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开展产教融合的几个问题

高职院校开展产教融合的几个问题
    摘要高职院校开展产教融合具有现实意义,但高职院校推进产教融合受到各种制约,既有学校因素,也有企业因素。改变这种状况,需要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实效、提升高职院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程度。只有这些问题得到切实解决,产教融合才能深入推进。
    关键词高职院校;企业;产教融合
    大凡基础理论研究,都有个过程和成果。理论研究过程,主要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对策;理论研究成果,无非是弄清“是什么”“为什么”“如何做”等基本道理。很多疑问看似是明知故问老生常谈的伪命题,可具体到每个人又都会见仁见智得出不尽相同的真答案,当下急剧迅猛扩张的高等职业教育即是如此。关于高职教育的一些基本认识问题,没有随着实践的“快高长大”而不言自明,没有理论储备和思想基础的高职教育,必须补上基本理论常识这堂课,其中之一就是关于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的若干认识问题。
    一、高职院校开展产教融合的意义
    从广义上看,产教关系的“教”在前、“产”在后,对于大学生个体成长来说,“教”和“产”本来就不可分割,产教融合是高等教育的题中之义。合作、结合是融合的初级阶段,融合是合作、结合的最高层次,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类型的基本特征,没有产教融合便没有职业教育。高职院校必须开展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
    (一)就业导向是职业属性
    高职教育强调就业导向首先是一种职业属性。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以职业(企业)为主线,认可職业(企业)所认可的价值,遵循职业(企业)所遵循的规则,接受职业(企业)所接受的准则[1]。职业教育为了职业、关于职业、基于职业,学生掌握职业技能、获取职业知识、了解职业规范、培养职业情感、健全职业人格[2]。顶岗实习是校企合作的雏形,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尝试是从企业订单班开始的。顾名思义,订单班根据用人单位(企业)的岗位需求,将学习过程与工作实际统一到每个教学环节。学生上学即上班、上课即上岗,从招生到毕业,企业作为人才需求方,全程参与学生的大学生活,跟学校一起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编写和修订教材、共同开展教学和项目攻关、共同管理学生、共同进行专业建设等,学校作为人才供给方,真正做到个性定制、取长补短、开门办学、供需相宜。近年来,各学校开始探索实施“双师型”教学团队、现代学徒制、新型学徒制、大师工作室、“1+X”证书等产教融合方式,获得了一些成绩,从中摸索出了一些经验,在此基础上,提炼深化了一批理论研究成果。
    (二)产教融合是国家战略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一步步上升为国家战略的。1991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正式首次提出“产教结合、工学结合”。1993年,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发展和改革规划纲要》,强调“在政府指导下,提倡联合办学,走产教结合的路子”。2011年,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推进产教结合,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直到2013年,产教结合才称为“产教融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深化产教融合,鼓励行业和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2016年,中共中央印发《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明确要求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要求,将产教融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融入经济转型升级各环节,贯穿人才开发全过程,形成政府企业学校行业社会协调推进的工作格局,产教融合不只是职业教育的事,关乎经济社会发展。2018年,《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提出,校企合作实行校企主导、政府推动、行业指导、学校企业双主体的合作机制。
    二、产教难融合的学校因素
    产教融合之于高职教育是势在必行。然而,“可以”“应该”做的不等于“自觉”“习惯”去做。一些高职院校的产教融合工作停留在应付指标验收阶段,被动且零散和碎片化,或认识态度不够积极,或技术能力不到位,或物质基础尚不具备,具体表现在很多高职院校不愿做、不会做、不能做。不愿做,是因为虽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产教融合考核验收名目不少,绝大多数学校绩效考核方案里也有产教融合的要求,但考核体系的科学性、严肃性和权威性大打折扣,评价指标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差强人意,没能解决广大教师教学工作中产教融合“做与不做一个样、做多做少一个样、做好做坏一个样”的动力机制和示范引领问题。不会做,是由于缺乏具有产教融合特色的教材,大多数专业教师也没有校企合作的经历和经验,缺乏比较成熟的实操专业训练课程,导致人才培养过程中开展产教融合浮在面上流于形式。不能做,是因为条件不具备,特别是在办学历史短、师资力量弱、硬件投入严重不足、实训场所不达标、教学设施设备落后的地区、学校和专业,学校产教融合的水平是一个地方发展实力和学校建设水平的缩影。
    三、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主要困难
    (一)校企合作存在客观障碍
    企业是现代社会生产的一般载体,是组成行业形成产业的基本经济单位。当一个国家开始进入工业化和城市化以后,企业便成为经济活动的主要组织形式。在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运用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从事生产、流通或服务,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独立纳税的法人单元。当前,高职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参与积极性普遍不高,产教融合处于浅层次、自发式、松散型、低水平状态。出现这种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企业本身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企业和学校之间合作出现障碍,根源在于价值观不一样。企业是经济组织,学校是社会组织。赚不赚钱是企业的生存法则和评价标准,给社会和个人创造财富是企业的主业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ongxiezuo.com/222653.html
(0)
上一篇 18秒前
下一篇 2023年6月27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