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建设模式和实践探索报告
“产”即生产、产业,“教”是教育教学,产教融合是指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要跟随社会产业经济的进步不断地融合发展。职业教育基于自身的社会定位和使命,必然跟社会产业经济有着紧密的联系,必须时刻关注社会产业发展,加强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利用社会产业经济的力量和资源共谋发展,这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探索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建设和实践模式,从理论层面了解产教融合的动因。分析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平台建设的现实困境,探讨应对困境的对策,有助于从实践层面寻求产教融合的模式创新,促进职业教育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率,推动产业的进步和升级[1]。
一、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建设模式
经过多年的教育教学改革和校企合作推进,产教融合在职业教育领域已经打造了一些平台,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下面就几种产教融合的建设和运行模式进行阐述。
(一)“订单班”模式
“订单班”模式,即职业院校和企业双方经过充分的沟通,签订人才培养合同,职业院校根据企业的人才需求设置专业和课程,按照企业提出的标准、岗位技能和职业规范等要求,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和方案,组织教学、安排职业技能和岗位培训项目,双方在技能培训、实习实训、办学条件、师资培训等开展多方面合作,以达到共同育人目标的办学模式。在“订单班”模式下,学校与企业进行有效的沟通,无缝对接,双方共同培养人才。在运行中,企业深度参与学校办学,做到教学、科研、实训、生产等多方面结合,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积极性和参与度很高。该模式路径清晰,目的明确,针对性强,学生对技能掌握可以学以致用,进企业工作适用性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都有保障。因此,“订单班”模式是一种高质量的产教融合模式,该模式多年来已在全国不少地方陆续开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现代学徒制模式
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工作的通知》要求“按照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要求,校企共同制定现代学徒制专业标准、课程标准、实训条件建设标准等”。“校中企、企中校”是现代学徒制的主要形式。“校中企”即由学校提供场地和学徒劳动力等要素,企业将生产或研发工作设在校园内,给学生提供劳动报酬,在校园内完成生产实践课程的一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下,学生获得了充分实践的机会,同时,企业也节约了场地、劳动力等成本。“企中校”则由学校提供学生劳动力,到企业参与日常生产劳动实践,企业提供技能培训、食宿、生产实训场地和劳动报酬。这种模式下,学生作为学徒得到工作生产实践体验,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学到了专业知识和技能,企业以较低的成本获得生产效率的提高,双方实现了双赢。
现代学徒制经过多年发展,根据各学校的专业设置、地方产业经济和企业生产方式等不同情况,已经形成多种形式。多年来现代学徒制在全国各地实施得卓有成效,充分说明现代学徒制作为产教融合的模式,是现代职业教育推进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种有效手段和途径[2]。
(三)1+X证书制度模式
1+X证书制度是2019年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出的“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1”为学历证书,“X”为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学生完成学历证书要求的同时,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学习其他专业技能,积极考取若干个“X”证书。鼓励学生在校期间积极学习和掌握多种职业技能,并考取相应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以适应社会更多用人单位不同岗位的需求。1+X证书制度试点的职业技能评价组织有各行业的企事业单位。评价组织根据职业技能证书等级,制定考核内容、方法和标准,进行职业技能等级认定[3]。这将进一步推动更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升职业教育水平,助推职业教育和行业企业融合发展,实现政、产、学、研多方共赢。
1+X证书制度以培养新时代需要的知识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有效地促进学生的知识、技能更好地满足企业需求,拓展学生的就业渠道,更好地就业和高质量就业。1+X证书制度的实施,让学生作为产教融合的主体之一积极参与到校企合作中,必将促使职业教育和行业、企业更紧密合作,深化产教融合。
(四)职业教育集团模式
自1992年第一个职业教育集团(北京西城旅游职业教育集团)成立,职业教育集团模式经过了三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近年来,随着产教融合的深化,各省的职业教育集团数量不断增加。职业教育集团作为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事业单位紧密合作的纽带,已成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重要模式,为产教融合模式探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构建产教深度融合的合作机制,使职业教育与企业、产业的互动对接得到强化。各地的职业教育集团凝聚了一批优质企业,这些企业多年来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建设校企合作基地,积累了丰富的产教融合经验,形成大量产教融合的案例,既为产教融合型企业标准的制定提供了丰富、可靠的案例数据,又是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重要的实践基础。职业教育集团已经成为加强职业院校与企业紧密合作,促进政、校、行、企、研各种优质资源开放共享的重大举措,是深化产教融合的有效组织形式[4]。
