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党课: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
同志们: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贯彻的“六个坚持”重大原则,其中之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利益为本,着力激发民智、凝聚民心,是坚持党中央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的根本价值立场。党员干部要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将“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这一重大执政课题作为任何工作的起始点与落脚点,不断提升全面深化改革的“含金量”,奋力书写“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改革新篇章。今天的专题党课,着重围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一重大原则进行讲解。
一、坚持人民立场,全面深化改革重大原则,全面深化改革制胜之道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中国共产党从诞生起,就把“人民”二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鲜明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始终不渝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新征程上,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仍然要始终坚持人民立场,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
(一)党的宗旨决定进一步深化改革必须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宗旨,改革开放就是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党的根本宗旨是管方向、定方位的,既是根本指导,也是基本遵循,既体现在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中,体现在一切涉及人民利益的具体社会实践中,也贯穿党的一百多年革命、建设、改革的全部奋斗历程。党百余年奋斗的历史经验表明,党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任何问题、任何事情上,都绝不可忘记和背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就在于忠实地践行为人民服务,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群众最根本利益,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党的奋斗目标,这是任何一个政党都做不到的。今天进行的深化改革也好,进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也好,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这是党的初心和使命所在。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本质属性和根本目的决定进一步深化改革必须以人民为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本质属性和根本目的是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改革为了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现代化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必须首先站稳人民立场,必须紧紧把牢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最高价值取向。全面深化改革是更高层次更大程度更广方面满足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深刻社会革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必须坚持“民生为大”、民生优先,多推出一些民生所急、民心所向的改革举措,多办一些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实事,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必须坚持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积极主动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进一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
(三)党的初心和使命决定进一步深化改革必须以人民为中心。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坚守初心、履行使命的具体实践会随着时间、任务、条件的不断变化而呈现不同的样貌,提出不同的要求。当今之下,全面深化改革是时代的主旋律,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当前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新时代的一场深刻的伟大革命,本质上说,就是对现有利益关系的再调整,对现有利益格局的再建构,对现行体制机制的再变革。但无论怎样调整、建构、变革,自始至终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所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不仅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落脚点。
二、为了人民利益,维护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解决好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
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我们党的根本执政理念,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条基本方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深入分析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入分析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深入分析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难点堵点和人民群众的关注点的协同解决,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满足人民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部分提出七个“聚焦”,明确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点和聚焦点。无论是聚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聚焦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还是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聚焦建设美丽中国、聚焦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聚焦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长期执政能力,改革的出发点都是为了人民、改革成果都是人民受益。
(一)践行改革初心,做到问需于民。从“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再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每一次深刻的变革,无不以人民的需求为起点,以人民的福祉为归宿。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做到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深化改革,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人民生活得到全方位改善。但我们还应看到,在前进路上,还有不少民生难题亟待解决,如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推进高质量发展还有许多卡点瓶颈等。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必须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并将“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项重要目标,在完善收入分配和就业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和可及性等方面做出重大部署,以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我们要始终关注人民群众的期盼和需求,把田间地头的朴素愿望和街头巷尾的民生诉求作为改革的“风向标”,多化解一些“民之所忧、民之所困、民之所难”的问题,多办好一些“利长远、惠民生、得民心”的实事,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汇聚改革动力,做到问计于民。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每一项改革都离不开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而人民在实践中蕴含的丰富智慧,在文件中读不到,在办公室里想不到,只有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才能做到胸中有方、手里有招、脚下有力。要将民意民智作为改革的“支撑点”,以谦逊姿态向人民学习、向群众取经,常态化征集管用的“土办法”、创新的“金点子”,并及时丰富工作思路、完善决策部署,让改革在“倾听民声、尊重民意”中“顺应民心、获得民赞”。要牢固树立和践行为民造福的政绩观,时刻置顶人民利益、善谋利民之举,不慕虚荣、不务虚功、不图虚名,把“人民至上”贯穿到各项工作之中,将人民群众的痛点、难点作为改革的发力点、突破口,把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抓在手上、放在心上,从骨子里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将群策群力作为改革的“着力点”,充分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鼓励他们积极投身改革发展的实践,让人民群众成为改革发展舞台的“主角”,真正“拧成一股绳、聚成一股力”,凝聚起改革攻坚的强大合力。
(三)坚定改革指向,做到问效于民。《决定》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对应“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五大建设和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建设等领域,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做出系统部署,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国家安全体制、国防和军队领域等方面的改革,作出一系列重大举措,这些重大举措,无不体现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和为了人民而改革的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从“推动高质量发展”到“推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更加健全”,从“推动文化繁荣,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到“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到“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再到“以实绩实效和人民群众满意度检验改革”,每一项具体的改革要求都透射出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而改革,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为人民谋利、为人民尽责的强烈使命担当。党员干部要践行以人民的需求为改革的“首要信号”,以造福人民为改革的“终极追求”。在谈到如何评价改革成效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两个是否”的标准,要求“把是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作为改革成效的评价标准”。“两个是否”标准集中体现了改革的基本准则,充分彰显了人民至上、民生为大的价值立场,既为“人民评价”提供了新视角,也为“人民标准”注入了新内涵,是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全面深化呈现新态势的历史条件下,坚持人民标准、开展“人民评价”的科学指导和根本遵循。要坚持结果导向,将人民的获得感作为改革成效的经验交流,以人民的满意度作为评判改革成效的“黄金准则”,全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确保每一项改革举措都能精准对接人民期盼,让改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ongxiezuo.com/1997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