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成长经历简述范文,个人的成长历程怎么写

《打开心智》作者:李睿秋

?

个人成长经历简述范文,个人的成长历程怎么写

? 今天我们要讲解的书,叫作《打开心智》。这是一本通过探索心智世界,教会我们打破思维误区,实现自我提升的书。

回想一下,你是否有过这样的体验呢?

比如,决定深入学习一项新技能,却总是提不起劲儿,没干多久,就转头就打开手机里的各类***PP、短视频刷个不停,而当放下手机的时候,又会感到一阵空虚,懊悔白白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之后,便开始下定决心改变,兴奋地制定了一系列大大小小的目标,可没想到坚持了几天又被打回原样,同时收藏夹里还有一堆待看视频在那“吃灰”。再比如,读了很多书,还是不能形成自己的观点,与人交谈时只能拿别人的内容作为谈资,而自己的脑中却是一片空白……

这些成长过程中的烦恼总是使我们陷入深深的自责,为什么自己总是做不好?为什么即使认清问题并努力改变了,还是达不到期望的成果?看着周围进步飞快的人获得这样那样的成就,好像只有自己还在原地踏步,生活越来越不尽如意,曾经光明美满的理想逐渐背道而驰,人生陷入一片迷茫。

那么,怎样才能将自己从这片泥潭中解救出来呢?这需要我们需要深度剖析,找到症结所在。实际上,人的一切行为和外在表现的背后,都是心智中的认知框架在起作用,而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也是因为心智世界的不同。只有深入探索心智,理解行为背后的原理,才有可能真正改变行为,重新掌控自己的人生。

那么,什么是所谓的心智呢?其实在每个人出生的那一刻,就已经拥有了尚未萌芽的“心智”。

从我们看到的第一眼世界,听到的第一句话,认识的第一个字开始,我们的大脑就对这个世界构建出了最初的模型。不过,这时的心智模型很小,也很简单,一片树叶,一只蚂蚁,一束阳光,以及父母珍爱的眼神,也许就是我们眼中的整个世界。

随着慢慢长大,大脑日复一日接收着来自外界海量的新信息,我们开始结交朋友,在学校接触新知识,再到步入社会、成家、立业……我们发现这个世界很复杂,充满变化。原有知识框架不断被打破,新知识不断冲破旧知识。我们的学识,经验,经历无一不在时刻更迭旧有的认知,而新的认知也在不断重塑我们的心智,同时决定着我们的行为与思维模式。

所以,我们可以说,心智就是我们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是我们对所处现实世界的认知与投影,它决定一个人如何理解问题,解决问题,按照什么样的信念与原则行事。

《打开心智》的作者李睿秋,是一名深度思考践行者,专注于心理学、认知科学与心智研究。他创建的成长类公众号备受读者推崇,帮助许多人实现了思维升级,被称为自媒体界的一股清流。李睿秋深信只有探求事物本质,找到心智的底层原理,理解它、引导它,并通过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更好地运用它,才能达到知行合一,实现个人更有效的成长。

好,接下来,就让我们进入本书的精华内容。

聚焦大脑,认清四大底层原理

首先,要想更好的了解心智,我们需要把目光聚焦大脑,了解它运行的一些基本原理。大脑作为人体最精密,最复杂的器官,每天要处理成千上万条信息,可以说是在不动声色中日理万机。

从我们清晨睁开眼,大脑便开始了一天辛劳的工作,即使晚上我们睡着了,大脑也不会停止工作。作为一个仅占人体体重2%的器官,其消耗的能量却高达人类全天耗能的20%,像极了一位体型瘦小却极富个人魅力的领袖。

那么,在每日如此繁重的工作强度下,它是如何理解并决定哪些事需要优先做,哪些事情可以延后做,哪些事情必须做,哪些事情不必做的呢?这就要从大脑运行的四个基本原理说起。

我们先来说,大脑运行的第一个原理——节能。地球上的一切生命体,都受基因驱使,拥有生存繁衍的本能。而生命体的一切行动,比如吃饭、走路、呼吸,都需要消耗能量,因此,只有对摄入和储存的能量做出更合理、更高效的管理,才能保证更好地活下去。这就是驱动大脑不断进化的原始动力。

距今大约5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最早的“大脑”,它的功能是为了整合生命体的简单反射。此后漫长的数亿年间,大脑不断进化,由简单变得更加复杂,但是其本质是始终不变的,都是为了更好的趋利避害。

