国内市场都是我们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有力保障。2023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规模达到50.3万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分别达到47.1万亿元、13.0万亿元,是全球第二大商品消费市场、第一大网络零售市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111.4%,比上年提高25.3个百分点,国内大循环主体作用进一步增强。我国幅员辽阔,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客观存在,工业化城镇化尚未完成,追赶型经济增长具有很大潜力,人民群众迈向高品质生活的需求空间广阔。随着全国统一大市场深入建设,城乡融合发展扎实推进,绿色低碳转型稳步实施,将不断激发有潜能的消费和有效益的投资,持续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机遇和需求空间。
   我国具有产业体系配套完整的供给优势。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和积淀,我国物质基础更为坚实,拥有全球最完备的产业体系、便利的软硬件基础设施网络,产业规模大、配套能力强,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品类优势和速度

优势,能够快速响应各方面标准化、定制化需求,是当之无愧的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2023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达到33万亿元,占世界的比重稳定在30%左右,规模连续14年居世界首位。主要产品供给能力稳步提升,有效保障了国内外市场供应。2023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钢材、化学纤维产量分别达13.6亿吨、7127万吨,汽车产量达3011万辆,智能手机、微型计算机设备产量分别达11.4 亿台、3.3亿台,均保持世界第一。近年来,我国在重大科技设施、水利工程、交通枢纽、信息基础设施等方面取得了一批世界领先的成果,基础设施整体水平实现跨越式提升,有力支撑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截至2023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5.9万公里,其中高铁营业里程4.5万公里。
   我国具有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企业家的人才优势。近两年,我国人口总量略有下降,但这并不意味着人口红利消失了。当前我国劳动力总量比较充足, 劳动力素质还在提高,人力资源与产业体系匹配度也在提高,人口红利依然存在,人才红利厚积薄发,能够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2023年, 我国劳动年龄人口超过8.6亿,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1.05年,具有大学文化程度人口超过2.5亿,人才资源总量、科技人力资源、研发人员总量均居全球首位,高素质人才队伍已经成为推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支撑中国创造的中坚力量。截至2023年底,国内发明专利有效量达401.5万件,同比增长22.4%, 成为世界上首个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数量突破400万件的国家。我国有1.8亿户经营主体,约40万家高新技术企业,独角兽企业数量居世界第二,经营主体的创新活力和内生动力不断激发,一大批专注品质、追求卓越的企业家茁壮成长, 将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能。
   还要看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有力有效应对一系列困难挑战的斗争实践中,我国宏观调控经验更加丰富、机制更加完善、手段更加充足。当前我国政府债务水平和通胀率较低,政策工具箱不断充实,财政、货币及其他政策仍有较大回旋余地,加力实施宏观政策是有条件有空间的。同时也要看到,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回升向好还需要克服一些困难和挑战,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 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下阶段,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增强忧患意识,保持战略定力,发挥体制机制优势,用活用好政策工具箱,有效应对经济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推动中国经济在高质量发展轨道上稳健前行。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
中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党组

   2023年10月27日,二十届中央政治局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第九次集体学习。A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立意高远、视野宏阔、思想深邃、内涵丰富,是“两个结合”在民族领域的最新成果,是一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辉的重要文献,极大丰富和发展了A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指导性,为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要深入学A重要讲话精神,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民族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
   一、深刻认识以A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决策部署的战略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A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谋划和部署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决策部署,并将其确立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这一重大理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巩固和拓展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指明了党的民族工作的前进方向,对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具有重大意义。
   这是党中央着眼“两个大局”对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提出的明确要求。以A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工作,A总书记多次接见少数民族干部群众代表,多次深入民族地区调研,在两次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两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两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两次中央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等理念,形成了A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推动党的民族工作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党的二十大以后, 全国各族人民迈上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党的民族工作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在从单项突破迈向系统推进。必须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摆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统筹谋划,按照增进共同性的方向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这是党中央深刻洞察当前民族领域风险挑战作出的动员部署。党的十八大

