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中心组(支部)学习资料汇编(第一议题)(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大会等)

   一、学习专题
   1.深入学习领会全国教育大会精神
   2.深刻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行动指南
   3.学习高校毕业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要求
   二、参考资料
   1.新华社: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朝着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扎实迈进
   2.新华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3.共产党员网: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发挥高等教育龙头引领作用
   4.《红旗文稿》:学习和掌握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5.《求是》: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引向深入
   6.《高校毕业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提示》(纸质资料下发)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朝着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扎实迈进
新华社
2024年9月10日
   全国教育大会9日至10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建成教育强国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是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先导任务、坚实基础、战略支撑,必须朝着既定目标扎实迈进。
   9月10日是我国第四十个教师节。习近平代表党中央,向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祝贺和诚挚问候。
   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把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作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教育现代化的重大决策,确立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奋斗目标,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不断推进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推动新时代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格局性变化,教育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习近平强调,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
   习近平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着眼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和运用系统观念,正确处理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培养人才和满足社会需要、规范有序和激发活力、扎根中国大地和借鉴国际经验等重大关系。
   习近平强调,要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不断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注重运用新时代伟大变革成功案例,充分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不断拓展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的空间和阵地。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习近平指出,要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着眼提高创新能力,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完善高校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强化校企科研合作,让更多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大力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
   习近平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持续巩固“双减”成果,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水平,提高课后服务质量。深入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受益面,提升终身学习公共服务水平。
   习近平指出,要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加强教师待遇保障,维护教师职业尊严和合法权益,让教师享有崇高社会声望、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之一。
   习近平强调,要深入推动教育对外开放,统筹“引进来”和“走出去”,不断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和话语权。扩大国际学术交流和教育科研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为推动全球教育事业发展贡献更多中国力量。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新华社
2017年10月18日
   习近平说,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习近平指出,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都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大时代课题,这就是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并且要根据新的实践对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各方面作出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以利于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习近平说,围绕这个重大时代课题,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习近平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习近平强调,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发挥高等教育龙头引领作用
共产党员网
2024年10月23日
   建成教育强国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是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先导任务、坚实基础、战略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系统部署了全面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新时代新征程,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深入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做强高等教育这个龙头,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形成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着眼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教育的根本问题。
   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是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内容。”高校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锻造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学术优势,促进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深入挖掘各类课程育人功能,拓展“大思政课”全面育人新格局,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紧密结合、同向同行的协同育人效应。增强实践育人广度深度,在社会生活中讲好“大思政课”,教育引导学生在社会大课堂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青春之花。
   完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对高校的人才培养结构和教育教学水平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高校要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对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完善,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紧扣新质生产力要求优化培养方案,把提高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作为重点,推进产教融合、深化科教融汇、加强协同培养,构建政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育人新载体,加快培养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高层次紧缺人才,促进人才培养结构与产业发展迫切需要更加契合。要关注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创新人才等群体,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千方百计、不拘一格引进和培育顶尖人才,优化人才服务保障体系,全面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不断构筑一流人才荟萃的新高地。
   构建高水平数智化教育体系。当前,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迅猛发展,高等教育的学习环境、教学形态等正在经历系统性变革。高校要紧紧抓住科技与教育系统性融合的时代机遇,以数智技术为教育赋能。着力建设数智化教学体系,支撑卓越人才培养,深入推进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大数据等新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优化智慧教学环境,建设数字化资源体系,强化教师运用前沿科技进行因材施教的能力,促进学生利用新技术进行深度学习,不断提升学生在智能时代的胜任力。
   加强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教师承担着庄严神圣的育人使命,高校要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深入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促进以立德树人为导向的教师能力发展,营造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发挥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的大先生楷模作用,引领教师自觉成为“四有”好老师,深入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将育人薪火代代相传。
   着力提高创新能力,更好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科技创新空前密集活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要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发挥更加突出的作用,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同时,要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