比如说一头棕熊,如何在寒冷的冬季生存下来?它的大脑为了趋利避害决定让它提前获取充足食物,储存脂肪,并通过冬眠的方式来减少能量消耗。人类也是这样,想象我们的祖先生活在危机四伏的丛林中,稍有不慎就会落入猛兽的口中。为了种族的繁衍,他们会不断强化对生存有利的行为,比如学习制作武器和工具,在树上睡觉等等;并规避一切不必要的能量消耗,比如四处探险,思考人生等等,以便节省更多资源来应对外界的威胁。

所以,我们的大脑实际上处处都在计算如何省力,如何用最少的资源做最多的事情。回想一下当我们在专心听讲时,我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老师讲授的新知识上,这时操场的声音,闷热的温度,椅子的触感等是不是都变得若有若无了呢?这实际上就是大脑在判断下对周遭环境进行省力处理,以便集中所有资源在学习这一行为的结果。

大脑的第二个运行原理是稳定。当一个人年轻的时候,对外界的一切刺激总是抱着开放的心态,他们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并发自内心地渴望探索更大更远的边界。可是当人们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的增多,对未知和挑战越来越恐惧,逐渐变得固步自封,只愿意待在熟悉的舒适圈里。又或者是直接“躺平”,仿佛看透了一切,再也不愿意折腾了。其实,这都是因为大脑对稳定的渴望超乎寻常。

我们的大脑一开始就像一张白纸,外界的信息就是挥洒在白纸上的颜料,而完成的作品就是大脑为我们构建的心智模型。因此,人们年轻的时候总是对新鲜事物乐此不疲,因为一切新的、刺激的体验都将成为我们心智模型的一部分。而一旦这个模型建立完成,后面的工作便只剩下修修补补,这时,我们就会开始排斥变化与意外。因为它们意味着原有的心智模型需要推翻、重建。大脑本能地希望从稳定与不变中获取安全感。

比如,习惯熬夜的人不喜欢早睡早起,喜欢久坐不爱运动的人无法坚持长跑,吃惯了中餐的人去到国外会想念国内的美食等等。

大脑为自己设立了一条基线,一旦偏离它就会本能地排斥,并马上作出修复,力求把异常活动拉回到基线上。所以为什么说改变习惯这么难,就是因为与大脑对抗的结果注定是徒劳的。因此,想要改变一个习惯,就需要通过缓慢的、日复一日的微调,让大脑一步步适应新的基线,然后让它逐渐代替旧的常态。

说完了大脑的稳定原理,接下来我们来说说大脑运行的预测加工理论。

大脑的预测加工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大脑通过每分每秒的信息输入,不断微调心智模型,以求更真实地反映出我们所处的世界“应该有的样子”。第二个部分是通过心智世界,对我们每天的遭遇进行预测,再以此来检验心智模型的有效性,比如,一个人相信地球是平的,那他的心智模型便会主动维持这一信念。但当有一天,他突然发现地球其实是圆的,这与他建好的模型发生了冲突,那么他的心智模型便会识别出这一差异并加以修正。

大脑预测加工的模式有许多好处,它不仅高效,节能,还揭示了大脑一项非常重要的特征,那就是可塑性。2000年的一项研究发现,伦敦资深出租车司机大脑中的海马体比普通人更大、更活跃。这是因为伦敦的道路十分错综复杂,要想成为一名资深司机,就必须对所有路线特别熟悉。久而久之,负责空间记忆和方向导航的海马体因常年处在高强度的工作下而变得日渐强大,这就是大脑为了适应这个模型,把更多的资源集中在海马体上的缘故。

也就是说,你“喂”给大脑什么信息,大脑就会认为世界是什么样子,并朝着这一方向演变。当你不断向它输入复杂、需要反复思考的信息的时候,大脑就会努力改变、调整自己的心智模型,让它逐渐适应信息的难度,直到得心应手。而如果我们总是“喂”给它过于简单、无用的信息,大脑就会变得越来越懒惰,越来越无法进行长时间深入的思考。

大脑的最后一个运行原理叫作反馈。它也是大脑的动力来源。相信很多朋友都对甜食缺少抵抗力,心里虽然想着再吃最后一口,嘴上却怎么也停不下来。其实,真相不是你想吃,而是你的大脑想吃。

