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姜堰区城市更新暨建筑业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孙靓靓
(2021年2月27日)
同志们:
今天,区委、区政府专题召开全区城市更新暨建筑业发展大会,回顾总结城市建设和建筑业工作,研究部署下一阶段工作任务,动员全区上下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聚焦聚力目标任务,高质高效推进城市更新和建筑业发展,为推进“五个姜堰”建设提供坚实支撑。马上,方书记还要讲话提要求,大家要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根据会议安排,我先讲三点意见:
一、“越是艰难越向前”,交出一份合格成绩单
近年来,面对新冠疫情等不利影响,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凝心聚力、团结拼搏,迎难而上、逆风起飞,推动城市建设和建筑业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
一是抓好布局、拉开框架,承载能力变强了。结合“十四五”规划编制,确定“一主两副三片区”功能布局,泰姜融合步伐加快;抢抓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契机,核减生态红线范围41.83平方公里,新增中心城区建设用地24.71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扩大到35平方公里,城镇化率提高至65%,城市发展空间进一步优化。
二是打通堵点、攻克难点,人居环境变美了。大力推进棚户区改造,近三年,累计完成54个地块、120.3万平米征收搬迁,综合整治老旧小区14个、微改造48个、惠及群众1.6万户;全力改善水环境,新建污水管网28公里,整治黑臭水体8条,老通扬运河东部片区水生态治理工程建成运行,省考以上断面水质全面达标、创历史最高水平;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取消开发区化工集中区定位,城市肌体更安全、更健康。
三是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群众生活变好了。着力完善交通网络,建成G328海姜快速化、S229、三水大道南延等32条道路;全市首座生态立体停车楼投入运营,年均新增公共停车位300个以上;新、改建三水初中、实验小学幼儿园等学校31所,人民生活的便捷度、满意度显著提升。四是换挡升级、积厚成势,建筑业发展质量变高了。总产值、入库税收分别达845.5亿元、8.49亿元,年均分别增长5.38%、11.73%;北京、湖北市场产值突破70亿元,建筑铁军足迹延伸至非洲、北美等14个国家和地区;江苏宇辉获批省级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基地,中泰绿色建筑产业园正式投产,正太集团文昌航天发射场工程荣获“詹天佑奖”,填补全市空白,建筑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对标高质量发展新要求,对比周边城市新变化,对照人民群众新期盼,我区城市建设和建筑业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城市功能亟待完善,突出表现在配套设施落后于发展需要,城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还不充分、不配套,快速路网体系有待加强,部分医院、学校、小区与主干道的出入口“微循环”不畅,出行、停车难题依然存在。城乡品位有待提升,部分干道两侧夹杂多处城中村,城村交织、风貌老旧,都市感不强;城市辨识度不高,特色建筑和节点景观打造不够,难以让人留下深刻的印记。城市管理存在薄弱环节,职责不清现象依然存在,市容环境管理还比较粗放,防违控违长效机制尚未有效建立。建筑业发展质态还需提升,产业结构层次不高,绝大多数本地企业缺乏轨道交通、隧道工程等专业资质,房建类占比高达70%以上;相较于周边市区,税收贡献度存在一定差距,姜堰“建筑之乡”的品牌效应有所弱化,等等。下一步,我们要把存在的问题作为主攻重点,持续加力发力,切实加以解决。
二、“时不我待开新篇”,按下城市更新快进键