   融入新型举国体制。当前,世界各国争夺科技创新制高点的竞争愈发激烈,必须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集中创新资源,开展科技攻关“大会战”。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要主动适应大科学时代科技创新规律,变革科研范式和组织模式,推进资源和要素一体化配置,构筑大平台、组建大团队、承担大项目,不断增强“揭榜挂帅”能力。要助力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进一步密切与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科技领军企业的协同联动,加强对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的攻关创新,有效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有机统一。作为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生力军,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聚焦国家战略,坚持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两条腿走路”,在重大领域基础研究中发挥作用,鼓励开展高风险、高价值基础研究,着力解决关键核心技术的源头和底层问题,实现更多“从0到1”的原始创新,走好科技创新“最先一公里”。要找准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场景,强化校企合作、校地合作,有效打通科技成果供给侧与需求侧之间的联通渠道,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助力产业创新“最后一公里”。
   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中的重要力量,高校要加强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和成果应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在新一轮科技革命深刻影响下,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呈现许多新特点新趋势。高校要将学科源流与时代特征紧密结合起来,跳出传统模式,创新研究范式,建设好“数字人文”“数字经济”等新兴学科,加快推动数智化平台和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建设,产生更多引领时代进步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案,推动加快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
   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是一个系统性跃升和质变,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高校要走在教育改革前列,系统深化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切实以改革新成效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
   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我们的全部事业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都根植于这个最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高校党委要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模范执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深入实施“第一议题”制度,切实做到党管办学方向、党管干部人才、党管意识形态和领导改革发展。紧紧围绕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职责,健全现代大学制度体系,有力承担起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推进党纪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确保党始终是高校各项工作的坚强领导核心和最可靠的主心骨。
   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要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健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加强对理想信念的考评,完善学业评价机制,深入推进体育教学改革,优化美育教育,加强劳动教育,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引导学生自觉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完善教师评价机制,在人才引进、职称晋升、岗位聘用、评优奖励等方面加强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考察评估,突出教学质量在教师评聘中的权重,大力减轻教师负担,确保教师能够全身心投入教学科研。优化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导向的学术评价生态,把握学术发展规律与人才成长规律,突出质量、贡献和特色,扭转“重国际标准、轻中国特色,重显性指标、轻服务贡献”等错误倾向,坚决破除“五唯”,突出中长期导向设置评价周期,鼓励持续研究和长期积累。
   推进高水平开放办学。开放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教育对外开放是教育现代化的鲜明特征和重要推动力。高校要统筹“引进来”和“走出去”,主动参与国际多边交流,扩大国际学术交流和教育科研合作,探索合作办学新模式,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加快建设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要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不断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和话语权,为推动全球教育事业发展贡献更多中国力量。

学习和掌握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
观点和方法
《红旗文稿》
2024年1月16日
   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重要、最根本的是掌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
   一
   在一般意义上,马克思主义包括三个层次:一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即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二是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观察分析自然、社会和人的思维的一般规律而得出的理论观点,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三是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及其基本原理分析具体问题而得出的具体结论。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思想理论体系,主要是就前两个层次内容而言,当然也包括仍然有效的具体结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总钥匙”。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最基础、最实质、最根本、最具普遍指导意义的是它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也就是贯穿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是贯穿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始终的一条主线,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实质和灵魂。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最重要、最根本的是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始终强调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是行动的指南。马克思、恩格斯在1872年为《共产党宣言》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但是,“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马克思极其反对把自己学说的一些具体结论看作超历史的、绝对的东西,奉为“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作为马克思的亲密战友,恩格斯终其一生都在捍卫与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对于如何科学理解、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他提出应当从世界观、方法论上进行把握。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恩格斯始终反对“用学理主义和教条主义的态度去对待它,认为只要把它背得烂熟,就足以满足一切需要”。可以说,马克思、恩格斯一贯都主张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始终反对简单化、绝对化、教条化和公式化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积极主张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对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断解决实践所提出的重大理论问题。这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反复强调的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具体实际情况相结合的真谛,这是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
   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继承者,列宁高度肯定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普遍指导作用。他指出,“只有马克思的哲学唯物主义,才给无产阶级指明了如何摆脱一切被压迫阶级至今深受其害的精神奴役的出路”。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马克思主义最宝贵的东西,就在于它的方法论意义。“只有不可救药的书呆子,才会单靠引证马克思关于另一历史时代的某一论述,来解决当前发生的独特而复杂的问题”。列宁既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典范,也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与本国实际相结合,不断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他强调,“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作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恰恰相反,我们深信:它只是给一种科学奠定了基础,社会党人如果不愿落后于实际生活,就应当在各方面把这门科学推向前进。”在苏俄具体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的实践中,列宁和他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与无产阶级革命和帝国主义的时代条件以及苏俄的国情实际相结合,科学解答了马克思主义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所面临的时代课题,作出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帝国主义统治的薄弱环节发生,可以在主客观条件具备的一国率先取得胜利的科学判断,领导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探索,创造了马克思主义新的理论形态,把马克思主义推向列宁主义阶段。