前面我们提到了大脑的趋利天性指引着我们采取对生存有利的行动,当这一行动发生时,大脑就会为它打上标记,并给这一行为一个奖励,刺激我们不断去做。因为糖分是身体最容易直接使用的能量来源,所以每次食用时,大脑就会分泌大量多巴胺,来激活大脑中的奖赏回路,为我们提供充沛的动力,激励我们不断摄入甜食。

此外,还有很多行为容易受多巴胺驱使激活奖赏回路,比如说爱情、得到他人肯定、取得某项成就、巩固社会地位等等,这些行为与生育、自我认同和社会习性有关,都能为我们提供正向反馈,有助于我们在社会中更好的立足与生活。

但在如今的商品社会中,有一种现象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那就是卖方为了绑定用户和消费者设计了各种“信息甜点”,致使我们的奖赏回路被有针对性地操控。

在尼尔·埃亚尔的《上瘾》一书中,就揭示了互联网产品通过一系列设计使用户形成使用习惯,最终占领消费者心智的过程。

那些充满诱惑的网页、短视频、娱乐节目不断地轰炸我们的感官,使得大脑中的奖赏回路感觉到:“原来这个世界上有这么多唾手可得的奖励,那我干嘛还要努力呢?”一旦大脑习惯了不劳而获,就会变得越来越难以适应,要付出努力与时间才能得到奖励的方式,而我们也会因为沉迷于“信息甜点”中,感到空虚、无聊,越来越看不清未来和长远的目标。

启动自驱,实现真正的自律

了解了大脑最底层的运行规律,下面我们再来说说如何启动自驱,让想到真正变成做到。

通过前面的介绍,现在我们知道了一个真相,那就是大脑自有它的脾气、想法——当你要去做一件事的时候,很多时候是不能如愿的。

比如,当你想减肥,立志要戒掉碳水,可是没过几天就禁不住诱惑大吃一餐;再比如,明明知道时间宝贵,却仍瘫在床上刷手机,还总是不厌其烦地给自己找借口——“再看十分钟”“今天先休息”,最后时间就这样白白浪费了。

当你经历这一切后,常常感到失望悔恨,不断陷入自我否定与怀疑,别人能做到自律,为什么自己做不到?

其实,事实上,不是我们不够好,只是我们的对手——大脑,太过于强大。

前面我们说到,大脑天生对稳定的追求造就了它的惯性,当我们生活中某一行为突然打破它的既往模式时,就会产生本能的不适与排斥。戒不掉碳水是因为你的饮食习惯里有大量碳水,不能坚持早睡早起是因为这违背了你日常的作息,放不下手机是因为你的大脑接受了你的借口,并用同样的借口强化了这一行为。

大脑的惯性构成了我们长期做一件事情的阻力,而我们身处的环境,会反过来增强大脑的惯性,加强做事的阻力,从而束缚我们前进的脚步。比如,我们身边的很多产品与服务,它们被设计出来的目的就是使我们变懒。身处在信息时代的大环境中,要想完全逃离,做到漠不关心,两耳不闻窗外事是不现实的,不管是主动也好,被动也好,我们或多或少都会受到互联网大数据的“污染”。这些纷扰杂乱的资讯一点一点蚕食着我们的身心,“勾引”着我们的大脑,塑造出一种不需要付出任何努力便可以满足欲望的幻觉。

那么,到底如何与强大的大脑以及周围的环境作斗争,做出有效改变,成为一个自律的人呢?

其实,当我们不愿意做某件事的时候,原因无非有两种:要么是动力不够,要么是阻力太强。要想长期坚持做一件事,最本质的方式就是挖掘和提高自身的动力,并想办法减少阻力,找到一个内在的“自驱”的力,才能使自己始终充满激情,用最饱满的状态去做想做的事情。

本书的作者在此提出了一个方法,叫作系统优化法。他指出,生活中许多人往往急于求成,学一项技能总是希望速成,自身的坏习惯也想要立刻摆脱。殊不知,越是迫切地追求成效,越是容易失望,渐渐的信心丧失了,激情磨灭了,最后的结局便只剩下放弃。

所以,与其和大脑针锋相对,奋力抵抗,不如试着服从它的规则,顺应它的脾性,通过一点一滴的细微的变化为大脑提供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让一切水到渠成,让改变慢慢发生。真正的自驱,绝对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建立一个最简单的,且最有效的模式,再在这个基础上逐步进行优化,最终让它变成你想要的样子。