“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负”。迈入新时代、开启“十四五”,姜堰发展进入“快车道”,城市建设更要按下“快进键”、跑出“加速度”,绝不能固步自封、停滞不前。对姜堰而言,不抓城市更新,融合融入就会缺乏竞争力。作为“特色三城”之一,我们必须策应泰州中心城市东进、高铁新城建设,着力提升我区在市域中的战略地位,才能把地理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全面迈入“泰姜同城”时代,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程中争得“一席之地”。对姜堰而言,不抓城市更新,转型升级就会缺乏承载力。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是支撑产业增长、集聚资源要素的主阵地。我们必须推动城市转型与经济转型互动并进,着力增强人口集聚度、交通便捷度、市场繁荣度,才能吸引人气、繁荣商气、集聚财气,打造经济发展的“强磁场”。对姜堰而言,不抓城市更新,民生发展就会缺乏持久力。人民城市为人民。我们必须聚焦群众呼声最强烈、意见最集中的领域,着力解决好城市功能与群众需求不相匹配、城市发展水平与群众感受度不相匹配的问题,让城市发展更加符合群众的所期所盼所求,才能让群众享有更加舒适、更加幸福的生活。
下一步,我们将立足“一主两副三片区”格局,大力实施“城市更新三年行动”,统筹推进“十大行动、154项工程”,凸显“水韵古罗塘、最美金姜堰”的城市特质和发展追求,全力打造“幸福水天堂”的生动样本。重点抓好四个方面工作:
1.突出“功能大更新”,既要有格局、也要有格调,让城市发展更硬核。一座城市,大处看格局,小处见格调。要紧紧围绕功能硬核塑造,找准发力点,促进基础设施硬实力和服务功能软实力同步提高。一是做优交通功能。凸显“东连海安、西接泰州”区位特质,深化市区融合、城乡一体,加快构建外联内畅的新交通体系。全力服务G328南绕城快速化、S353、S411改扩建三大市区共建工程,启动实施S610快速化改造,全面融入市区“20分钟通勤圈”;提升优化区内路网,新、改建姜堰大道、励才路南延等34条道路,确保天目东路改造、富源路西延等10条道路年内通车,力争2023年底基本实现城区道路“黑色化”;提档升级镇村公路,新建“四好农村路”100公里以上、县道大中修30公里以上,加快形成“镇镇相连、互联互通”的镇村路网格局。二是做精公共服务功能。加快学校布点建设,确保姜中西校区一期建设年内启动,三水初中、新桥小学及幼儿园、实小幼儿园城南园区4所学校8月份投入使用;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推进二人医开发区医院、妇幼保健院、中医院健康管理中心建设,新、改建城西、城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升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完善体育设施建设,以承办省运会赛事为契机,加快文体中心二期、射箭场等比赛场馆建设,做到以赛兴城、以赛惠民。三是做强商贸功能。合理布局大型商业综合体,以权威平台和主力榜单为依据,吸引知名消费品牌以及网红业态、空白业态向大型综合体、重点片区集聚;加快研究出台“首店”经济政策意见,吸引“首店”品牌入驻,提升商业魅力;着力培育艺术休闲业态,融汇餐饮、酒店、文化、休闲娱乐等各种业态,打造更具时尚感、更加年轻化的特色区域,让更多年轻人成为主动打卡姜堰的“自来水”。
2.突出“品质大更新”,既要有颜值、也要有气质,让群众生活更舒心。城市每一处“存在”都是展示城市形象的窗口。无论是地标建筑、安置房建设,还是生态提升、文化打造,都要树立精品意识、注重品质塑造,力争“出手即精品、建成即网红、见面即打卡”。一是改善人居环境。处理好“面子”和“里子”的关系:“面子”上,要精雕细琢重要节点,追求个体建筑物的“造型别致”,精心打造店铺招牌、公交站台等城市家具,让城市经得起细品、耐得住细看;实施城市光彩工程,重点对城市广场、主次干道、水系两岸实施亮化景观提升,让城市的夜空更璀璨、更温暖。“里子”上,要注重背街小巷更新,扎实推进府北新村、兴梁公寓等10个安置区建设,综合整治府东新村、光明北村等17个老旧小区,让群众迁有所居、住有宜居。二是彰显水城风貌。姜堰是“三水之城”,水是城市流动的韵律。要进一步做活城市水系,塑造水城水乡特色,让一城清水造福姜堰人民,围绕中干河、老通扬运河一纵一横城区水系,以运河文化、生态景观、商务休闲、全民健身为主题,重点建设串联老通扬运河、中干河、单塘河、姜溱河、三水河的10里滨水长廊,丰富提升水的生态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让城市水系“环起来、游起来、亮起来”。三是擦亮生态底色。要把节点当景点、公园当花园、城市当景区,推动从“城市中建公园”向“公园中建城市”转变。扎实推进城市“微添绿”工程,启动中干河、励才南路等8万平米滨河绿化建设,新建总面积17万平米的天目山公园;加快“空转绿”,充分利用街头巷尾零星地块,见缝插“绿”,打造一批街头游园、街头绿地,让城市空间绿意盎然。四是提升文化内涵。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坚持将历史文化元素融入城市设计之中,嵌入广场、公园、场馆等公共空间,增强百姓对城市文化的识别度、认同感和归属感;注重对历史街区、名人旧居、文保建筑的修缮维护,重点实施4300平米的河西街古民居保护项目,建成天目山石刻项目,努力把姜堰打造成有历史、有记忆、有故事的城市。
