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15日,上海市政协文卫体委牵头围绕“打响上海文化品牌,提升城市软实力”,开展了重点协商办理提案专题活动。图为活动中委员们实地考察西岸美术馆金 松 摄
对策建议:
1.全力打造国际文化消费中心城市。采取切实举措,积极创建国家级文旅消费示范城区和全域旅游示范区,彰显上海作为国际文化消费中心城市引领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标准服务的功能。建立市民文化消费目录,发挥全市重点文化功能集聚区的优势,着力为市民推出一批广受欢迎的文化消费菜单,让参与、享受、体验文化消费成为市民的生活方式。
2.探索建立政府对文化消费的补贴机制。从创新文化消费机制、更好满足市民文化消费需求出发,进一步完善专项资金扶持方向。建立市民文化消费平台,让市民通过平台购票获取补贴。发放文化消费券,激发市民参与文化消费热情。
3.努力完善供需匹配的文化消费支持体系。发挥国际文化大都市的优势,提升市、区、街镇三级公共文化资源配送品质,并依托文化新媒体、在线新经济的双重属性,大力开发文化消费新模式。激发文化消费市场活力,打响文化消费的上海品牌。创新建立长三角文化消费联盟,并建立工作例会、信息交流、资源共享机制。布局一批“一江一河”两岸文化消费网点。
四、聚焦激活未来文化创造力,全面推进文化数字工程,在提升数字文化发展能级上打造新引擎
立足体现文化领域数字化全空域、全流程、全场景、全解析和全价值“五全基因”,出台了《上海市促进城市数字化转型的若干政策措施》,在发展数字文化新型业态、新型企业、新型模式和数字文化云、数字文化服务、数字产业、数字场馆等方面已经开篇布局。但面对全球数字化激烈竞争,对标国际一流,在推动文化生产数字化、文化传播网络化、文化体验虚拟化等方面,仍然存在不够、不足、不强的问题。
主要问题:
1.文化数字化发展方式有待创新。上海的文化数字化步伐较快,文化数字化应用广泛、成果突出,但在开发文创产业六大数字关键技术并申请技术专利数量方面,在全国城市中总量和人均数量低于北京和深圳,重点文化行业的数字化转型速度亦不够快。
2.文化数字化技术标准有待建立。上海文化数字化工作仍有提升空间,特别是在数字人文系统、数字文化地图、数字漫画系统解决方案等方面缺乏上海首创、高端引领、普遍有效的技术标准。
3.文化数字化发展空间有待拓展。上海在推动线上与线下融合的文化空间方面,包括建设数字图书馆和美术馆、智慧演出场馆、数字展览空间、数字创意园区、数字公共文化产品配送、数字服务等方面仍有待提升,亟待在深度和广度上迅速拓展。
对策建议:
1.加快提升文化数字化转型发展能级。要开源扩容,加大对于数字文化核心技术的研发投入;要抢占赛道,大力发展文化新业态;要虚实互动,把线上和线下的文化场景进行双向联动;要转中做大,鼓励工艺美术、出版印刷、演艺娱乐、图书零售等行业加快数字化升级,在转型中壮大规模。
2.出台对标国际的文化数字化标准体系。适应文化数字化发展趋势,在已有的公共数字文化平台服务规范地方标准基础上,加快制定和完善《数字图书馆建设指南》《数字博物馆建设指南》《数字美术馆建设指南》等标准。结合上海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要求,加快上海文化旅游行业数字化标准化建设。针对上海具有领先研发优势和较大市场占有率的重点领域,率先研发对标国际的文化数字化标准体系。
3.打造元宇宙场景下的全球数字文化之都。建设多个元宇宙文化集成创新中心,积极引进相关项目和企业,推动元宇宙成果的跨界应用,并把上海具有广泛影响力的重要会展、节庆、赛事、体验空间和娱乐项目等融入元宇宙生态圈,创造更多依托元宇宙的文化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
五、聚焦把握文化业态发展规律性,加快推动文化融合发展工程,在营造文化包容发展环境上开辟新路径
出台了《上海市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推动构建良好文化生态,文科融合、文旅融合、文商融合、文教融合、文金融合等形成良好发展态势。但对标国际一流和国内先进城市取得的成绩,在包容度、活力度、融合度等方面仍需持续发力。
主要问题:
1.文化发展环境包容性不够。上海是一座具有文化包容性的城市,但在文化包容的制度设计和政策创新方面仍然有待加强,上海文化的参与率也有待提升。
2.民营文化企业发展活力不足。上海的民营文化发展较快,但仍然缺少一批全国性乃至国际性的民营文化机构排头兵,上海不同体制的文化机构之间还存在一些藩篱,包括在民营文化主体承担公共文化场馆的投资和管理方面存在一些有形和无形的障碍。
3.“文化+”发展的融合深度不够。上海的文化+融合发展势头良好,但在鼓励文化新型业态、新型企业发展,推进文化+旅游、文化+商贸、文化+教育、文化+金融、文化+城市建设等融合发展等方面,仍然有许多堵点和痛点。
对策建议:
1.着力破除文化生态培育的制约瓶颈。深入落实“放管服”和“证照分离”改革要求,进一步创新文化领域“放管服”改革举措,构建审批绿色通道,大力提高审批效率,优化市场准入服务,并在各个专业领域加强协同治理,使上海成为“文化+”领域中知识产权保护最为有效的城市。
2.积极营造社会主体参与的良好环境。创新参与清单,打造多元文化主体参与上海文化建设的一流营商环境,制定社会主体参与文化长效机制,并发挥上海自贸区先行先试的制度创新优势,使上海成为全国对外文化开放度最高、流通最便捷、制度最透明的城市。
3.探索建立文化发展的负面清单制度。着眼于特大型城市的特点,严格落实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消除文化市场准入的隐性壁垒,健全文化要素市场运行机制。