比如,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成功创业过程,来进行类比思考。绝大多数成功的创业遵循了这样的轨迹:首先,一个人发现了某个需求,于是为了满足这一需求将想法付诸行动,比如开一家网店,一个人包揽了网站设计、进货、物流、客服的全部工作,成功赚取第一桶金。然后在此基础上扩充团队,引入资源。比如订单量增大,人手不够了,就要去雇请专人去运营网站,与客户对接,或者管理物流;渠道扩大了,就需要建立直播平台,成立线下门店,等等。

慢慢的,从一个人,到一群人,最后到一支庞大的队伍,缺什么,补什么,发现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当原有的模式不够用了,再去扩充它、优化它,一步步把公司做大做强。

那么,跟创业公司一样,我们需要把自身也看作一个系统,理性直面其中每一个特征、性格和优缺点,试着接纳它们,拥抱它们。然后从中找出自身的薄弱点,对它施加相应的“力”,一步步推进、优化,让整个系统随之慢慢调整,最终朝着你预期的方向运转。

以健身来举个例子,如果仅仅是以多少天内,减重多少斤为目标来进行运动规划和节食计划的话,我们往往难以坚持下去,还有极大的可能遭遇反弹。

而真正有效的方法应该是,首先,我们应该认清健身的目的究竟是什么,问问自己:“通过健身,我希望生活可以带来哪些进步?”你会发现,单纯的减重并不是健身的最终目的,减重所带来的健康的体魄,自信的心态才是。

在识别出真正的目标之后,接着,我们就需要建立一个简单的系统,慢慢调整生活方式和状态。先从最基本的锻炼做起,等体能逐渐适应再安排增加其他的运动,每天进步一点点。在这个过程中,细心去体会运动的乐趣,以及它为你带来的改变。你会发现精力旺盛了,体态变好了,关节也不再疼痛了。这些正向的反馈会更加激发你的动力,形成一股强大的驱动,让你真正爱上运动,并由热爱变成一种习惯。

饮食方面也是同样的道理,先建立简单的系统,从戒掉宵夜,再到选择营养的、干净的、没有负担的食物,为自己安排健康的三餐,发自内心的享受这个过程为你带来的积极改变。等到身体适应了这个模式,即使仍未达到理想体重也没关系,不知不觉中,你已经建立了良好的饮食习惯。

当生活方式发生改变时,新的习惯也就无需苦苦“坚持”了,因为它已经成为一件如同呼吸一般自然的事。所以说,我们真正需要的不是自律,而是自我驱动。只有找到这股强大的“自驱”之力,才能在最大化动力的同时减小我们的阻力,从而更有效的驱动行为的改变,最终达成所期望的愿景。

深度思考,让大脑保持活力

自我驱动能够让我们长期持之以恒、全情投入地去做一件事,而深度思考的能力则可以帮助我们在这复杂多变的世界中保持清晰的思维,做一个有智慧的人。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说说如何做到深度思考,让大脑保持活力。

我们的心智为了更真实完美的反映身处的外部世界,一直在努力完善自身。在不同的阶段下,我们对外界的感知也是不一样的,随着年岁的增长,我们读了很多书,走过很多路,经历了许多人和事,对这个世界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这时,我们会发现,当回过头再看待同一件事时,能够拥有过去所不能及的、更开阔的视野,那些曾令我们畏惧不安的挑战,如今也可以更加从容应对。这就是一个人成长的过程。我们之所以变得更加强大,就是因为心智世界在不断地试图接近现实世界,力求更准确无误地总结出这个世界运行的规则。

我们所走出的每一步,实际上都在训练我们的大脑。前面我们说到,你“喂”给大脑什么信息,大脑就会变成什么样子。正因如此,那些被大脑汲取到的框架与规则,既拓宽了心智世界的边界,同时也成为了束缚我们的牢笼。

就像是有的人长期待在同一个岗位上,一直使用同一项技能。突然遇到公司裁员,别的工作不会做,年龄大了本职工作又不好找,惊慌失措的他发现自己被牢牢困住了,难以适应离开这个岗位的状态。

同样,长期使用同一个方法解决问题,也会使人依赖固有的思维方式,从而忽略其他的可能性。当一个人在相同的位置上待得越久,就会对它越熟悉,而他的心智世界也会持续被强化,渐渐的被迫局限在一方小空间里。就像温水煮青蛙,等反应过来时,才惊觉心智已被固化,再也无法肆意向外生长了。

于是,人们难以接受与自己意见相悖的观点,思维也日渐懒惰,不愿涉足新的、复杂的、耗费心力的场域。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有效阻止这场心智世界的陷落呢?具体来说有以下三条原则。