3.突出“城乡大更新”,既要有魅力、也要有活力,让融合发展更协调。城市更新,重点在主城区,但又不仅仅是主城区,各镇街都要同步推进、同步更新,加快形成“亮点纷呈、众星捧月”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一是做强城市“副中心”。溱潼副中心,要着眼争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统筹推进游客集散中心、水上游线提升、大健康产业园等“十大工程”,高标准建设溱湖旅游公路环,全力推动溱潼中学争创四星级高中、溱潼人民医院硬件品质“双提升”,打造具有传统文化风貌、时代特征景观、鲜明里下河特色的精品小城市;张甸副中心,要积极策应主城区向西向南发展战略,借势高铁新城,从交通设施、功能配套入手,谋划建设泰姜融合发展先导区。二是增强集镇“吸引力”。立足资源禀赋、区位特点、产业积淀,精准定位集镇发展方向,做到宜游则游、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因地制宜建设一批旅游、农业、生态等特色小镇;按照“城乡一体、适度超前”的原则,推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加快向集镇延伸,建立健全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建设运营模式,推动城市建设元素融入集镇;加大老集镇建设的经费投入和管理力度,加快补齐短板,完善集镇生活配套,做好集镇主街道店面、立面出新工作,让老集镇焕发新活力。三是提升乡村“美誉度”。注重特色塑造,突出示范引领,高标准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推动串珠成链、连片成景,从“一处美”迈向“一片美”“全域美”;放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果,持续推动村庄绿化、亮化、美化,新创省市级特色田园乡村6个;激发内生动力,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更好地承接城市发展“溢出效应”,把美好颜值转化为经济价值。
4.突出“管理大更新”,既要有力度、也要有温度,让城市治理更精细。一个城市美不美,不在于有多少高楼大厦,而在于城市管理者能不能为住在高楼大厦、后街背巷的人,提供精细的管理和服务。一是观念要“新”。要深化文明城市创建成果,集中整治各类不文明行为,努力用文明习惯改善城市面貌、用道德风尚提升城市魅力;树牢人本思维,鼓励市民通过“有事好商量”等协商议事平台参与城市管理,构建“共治共享”的治理生态;坚持“便民不扰民、放开不放任”的原则,科学设置便民疏导点,让城市更有人情味、市民更有幸福感。二是机制要“优”。要按照“区镇联动、城乡统筹、层级负责”的原则,加快完善城市管理基础网络,明确管理标准、厘清责任边界,做到不留空白和盲区;特别是要抓好违章建筑、后街背巷、广告店招等各个领域的常态整治和管理,真正让“应该管的人能看得见、看得见的人能管得了”;要充分运用市场规律,探索推行市容秩序管理服务外包,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城市管理公用行业,推动城市管理社会化、市场化。三是方式要“活”。扎实推进惠民智慧工程,打造智慧农贸市场10家、智慧技防小区220个、智慧技防校园85所;实战应用社会治理现代化综合指挥中心,进一步整合人口、交通、能源、建设等公共信息资源,加快打破“信息孤岛”,给城市装上“智慧大脑”,实现“问题发现、平台派单、响应处置、核查反馈”全流程闭环管理。
推动城市更新,是一件大事,也是一件难事,需要全区上下共同参与、共建共享,凝聚起攻坚克难的强大合力。规划上要拜请高手。我们建设的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ongxiezuo.com/2190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