以来,在以A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56个民族共同实现脱贫奔小康的千年夙愿,少数民族的面貌、民族地区的面貌、民族关系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变,各族人民自信心自豪感空前激发, 中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之强前所未有。同时也要看到,影响各民族团结的因素仍然存在。比如民族地区发展虽已迈上新台阶,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各民族人口大流动大融居趋势不断增强,但影响交往交流交融的因素仍然存在;还有一些地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程度较低,对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有误解;等等。必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凝聚起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
   这是党中央准确把握严峻复杂国际形势作出的战略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 以A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两个大局”,在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领域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有的国家将我国视为主要竞争对手,大打贸易战、科技战、舆论战等,联合各种反华势力持续在民族、宗教、人权、涉疆涉藏等问题上频频发难,千方百计挑拨离间我民族团结,颠倒是非抹黑我国民族工作。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思想境外有种子、境内有土壤、网上有市场。境内外分裂势力不遗余力推动“民族问题国际化”,影响我国边疆民族地区安全稳定。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要求我们必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而有效应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民族领域可能发生的风险挑战。
二、准确把握A总书记重要讲话的精神实质和核心要义
   A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将民族工作、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国式现代化等全局工作贯通阐述、一体部署,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新时代民族工作历史方位、当代中国民族问题时代特征、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规律的系统把握和深刻洞察。要提高政治站位,完整准确全面理解和把握。
   深刻理解“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的重大要求。党的十九大正式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写入党章,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和2022年党的二十大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

工作的主线。2023年,A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和在新疆听取工作汇报时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在这次集体学习时,总书记深刻指出,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是我们党坚持“两个结合”、着眼“两个大局”,深刻总结国内外民族工作经验教训,深刻洞察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趋势,取得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成果。从“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拓展成为“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是党中央对民族地区工作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对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主线要求的进一步升华。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贯穿民族地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共同性,切实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深刻理解“立足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 的重大要求。A总书记在这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是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创新中国特色民族理论体系的根本支撑,是摆脱西方民族理论思想和话语体系影响的关键举措。中华民族共同体不是“想象的共同体”,而是历史必然和历史事实。从历史角度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树立正确民族观的基本路径。加强理论体系建设,必须立足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遵循中华民族发展逻辑,必须重视历史逻辑;形成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必须以史料体系为基础。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必须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要坚守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遵循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科学揭示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道理、学理、哲理。
   深刻理解“着眼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的重大要求。A总书记在这次集体学习时阐明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关系。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是实现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的战略任务。在历史长河中, 中华民族创造了悠久的中华文明和灿烂的中华文化,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从党的民族工作来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顺应中华民族

从历史走向未来、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多元凝聚为一体的发展大趋势。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塑造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血脉相连、不可分割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要深刻理解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牢固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奠定坚实的精神和文化基础。
   深刻理解“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以中华民族大团结促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要求。A总书记在这次集体学习时阐释了“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中华民族大团结”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关联。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顺应社会发展趋势,有利于各民族实现共同富裕、共建共享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总书记深刻指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进程,必然是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必然是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过程”,“必须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把推动各民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奋斗, 作为新征程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团结”与“进步”的关系,明确了民族工作在新征程上的使命和任务,明确了民族工作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中的定位,为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要广泛深入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团结”, 以“团结”促“现代化”,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深刻理解“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要求。A总书记在这次集体学习时对讲好中华民族故事提出明确要求。民族工作是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工作,涉民族宣传做得好不好,关系人心向背, 关系党和国家形象。多年来,由于一些国家在国际舆论场的霸权垄断,我国涉民族外宣在国际舆论中仍然存在“有理讲不出、讲了传不开”的现象,主动设置议题和引导舆论存在欠缺,尚未形成以我为主的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必须坚定“四个自信”,积极主动加强宣传引导,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要创新涉民族宣传的传播方式, 丰富传播内容,拓宽传播渠道,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讲清楚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各民族共同发展进步的可靠保障,讲清楚中华民族是具有强大认同度和凝聚力的命运共同体,讲清楚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所具有的明显优越性,巩固“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局

面,营造良好国际舆论环境。
   深刻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任务”的重大要求。A总书记在这次集体学习时的这一重要论述,体现了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的内在要求。加强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是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根本政治保证。要推进完善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在全社会形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良好氛围,凝聚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强大合力。
   三、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A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提出的多项任务,与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部署的重点任务一脉相承,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全国民委系统将切实履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主责主业,切实抓好贯彻落实。
着力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持续深化A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研究阐释,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走深走实、入脑入心。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项目为牵引,深化民族领域基础理论和重大现实问题研究。加强中华民族历史研究,推进《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编纂,引导各族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科建设,加快民族类学科调整。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等教材广泛使用。完善铸牢中华民族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ongxiezuo.com/166173.html
(0)
上一篇 2024年4月24日
下一篇 2024年4月24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