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全省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8277字)
同志们: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建设什么样的乡村、怎样建设乡村”是新时代推进乡村发展必须面对的根本问题。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期间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需要以现代技术、高端设备、复合型人才的智慧和力量,促进乡村生产力发展,为解决乡村振兴问题注入社会新动能。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省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工作推进会,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总结交流经验,分析当前形势,研究部署下一步工作,以新质生产力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清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的重大意义
(一)优化乡村产业结构,为乡村振兴提供新技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可见,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根基,产业发展是激活乡村活力的关键所在。为满足促进乡村产业融合的新要求,“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全面振兴”。新质生产力是通过科技创新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先进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整合科技创新资源,优化乡村产业结构,为乡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提供新技术。第一,利用科技手段改善乡村环境。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乡村产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息息相关。新质生产力以绿色发展理念加快生产方式的绿色转型,将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第二,以创新技术赋能乡村产业融合。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首项任务。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产业振兴主要是将现代农业新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当中,以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延伸乡村产业链,全面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产业附加值,有效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乡村产业链数字化转型和乡村生产力迭代升级,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巨大动能。
(二)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新动能
“要把乡村振兴战略这篇大文章做好,必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279城乡融合发展是以生产力发展为基础,提倡优质资源、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向乡村流动、延伸和覆盖,从而促进乡村生产力向高质量、高水平、高层次发展的重要举措。新质生产力作为代表发展新方向、新趋势的新型生产力,以现代信息技术和大数据分析等科技力量赋能城乡发展,在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上为乡村振兴注入崭新动能。第一,城乡融合之路就是城乡资源双向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优化配置之路。在新质生产力赋能下,以生产方式的革新优化要素配置方式,打通城乡要素流动瓶颈的限制,引导城市更多的先进要素和优质资源流向乡村,将城镇的购买力与乡村的特色优质资源整合在一起,以城带乡、以乡促城,进而推动乡村快速发展。第二,城乡融合发展必须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互联互通。新质生产力以数字技术创新驱动现代科技成果参与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全过程,实现数据和信息的高效流通,以数字化手段弥合城乡“数字鸿沟”,不断提高乡村基础设施的科技创新水平和乡村基本公共服务的综合能力,进而提高乡村社会的生产力水平,推动区域发展,有效解决城乡发展失衡问题。
(三)推动数字乡村建设,为乡村振兴提供新模式
发展数字乡村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其实质是数字技术与农民生产生活的高度融合,以“数字+乡村”的模式激发乡村发展的内在动力,助力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通过新质生产力的驱动作用,实现乡村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的数字化升级,为乡村振兴提供全新的发展模式。第一,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智慧乡村建设。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赋能乡村网络信息平台建设,打造感知体验、智慧应用、要素集聚、融合创新的“互联网+”信息服务体系,不仅可以提高乡村产业生产效率,加快乡村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还可以打破传统地理空间限制,有效回应农民的现实诉求,提升农民群体在乡村振兴进程中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第二,利用数字化技术助推乡村治理朝着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发展。通过更高效的信息处理手段、更便捷的沟通手段,不断提高乡村数字化治理水平,提高农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三,采用智能化、高效化的新技术赋能乡村高质量发展。运用生态环境监测、多污染物协同综合防治技术、水生态环境先进监测装备及预警技术等新技术,可以降低传统农业产业对能源和化肥的依赖,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同时加强乡村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设绿色和美乡村。
二、正视问题,切实增强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的紧迫感使命感
(一)智慧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2022年,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了xx%,但我省农业科技创新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不小的差距,许多乡村地区在从事农业生产时依旧沿用传统的生产方式。尽管新质生产力的赋能有效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科技创新水平和产业化效率,但目前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仍有待提升。第一,智慧农业产业化关键核心技术存在壁垒。数字技术贯穿了智慧农业发展的全产业链,我省智慧农业发展虽具备较强的技术集成能力,但农业传感器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研发滞后、关键技术缺失、缺乏系统理论的支撑等,阻碍了农业数字技术的推广,并未形成农业产业科技创新的核心竞争力。第二,农业科技入乡成果较少且转化率低。尽管我省农业科技研发水平已有显著提高,但由于缺乏相应的政策和研发资金支持,在种源和农产品深加工方面仍依赖国外技术,乡村智能化农机装备、高端传感器等关键装备技术的创新能力仍显不足,导致乡村农业科技创新研发成果较少。同时,因乡村缺乏产业科技人才,导致科研与产业之间衔接不到位、乡村农业新技术难以转化为实际生产力,进而影响乡村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率。第三,绿色低碳农业科技研发投入不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狠抓绿色低碳技术攻关,加快先进技术推广应用。”随着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进入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过去粗放式的农业生产模式不仅阻碍了乡村生态振兴的进程,还使得涉农企业对优质绿色品种培育、农产品低碳减污加工贮运技术研发不足,更重要的是农业生产者和涉农企业对绿色低碳技术应用推广的积极性不高,导致乡村农业绿色低碳技术的研发—应用—推广存在断层,不利于推动传统农耕技术与现代绿色低碳科技的融合创新。