   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解决中国实际问题,是我们党的传家宝。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历来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和解决中国实际问题,毛泽东同志为我们树立了光辉典范。早在延安时期,1938年10月,毛泽东同志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就指出,我们“不但应当了解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他们研究广泛的真实生活和革命经验所得出的关于一般规律的结论,而且应当学习他们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立场和方法”。1941年,在《改造我们的学习》这篇重要文献中,毛泽东同志指出,学习马克思主义有两种态度。一种是主观主义的态度,表现为“只知背诵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中的若干词句”;一种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表现为“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际运动结合起来,是为着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和策略问题而去从它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的”。主张全党反对第一种态度,坚持第二种态度。为此,毛泽东同志和中共中央号召全党“学会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真地研究中国的历史,研究中国的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毛泽东同志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这是我们共产党人的共同语言和思想基础,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一定要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他说:“马克思主义有几门学问:马克思主义的哲学,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阶级斗争学说,但基础的东西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东西没有学通,我们就没有共同的语言,没有共同的方法。”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最重要的是学好用好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同志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解决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探索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制度条件、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创立并不断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这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留给全党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学习、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强调:“主要的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他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来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它要求人们根据它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不断结合变化着的实际,探索解决新问题的答案。”20世纪80年代末,在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世界共产主义运动面临重大危机的关头,邓小平同志深刻提出,“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这样的事,马克思的本本上找不出来,列宁的本本上也找不出来”“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邓小平同志的深刻论述,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人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清醒认识,清楚告诉我们究竟应该如何来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同样高度重视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来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陈云同志说,“学好哲学,终身受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强调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而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极端重要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时代变化和我国发展的广度、深度,把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要求提到新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倡导全党努力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013年12月3日,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都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和运用,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不是背教条、背语录,而是要用以解决实际问题。”2015年1月23日,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2018年5月4日,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阐明:“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要运用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中国的问题,而不是要背诵和重复其具体结论和词句,更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一成不变的教条。”正因为我们党采取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既坚决抵制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等否定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想,又不被针对具体情况、具体条件的个别词句、个别结论所束缚,反对主观唯心主义,重视学好用好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紧密结合新时代理论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抓住时代特征、定标历史方位、揭示主要矛盾、提升实践经验,努力实现“两个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党的百余年历史表明,我们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都是党领导人民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中国实践的结果。什么时候坚持学好用好马克思主义哲学,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作为行动指南,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不断把握规律、积极运用规律,就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就能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反之,教条主义地照学、照搬、照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具体结论,而不是学习和掌握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就会给党带来巨大损失。
   二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了一条一脉相承、一以贯之的主线,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这是全党思想统一、行动一致的最根本的思想基础,也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政治上的望远镜和显微镜,是中国共产党人克敌制胜的看家本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自成立起就高度重视在思想上建党,其中十分重要的一条就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和武装全党。学哲学、用哲学,是我们党的一个好传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根本的是把握这一思想的精神实质,像习近平总书记那样,学好用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立场、观点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体系活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源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为世界社会主义指明了正确前进方向。”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真理力量,不是源自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提出的某个具体结论,而是马克思主义所提供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前提是澄清在立场、观点和方法上的模糊认识,最根本的要求是用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解决实际问题,最正确的态度是从马克思主义中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具体问题,从中找出规律,以指导我们的实践。立场、观点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与灵魂,贯穿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全部理论体系之中。所谓立场,是人们观察问题、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的立足点。这个立足点,从根本上讲是由人们经济政治社会利益和阶级地位决定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就是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的立场,用马克思主义看问题首先要站在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的立场上,从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的立场出发。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至上,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其根本的政治立场。所谓观点,就是人们对事物的看法。马克思主义观点就是马克思主义对世界的基本看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一般规律的科学概括,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这三个组成部分中,内容博大、思想精深。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全部理论体系包括一系列基本观点,这些基本观点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作出了原创性贡献,这些基本观点体现在习近平经济思想、文化思想、法治思想、外交思想、生态文明思想、强军思想等一系列重大思想中,构成了完整科学的理论体系,是我们观察、认识和处理一切矛盾和问题的根本遵循。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者从马克思的理论中,无疑地只是借用了宝贵的方法。”所谓方法,是指导人们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是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相统一的科学方法。把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用于指导具体实践,就是我们共产党人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所概括的“六个必须坚持”和“七个思维方式”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解决一切现实问题的最管用的科学方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是我们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思想灯塔和行动指南。在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阐发和运用上,为全党树立了榜样。比如,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提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科学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ongxiezuo.com/217459.html
(0)
上一篇 6天前
下一篇 6天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