(五)产业学院模式
近年来,越来越多高校创办了产业学院。产业学院是将产业和教育深度融合,形成全方位、深层次、更立体化的新兴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5]。产业学院作为产教融合的新兴模式,职业院校可以尝试把优势专业进行产业化改造,在原有优势资源的基础上对专业进行拓展改造,把专业教学和产业进行融合,办成集人才培养、技能培训、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产业性实体,能独立参与市场竞争,并逐渐自负盈亏,形成产业和教学浑然一体的教育教学新模式,最终实现产业和教育的双赢。产业学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思维,促使学生在产业学院中“学透专业、弄懂行业、投身产业、成就事业”,也有利于提高专业教师的教学和实践水平,有利于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和促进职业院校可持续发展。
产业学院模式的出现是职业教育发展和经济产业进步的必然趋势。目前产业学院模式尚处于发展初期,还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职业院校要勇于抓住机遇、大胆创新、迎难而上,通过产业学院建设,创新办学模式,产教深度融合,构建和谐的校企战略伙伴关系,形成双赢的良好局面。
(六)研学实践教育模式
职业教育与生产实践紧密联系,在职业院校开展劳动和研学实践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必要内容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也是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和工匠精神的重要手段,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研学实践教育的目的是推动书本知识和实践知识相结合,促进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丰富知识结构、拓宽视野、陶冶情操,增加对户外生活、集体生活方式的体验,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实践能力、劳动观念、创新精神和奉献精神,增强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使命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助力学生全面发展。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可以为产教融合提供平台,产教融合也可以借鉴研学实践教育的做法。研学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安排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中心,突出培养职业技能,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研学实践教育的教学目标体系设计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主线,以职业技能、岗位能力、职业发展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等模块进行构建。研学实践课程设置要与职业标准相结合,制订以实训实习为主体、理论课程依附于实践课程的人才培养计划[6]。在研学实践教育的过程中,让知识、技能能够“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
深化产教融合的研学实践教育,需要建立产教融合研学实践教育的长效工作机制,做好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加强师资培训,将职业教育内容纳入研学实践活动课程之中,组织学校、研学基地、企业等多方主体开展研学实践课程设计工作,加强研学实践教育工作管理,确保研学实践教育活动的质量和效果。
二、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平台建设的现实困境
(一)学校与企业的目标和价值取向矛盾
学校和企业是产教融合两大主体,这两个主体在社会结构中分别属于不同的组织分工系统。学校是有计划、有目标、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阶段性系统教育的组织机构,属于教育系统。职业教育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能人才为目的,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综合素质的提高,在促进就业率提升的同时,追求高质量就业,人才培养的过程和周期较长;企业是通过契约和市场规律整合各类资源,以追求更高经济效益而形成的生产性组织,属于产业系统。企业的组织架构、人员配置、生产经营、资源调度遵循以市场为主导的运行机制,讲究“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依照效率优先的行为准则。企业以盈利为目的,更注重高质量与高效率并存,追求更高效益。学校更关注社会价值,企业更关注经济价值。追求目标与价值取向的不同,会导致双方在合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分歧,在具体的合作内容和方式上难以达成一致[7]。
(二)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积极性不高
在校企双方合作产教融合过程中,企业参与融合办学动力不足,容易导致产教难以融合,校企合作不够紧密,合作内容难以持续而流于形式。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企业方需要较大财力、物力和时间成本的投入,而获得的回报难以保证。其次,产教融合过程中培养的人才,有可能无法留在自己企业。最后,实习过程中,企业生产管理跟在校管理不同,有部分学生不太适应企业的工作节奏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ongxiezuo.com/2225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