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一本写透世间百态的人性之书,今天选取书中一个人物来表达一点感悟。此人名叫匡迥,号超人,温州府乐清县人。为谋生在省城一家柴行做记账的工作,闲时酷爱读一本《三科陈墨持运》,一日读书时恰逢马二先生遇见(马二先生正是此书的作者),当下好奇便询问匡迥的家事处境,心生怜悯,马二先生是个侠义之士,于是自出钱费资助匡迥回乡侍亲和做些小生意,不荒废学业。
匡迥回乡后也未辜负马二先生信任,极尽所能侍奉卧病在床的老父,白天做小生意,晚上陪侍至老父入睡,期间读书不辍,可谓是至纯至孝之人,深受邻里喜爱。那为何却说做人莫学匡超人呢?
匡迥早年为人不错,得到潘三爷、马二先生、景兰江、乐清知县等人的帮助和提拔,特别是潘三爷帮助最多,连娶妻生子都帮其操劳,匡迥生活也逐渐兴旺。奈何自进京考试,当了朝廷教习之后心性由此发生转变。本已结婚生子,却因看中李给谏丰厚家底再次“结婚”,回乡之后得知发妻亡故,不顾旧情,草草了结;为避开嫌疑,划清与潘三爷的关系,不看望此时在狱中的潘三爷;与牛布衣等人同船回京之时,不顾马二先生的知遇之恩,吹嘘抬高自己的选书,贬低马二先生的著作,前后判若两人,可谓是将自私自利、忘恩负义的酸腐气发挥到极致。
至纯至孝的匡迥为何会变成这样呢?如果不是这些“贵人”相助,想必也难以走到入京为官这一步。我在想这或许就是人心。一方面匡迥的每一步都有人来相助,或许是帮助都来得太容易了,书中匡迥遭遇一经述说,马二先生便倾囊相助;乐清知县偶见其夜间苦读,便提拔进学等等,际遇可以说较为顺风顺水,这也许就使得匡迥对这些“贵人”的感念之情并不那么深厚,反到是觉得是自己挣来的;另一方面,随着自己的飞黄腾达,相助自己的“贵人”们却都已不如自己,已然不需要他们的帮助了,就放下了以往的尊重之心。这种心境是非常典型的自卑心理,比如部分被资助的贫困大学生,并不心怀感恩,反到觉得理所应当,是自己凭能力获得的,甚至出现“他不仅不是帮助我,反而伤了我的自尊”这类言论。
这种人我们改变不了,那如何避免遇到这类人呢?他们早期都伪装的很好,表现的很谦逊,一般很难察觉。我觉得很难都像马二先生那样古道热肠,就算明知不妥也会倾囊相助。我们普通人一旦发现最好及时止损,避免情感和金钱上的双重损失。人生在世,各色人等如走马观花,做好自己,保护好自己,既不过分热情,也不过分冷漠,保持好与这个世界的安全距离,也许这样我们才能在这世间行走的游刃有余。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ongxiezuo.com/169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