4.抓深抓实文化+融合发展的实施行动。打造上海文化+融合发展平台,构建富于创新活力的文化生产力体系,把优质的文化产品、服务、品牌等作为生产力要素融入科技、金融、商贸等领域。从制度层面推动文化和旅游的空间融合、产品融合、服务融合、市场融合,加强优秀文化项目推广力度。
六、聚焦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着力构建文化展示工程,在对外讲好上海和中国故事上凸显新魅力
在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大背景下,上海在扩大对外文化传播方面需要创造更多可借鉴、可推广的经验。
主要问题:
1.对外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不足。上海善于“讲故事”的人才数量有限,“播故事”的载体平台数量不多,对于“听故事”的对象知之甚少。
2.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项目不多。上海在国际上的文化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但参与国际竞争的影视类项目、演艺类项目、文创类项目、大型活动类项目不够多,排名世界前列的重大文化类项目更是屈指可数。
3.已有文化活动的国际影响力不强。上海在国际上最有影响力的文化艺术活动,获得最高知名度、认同度和美誉度的成果不多,有的还是空白。在世界遗产、剧院数量、电影节数量上,上海也与世界城市有差距。
对策建议:
1.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文化话语体系。契合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助力提升城市软实力的需要,用开放的思维,充分发挥上海建立第一个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的优势,开发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和世界传播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项目,在“创故事”“讲故事”“播故事”等多个环节共同发力,开发出体现上海魅力、国际话语、全球流通的大量优秀文化成果。
2.孵化熟悉国际规则的文化领军企业。加强企业培训,引导企业了解自由贸易协定的核心内容和基本规则,采取强有力的扶持政策和实施细则,帮助文化企业解决通关、物流、信息、人才、跨境投资及展览、展演、洽谈等方面的“急难愁盼”问题。
3.打造更具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传播平台。以构建具有时代特色、中国特征、上海特点的国际文化话语体系为目标,大力提升一批数字文化头部平台,鼓励主流媒体扩大国际文化传播能力,加强与国际著名传播平台合作,推动优秀中华文化项目“出海”。提炼上海文化的核心理念、主打品牌、主要内容,颁布《上海文化品牌国际推广手册》,针对海内外多样化的受众,设计体现中国故事、上海故事的品牌形象,制作多语种、多媒体、多样式的推介版本。
七、聚焦打造文化创新策源地,大力实施文化创新工程,在打造文化要素资源集聚高地上彰显新形象
出台了《关于加快本市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文件推进文化创新,上海在全球“创新城市”中的排名不断提升。但上海在集聚文化创新资源,厚植文化创新土壤,提升文化创新能级的系统性、可持续、国际化方面仍有不足。
主要问题:
1.文化创新制度体系不够完善。上海的文化创新制度体系仍然有待完善,包括资源配置体系、考核指标体系、激励促进政策等机制创新任务仍然很重。
2.文化建设评估方式仍需创新。上海现有的评估方式,在对标国际、彰显特色、领先潮流的创新意义上着力不足,难以反映文化新要素、新业态、新趋势。
3.文化建设对软实力的贡献不足。文化在上海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潜力还没有充分挖掘,文化在城市更新和城市治理中的功能还需不断优化,文化在上海城市空间广泛渗透还很不足。
对策建议:
1.创新构建文化大都市考核评估指标体系。契合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助力提升城市软实力的需要,对构建科学性、精准性、操作性相统一的国际文化大都市考核评估指标体系进行研究,形成体现“国际共识、中国特色、时代趋势、上海标准”的考核评估指标体系,并建立上海文化品牌标准。
2.着力完善文化创新全过程的法治保障体系。全面贯彻《上海市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与促进条例》《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加强对传承弘扬红色、海派、江南文化,发展文创产业,保护可阅读建筑,规范街头艺人演出活动等的立法研究,不断完善上海的文化法治体系。在文化领域进一步依法明确政府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并建立健全文化的综合执法体系。
3.打造文化创新要素汇聚的世界引领高地。坚持用国际标准、世界水平,聚力打造上海文化人才高地。建立上海文化创新目录,实施上海文化创新计划,引领和推动上海文化创新,使上海成为世界瞩目的文化创新策源地,吸引国际上的文化创新机构、投资等要素汇聚上海。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ongxiezuo.com/198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