第一条原则是用兼容的方式,对待不一致的信息。当我们接收到的新信息与心智世界中的基本信念不一致时,不要试图抛弃它,而是说服自己接受它,找到一个能够使新旧两个相互冲击的信息共同存在的兼容方式。

举个例子,一个住惯城市高楼大厦的人来到乡村,觉得农村生活不便利,有些地方看上去还很脏乱差。可是,如果他能静下心来感受,就会发现乡村生活自有它宁静、祥和的一面。这里能远离城市的嘈杂与喧嚣,感受到城市生活中感受不到的大自然的美好。所以,我们应该时刻做好“我们是错的”准备,更新自己的认知框架,让思维保持生命力。

第二条原则是站在高处,用整体的眼光去看待所处的系统。面对同一个物体,一个人说它是长方形,一个人说它是圆柱体。这是因为前者站在物体的正面,而后者则是站在高处俯瞰了全局。这就是视角的力量。同理,当我们遇到一个问题时,要学会把问题放入整个系统里面进行分析,而不是孤立且片面的看待它。

如果一个人长期埋头于一个岗位上,不妨试着跳出来,用俯瞰全局的眼光从整个行业的角度去思考,看看有哪些新的切入点,分析自己在这个行业中有哪些优势,哪些不足?还可以通过哪些途径进行提升?比如,自己总是整天与数据、材料打交道,不如试试多去与人接触,锻炼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若自己偏向于独立完成工作,不妨尝试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学习如何增强团队的凝聚力。总之,不要将自己局限在个人的小圈子里,而是要挖掘自身的不可替代性,拓宽自己的视野,发现更大的世界。

第三条原则是提高多样性,丰富自己的选择。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经说过,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我们身处在一个日新月异,急剧变化的时代,未来的不确定性是这个时代重要的特征。因此,单一就意味着脆弱,固步自封的结局最终则是被淘汰。我们只有拥抱多样化,将自己投身更多的可能性,才能够保护我们不惧怕变化与意外,并且在适应变化的过程中获取新的安全感。

如今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意识到这一点,他们开始学起新技能、发展起副业、主动涉猎新的领域……这些自称“斜杠青年”的人们,也许白天是个朝九晚五的上班族,下班后便开启了坐在家中写小说的模式,周末又摇身一变,背起摄影机四处“打卡”,经营着自己的社交平台。“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或许是他们的初衷。这些额外的付出也许最终不一定会成功,但这种伸长“触角”,去触摸更远边界的体验能够为生活带来更多可能性,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加深自己对整个世界的理解。所以,不管是生活方式也好,工作模式也好,亦或是资产配置,都应该尽量丰富自己的选择。

除了这三条原则之外,作者还提到了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把思考变成一种乐趣。当一个人专注而投入地去做一件事的时候,会非常容易进入心流状态。

心流是一种沉浸的体验,当处于这种状态当中时,思维会变得异常专注,不受外界的打扰;会变得“忘我”,忘记自己置身何地,忘记流逝的时间,而每当从心流状态恢复时,能体会到前所未有的满足感与激情。如果可以使自己从动脑的过程中获得乐趣,那么思考不仅能够为我们提供持续不竭的动力,还能让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充分且主动的对外来信息进行复杂的、深度的加工,用理性、审慎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

苏格拉底说过,“未经考察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人生”。当我们始终保持思考,吸收不同信息,不断将外部输入化为自身的养分,这些启发和探索会丰富我们的内心,改变我们的思维,最终融入我们的生活,成为它的一部分。我们思考问题、理解问题的方式也将随之改变,然后发现,思考可以成为一种习惯,而思考本身,就是一种乐趣。

好,讲到这里,《打开心智》这本书的精华讲解也就接近尾声了。

作者李睿秋在书中始终秉持着对事物本质的上下求索。当我们明白了大脑运行的基本原理,心智世界的模式与机制,以及种种现象背后的逻辑,生活中那些令我们困惑的行为,不安的烦恼也就迎刃而解了。

个人成长的本质就是心智世界与现实世界的拟合。我们对事物本质的探求越多,我们的心智就越接近这个世界最真实的样子。所以,我们只有主动去学习,积极去思考,反思自己的思维框架,用审慎的目光去注视世界,才能避免心智逐渐僵化,重拾生活的动力与激情。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ongxiezuo.com/18719.html
(0)
上一篇 2023年2月7日
下一篇 2023年2月7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