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周: 小糯米自省智能发展·也会吃妹妹的醋
《道德经》与家庭教育之一
《道德经》第一章讲“人地关系”。天地之道理是客观存在的,但人对这客观道理的表述是因人主观而定的。所以对客观世界的表述是非常复杂的。陪伴小糯米和小风车玩,孩子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与成人,尤其与隔代的爷爷奶奶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差异很大,做到顺应小糯米和小风车的陪伴还真不容易。孩子的成长也是一种客观现象,孩子的父母的认知与孩子的爷爷奶奶的认知也不会一样。不一致的时候,爷爷奶奶更多地要顺应小糯米和小风车父母的认知。
《道德经》第二章讲“传道之法”。天道转化谓人德,美丑善恶,因为众述纷纭,所以最好方法是不言之教。小糯米和小风车父母来自两个不同的原生家庭教育环境,传承下来的习惯观念就会有冲突,爷爷奶奶与小糯米和小风车的爸爸也有不同的观念,爷爷奶奶的观点被认为是过时的,不适合现代的,所以爷爷奶奶试图说服小糯米和小风车父母改变观念是费力不讨好的。在教育孩子有意见冲突的时候,老一代最好采取不言之教的方法。当然教的效果另当别论。
《道德经》第三章讲“无为而治”。老百姓生活好是最大的政治,不鼓励宣扬自己的主观认知忽悠老百姓引起争斗,天下就太平。一个大家庭和睦是家庭生活的最大政治,因此不要过于在意他人的言语是否另有意思。对小糯米和小风车的教育个人的认知不同是经常发生的,但教育小糯米和小风车出发点都是为孩子好,这是共识,就如“九二共识”还“一中各表”。对他人的表述只要按照字面“共识的意思”理解就可以,揣摩问题越复杂,矛盾就越多。
《道德经》第四章讲“天道自悟”。天道是无形无穷无尽的,但如同阳光流水对你的重要,并不是哪个上帝告诉你的。相信每个人都有自悟能力,不言之教的道理就在于此,效果也决定于此。包括小糯米与小风车她们对不言之教都是具有自悟能力的。
小身体触觉、嗅觉、味觉灵敏、准确、协调。
小嘴巴准确表达自己做出的选择、计划和决定。
小耳朵愿意听其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小眼睛观察与注意他人对自己的表情、神态。
小手制作表现自己的美术作品,表现自己观察到或想象的事物、布置自己生活的环境、美化生活。
小脑袋解决生活、游戏、社会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关照自身需求,探索中有所发现时感到兴奋和满足,为集体的成绩感到高兴。
这是对幼儿自我认知智能发展的课程指南及其评估方法。
小糯米是51周2018年9月22日行走日。小风车是50周2022年10月20日独立行走。实际是差两天,都是在11个月到1周岁之间能够独立行走了。
独立行走是大脑中思维模块指挥的。思维模块中最敏感的是情意结构部分,情感喝意志的发育。小风车自从能扶着站立起来,总要踮起脚看高处的东西,小手总要够着拿高处的东西。因此我经常把她喜欢的玩具有意识放到她站起来就能看到的地方,来激发她的情感意向,站起来了再把玩具移一移,让她够一够就能拿到,来训练她的意志。
从两只手扶着站,到一只手扶着站,到身体依靠站着,两只手玩玩具,一直到玩着玩着就不依附也能独立站稳了;从两只手扶着能移步,到一只手扶着能移步,再到离一步的距离能移步扑过来,但离远了就害怕移一步就蹲下去了。慢慢胆子大了,就能走起来了。
所以,幼儿学走路,身体发育早于心理发育,意向、意志必须克服了害怕的心理。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培育幼儿安全、不害怕的情感文明素养很重要。
小糯米很喜欢小风车妹妹,一放学回家就会找妹妹,与妹妹一起玩。陪同她们两个一起玩,姐姐玩的,妹妹也会参和,但更多的参和姐姐认为是捣乱,劝和成为陪伴经常性任务。劝和当然会照顾小的更多一些,有时姐姐还会吃醋。
姐姐吃醋的时候,对妹妹的动作有时候是粗暴的,如强行抢夺妹妹手中的东西,用力推走妹妹,有意控制妹妹的手脚等。姐姐也还是幼儿,爱护妹妹的情感是有的,但安全意识不是很强,尤其是保护他人的安全意识不足,这是陪伴幼儿值得高度重视的问题。
妹妹喜欢姐姐,喜欢与姐姐一起玩,不会在意姐姐的吃醋,也不会在意姐姐粗暴与不安全的举动,只是受限不舒服的时候会大声喊叫、甚至会哭,但一安抚马上就好。给姐姐抢走玩具,马上用另外的玩具替代就可以了。孩子越小越容易转移她的注意力解决问题。