(二)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有待解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镇和乡村是互促互进、共生共存的”。城乡发展失衡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现实性问题。在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发展过程中,不仅面临乡村发展不充分的挑战,还需要应对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突出问题。第一,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不均。当前,我省城乡在教育、医疗、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方面资源配置不均、服务水平差异大的现实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与城市相比,农村教育投入少、医疗水平整体偏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不利于增强乡村地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第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进入新时代以来,我省乡村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提升,但城乡的收入差距依旧显著。省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1821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691元,两者相差近xx倍。我省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影响了农村地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第三,城乡生产要素双向流通不畅。生产要素是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重要前提和基础,生产要素的流动方向及质量直接影响各领域发展的速度与质量。城乡二元结构是造成城乡要素资源交换失衡的重要原因。尽管乡村地区生态资源、土地资源丰富,但由于乡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社会各界对农村发展的关注度较低,人才、资金和技术等要素主要聚集在城市地区,农村资源与城市资本无法有效对接,严重阻碍了乡村经济发展。
(三)乡村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在广大农村地区发展新质生产力,需强大的数字化基础设施作为支撑,其驱动赋能作用才能更趋明显。从我省目前情况看,虽然乡村地区信息化基础设施正在不断完善,实现了“村村通宽带”“县县通5G”,但乡村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发展缓慢,数字生产力不足制约了新质生产力利用数据流和信息流赋能乡村振兴。第一,乡村网络设施有待改造升级。随着新一代信息通讯技术的蓬勃发展,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再局限于传统物理基础设施,而是支撑乡村数字经济运行的新型信息基础设施。第53次《××省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2月,全省整体互联网普及率xx%,而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xx%,虽然较上一年提升xx个百分点,但农村网民占网民整体的比率仍然较低。一些偏远农村地区由于地理条件、人口数量、建设成本等因素限制,其网络配套设施覆盖率明显不足,限制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第二,乡村地区的数据获取和共享水平较低。大数据时代,虽然农民获取信息更加便利,但农民对数字技术的认知、接受和应用能力偏低,难以满足城乡双向数据交换共享的现实需要,阻碍乡村传统基础设施的数字化转型。另外,当前我省乡村的数字化共享服务与平台建设尚未完成,智慧农业数据资源缺乏统一的信息收集、管理和应用的标准,难以实现有效的信息交换和共享,致使涉农数据资源集成共享存在障碍,在新质生产力为乡村振兴注入科技动能过程中出现数字信息“孤岛”的困境。
(四)乡村数字化复合型人才相对短缺
人才是第一资源。乡村全面振兴不仅依靠物质力量,更需要人力资源,特别是需要科技人才的支撑。乡村劳动力年龄整体偏大、教育水平整体偏低、数字素养不高,导致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人才振兴的内生力缺失。
第一,乡村科技人才总量不足。高素质人才的数量主要由该地区的教育资源决定。乡村地区人力资源总量庞大,但教育资源有限,限制了乡村人才培养。同时,乡村人才资源以进城求学、创业、就业等方式单向流入城市,导致乡村人才底子薄、起点低,并未真正形成乡村科技人力资源。
第二,乡村劳动力总体文化素质偏低。农民群体是乡村振兴的主要响应者、参与者和实践者。第三次全省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我省农业生产经营人员中受教育程度为小学和初中文化的占绝大多数,分别是37%和xx%。乡村劳动力的文化水平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乡村急需的高素质、专业化、技能型人才短缺,是乡村振兴面临的一大难题。
第三,乡村科技人才资源流失严重。随着城镇化空间布局的持续优化,城市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岗位,在文化、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的资源更丰富,使得大量乡村人力资源涌入城市。受地理位置、政策、经济和社会环境等因素影响,加上乡村公共资源匮乏、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乡村无法吸引和留住高素质人才,缺乏新质生产力的人才储备条件,影响了乡村振兴建设主体能动性的发挥。
三、锚定目标,不断汇聚新质生产力推进乡村振兴的工作合力
(一)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打破智慧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梗阻
科技创新是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打破智慧农业关键技术梗阻,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因此,推动乡村振兴需尽快补齐农业核心技术自主创新不足的短板。农业新质生产力以农业科技创新为主导,通过涉农关键核心技术的革命生突破、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配置创新、乡村产业的深度转型升级,为乡村振兴战略服务。
第一,加快智慧农业关键技术的革命性变革。一是自主研发智慧农业专门性技术。综合利用专项资金、产业基金建立通用性技术研发平台,增加对智慧农业基础研发的资金投人,解决农业传感器“卡脖子”技术的自主研发不足问题,探索出适合我省农情的农业传感器,全面提升智慧农业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水平。二是重点推进各种作业环境的智能农机装备研发。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5G技术等五大核心技术,提高农机设备的数字化、智能化、系统化水平,着力提升智慧农机的感知力、执行力、脑智力,推动乡村农业机械化全程、全面发展。
第二,推进农业生产力要素创新性配置,畅通科研成果转化渠道。一是推进数字技术与传统衣业的深度融合。以数据、算法为核心要素,通过数字技术着力提高劳动力、土地、资金、技术、网络等要素的生产效能,延长农业产业链,提升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二是建立健全智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出台有利于农村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条例,对涉农企业创新型、技能型专项人才在项目立项、验收、评审及成果转化等环节给予政策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ongxiezuo.com/2074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