妹妹与姐姐玩,看着姐姐玩,有样学样,思维发展更快。小风车看姐姐玩建构,自己也喜欢上了,拿到建构块,很快能拆开,也尝试两块拼装,但小手力量不够动作也不准确,陪伴她时就帮助她拼装好,她在拆开,不断反复,必须不厌其烦。现在小风车可以准确使用小棍子拨弄建构快移动着玩,这是使用工具思维模块的雏形建构。
附:素质协同教育角度解读《道德经》视频文案
分享《道德经》老子的教育思想第一讲:师道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之门。
“师道”可以用言语来表述,“师道”往往不可用语言来表述,只能每个人去体悟,但不管可否表述,“师道”是永恒的。任何事物都可以用文辞去命名,事物的名称不可能永恒,但被命名的事物是永恒的。师道要你自己用心去找寻,“师道”即“自然”之道,因此它有着所遵循的通常规律的。
它可以用言语来表述,但那用语言所表述出来只是它万般变化的一端,而不是一般的师道。这就象我们常说的一千个人去读《哈姆雷特》,会读出一千个哈姆雷特;一个人在不同的心境下去读《哈姆雷特》也会读出不一样哈姆雷特。我们对“师道”的认识也是如此,因此“师道”是每个人心中的“师道”,它是每个人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到的。“师道”可道,而道之又非恒道。所以只能每个人去体悟,不管可否表述,它都是永恒存在的。作为每一个教师都应去找寻、感受、遵循这永恒的师道。
教师要遵循永恒的师道。常言,“条条大路通罗马”,在教育活动中的师道,看待学生问题的“无”与“有”是学习的两种状态。学生无问题,正是有状况,是需要开始教导他;学生问问题,正是学生生成新知识的本原的表达。“无”好似处于盘古开天前的混沌之态,正是需要教师进行开化与引导的时候;“有”恰如一划开天后万物喷薄而出之态,成为学生思维自主生长之根源。教师的行为能使学生从“无”的浑然之态激发成“有”的勃发之态这就合乎“师道”了。
要获得“师道”,就要常从学生“无”问题的浑沌状态中去观察体悟学生心理活动的奥秘与妙门;要常从学生“有”问题的勃发状态中去观察分析思维活动的困点与端倪。“无问题”与“有问题”这两种状况发生的本源是一样的,而只是表征不同罢了。
由于心理与思维都是我们无法直接触摸到的“黑箱”,因此给人以一种玄妙深奥的感觉,而且还不是一般的玄妙与深奥。如果把每个学生都视为一个小宇宙,那么学生的大脑犹如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无问”的混沌到“有问”的喷薄,若能洞悉这期间学生的“心理变化规律”与“思维发展特征”就可以进入这宇宙一切奥妙的源头,从此开启这众妙之门。是谓得“师道”矣。
每个人都可能赋于师道一个表述的“名”,但我们切不为被其表相的“名”所执迷,以为知道了“名”就得了“师道”。因为可以用“名”来表述的“师道”只是其千万路径之一。我们向别人去学习“师道”,不能只从名、从形上去学习,而要透过它们去看其内涵的“师道”。合己、合人、合境方为顺其自然,是谓合“师道”也。
分享《道德经》老子的教育思想第二讲:有标准的就不是教育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世界是复杂的,天下都以为美就是美,就有不美了,如情人眼里的西施是最美的。家长与教师不要自以为最标准的答案,一定要孩子考试复现出来;大家都以为善就是善,就有不善了,对孩子的道德教育用成人的说辞要求孩子,这已经不善了。
没有天下皆知的美,也没有世人公认的恶。教育是没有标准的,有标准的就不是教育。但美与善内在是有规律的。有无仅仅是表征生的,难易仅仅是表征成的,长短仅仅是表征形的,高下仅仅是表征倾的,音声仅仅是表征和的,前后仅仅是表征随的。
课堂上有展示的学生与无展示的学生协同才生成精彩;难点知识有浅易的解读才成为教学;孩子有意识的表现与无意识的表现协同才生成精彩;孩子难以理解的道理有符合孩子理解能力的解读才成为成功的教育;有孩子对这个学科擅长,也必有孩子对这个学科是短板,这是正常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擅长,也必定有他天生的短板,讲台的高与课桌的低仅仅是一种信息流动的倾向,成人的个子高与孩子的个子的低也表示一种信息流动的倾向,所以拆掉讲台这种倾向依然存在;成人蹲下来与孩子讲话这种倾向就平坦了?
课上教师讲不讲话,讲多少话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师生之声要相和;教师站在前面还是站在后面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教师的教要与学生的学相随。家长讲不讲话,讲多少话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所有的家长之声要相和;家长对孩子教育谁在前面说谁在后面说不重要,重要的是家长说的要与做的相随,孩子才能与家长相随。
真正的好教师,好家长不会为追逐名利而为,看似无为的小事却会一丝不苟,看似平常的举止却是不言之教;教育所有做的功课都是作用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教育工作就是奉献,生发而不占有,有作为而不自恃,成功了而不自居。正因为不自居,教育之美是真美,教育之善是至善,所以教育是永恒的事业。真正的好教师、好家长明白了这个道理,就不会有失去之感了。
分享《道德经》老子的教育思想第三讲:“度”约束教育之“争”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老子“不尚贤,使民不争”的本意是什么?优胜劣汰是自然规律。民,一群人的社会人在一个群体中“争”是协同的自然现象。“争”是一种协同,是合作中的竞争,竞争中的合作,这个争的前提是不伤害他人,因而称作协同,进而有益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因此,“争”是有“度”的约束的。如果有意识地挑起过度的争,不是“治”之道。治理教育、治理学校也是一样,考分排队,奖励高分等应试教育的“有效”方法,就是过度竞争之法。
孩子为什么考试作弊?为什么做作业要抄袭?教师写论文会剽窃?考试分数太重要了,作业要求太高了,论文与绩效晋升挂钩了,这是不是原因呢?把学校分为那么多等级,择校扰乱家长心;把教师打造成什么名师,不是名师教的孩子怎么办?他们感到不公平是自然的。
学校标准化、师资均衡流动,教育乱象才会平息。学校之治,不以虚名引诱教师,教师物质生活精神生活能保证殷实而无后顾之忧,是一个社会文明治理的表现。
引导教师博览群书就不会好高骛远,引导每个教师练内功进修才是强师之道。如果学校形成一种风气,教师不懂得也不想炒房炒股,不懂得也不想升官发财,不懂得也不想投机取巧,即使有再聪明的校长想弄虚作假、人造政绩,也不敢乱作乱为也。
按照教育规律办学,不要做那些讨好上级、沽名钓誉的事情,有什么学校办不好呢!
分享《道德经》老子的教育思想第四讲:师道源远流长
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渊呵!似万物之宗。锉其兑,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呵!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冲”字与“盈”字是对等性的。师道,冲也,非桶也。学生,渊也,不盈也。“冲”字在《老子》这一章句中的意思,应该作为冲有源远流长、绵绵不绝的涵义。师道犹如来自山上远处的流泉,涓涓汩汩而流注不休。万物用之生生不息,终而汇聚成无底的深渊。学生如万丈深渊,永远地持续学习而不满足。不拒倾注,永远没有满盈而无止境。
师道源远流长,学生学无止境;流水中石块棱锐磨圆成卵石,学习中疑难困惑障碍获化解;洪水泥石流容纷杂万物,学习能净化为清水一潭;师道如滴水,和学生所有光辉;师道如春风,扫学生所有尘垢。师道源远流长,应用无方,量同太虚。
但有湛者,所谓无师自通其实是得师道精深,未入潭而存于山林之中。久之,自成一道清泉,为师。或学生中之精华,必超越其师,出类拔萃,成领军人物。这些学习能力超强的人,不知是谁家的孩子,但行行的状元都是未知的基因组合加上自我修炼而成。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ongxiezuo.com/182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