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小学青年教师语文教学展示与观摩活动上的发言
老师们好,首先谢谢全体上课老师、指导老师,这次观摩活动给我的印象是今年的每位老师都很优秀,基本功都很好,整体素质很高。其次感谢与会所有听课老师、教研员,谢谢大家长期以来对学会的信任和支持。还要感谢X市教育局、X市X小学、X市X小学、X旅游商贸学校的领导和师生为大会提供的热情周到的服务。
9月30日,教育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规范汉字书写教育的通知》,内容包括书写习惯、书写能力、文化自信、评价等方面。不知道在座的老师们有没有关注到这个通知比如说“书写习惯”,要做到“三个一”(即眼离书本一尺,胸离桌子一拳,手离笔尖一寸);“书写能力”,即培养学生掌握汉字的笔画笔顺、偏旁部首和间架结构,做到书写规范、端正、整洁、美观、流利。教育部出台这则通知,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回应社会广泛的关切,解决规范汉字书写教育存在的问题。汉字规范书写教育的问题是什么学生字写不好,问题出在哪儿我想当前小学语文教育出了问题,尤其是低年级,这要引起我们的注意。说明我们的学生现在的基础并没有打好,也没有打牢,所以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切。本次观摩活动的阅读课,基本上没有看到在识字、写字上下功夫,重视得非常不够。教育部通知刚刚下发,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切,但是我们在这样大的一个现场观摩课上没有看到写字的指导,这是一个非常遗憾的事。把字写正确是最基本的要求,这一次观摩活动,我也看到有的学生板书出现错误时,老师没有及时纠正。
最近中央网信办、教育部开展“清朗·规范网络语言文字使用”的专项行动,中小学校是禁止使用网络用语的。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用词、用语规范问题需要引起重视,比如说这次观摩课上的“圆桌派”就是典型的网络用语。所以我们老师要提高政治站位,这不是小事,教育部已经下通知了,而且明令禁止。
下面结合平时听课、看视频课和这两天的现场观摩课,从五个方面谈谈自己对当前语文教学的认识和体会,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评价一节课,没有好与不好之分,主要看全体学生在这节课上学到了什么(至少能够做到“一课一得”)、学生有什么发展。教学内容没有难与不难之分。这次的课都是我选的,在我眼里,没有一节课难,但是有的老师抽完课以后,就跟我说“太难了”。其实课没有难不难的问题,只有学生喜欢不喜欢的问题。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关键看自己预设的教学目标是否合理。一节课预设的目标不要太多,太高,学习任务应该是学生通过努力、通过积极思考能够完成的,“跳一跳能够摘到桃子”。一节课上什么内容,目标是什么,特别是一篇长课文或者说难度较大的课文,怎么做到长文短教,难文浅教。选择什么内容跟这节课想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紧密相关,跟儿童已有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有关,跟教材编排意图有关,也跟自己擅长什么有关。感觉有的老师素质非常好,但是并没有把自己的特长发挥出来,回去以后可以找一找原因。总之目标不宜多,更不能拔高了目标,目标太高了,学生跟不上,达不到预期的目标,或者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先讲第一个方面:看这节课是否基于教科书选择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目标定位是否合理
这次观摩活动的课例,能基于教科书选择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方向基本上没有跑偏,这是我感到非常欣慰的。教学目标的定位也努力立足单元整体、结合单元语文要素,体现出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老师的教学能够重视研读统编教材,关注各册之间的联系,关注单元内容的整体,重视从整体上把握语文要素在各册、各单元之间,以及单元内各课之间的逻辑关联和发展点,这样一种“瞻前顾后”的认识和做法,我觉得是值得充分肯定和大力提倡的。
但是,有的课将之前所学的同一文体或相同题材的课文关联在一起,将语文要素关联在一起,感觉上关联得有点生硬。怎么样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还值得研究。有的课从小学阶段总目标、年段目标、单册目标、单元目标设计,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我看到这样的教学设计,我非常心疼老师,花的时间和精力太多了。但是,对单篇课文、一节课的教学究竟帮助有多大,不知道有没有作过深入的研究。还有一些课例,从文学性阅读、实用性阅读、思辨性阅读等方面,对执教的课文进行划分、归类。但是,从备课材料和整个教学过程来看,一篇课文、一节语文课的教学,在“语言运用”的目标上还是有点踏空了。虽然教学设计从文学性阅读、实用性阅读、思辨性阅读进行了划分,可是并没有在相关视角下确定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活动。
对于一篇课文、一节语文课,在进行字、词、句、段、篇等训练方面,到底要让学生学习哪些具体内容,教学目标是什么,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培养,思维训练和文化、审美教育等到底要达到什么要求,语文课、一篇课文、一节课都应该清清清楚。
所以教师备课、研究课例,首先要能静下心来,在钻研教材编排意图,在读懂、读透单篇课文内容上多下些功夫。本次观摩活动,有的课在读懂、读透单篇课文内容上功夫下得可能也很多,但方向有一点儿问题。
为什么这次(观摩课)选择不同文体、不同课型、不同题材就是(因为)我们有些老师在文体的把握上还是需要研究和推敲的。比如,神话故事,我们这个会场有一篇文言文神话故事。神话故事学什么这是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强调精神品质是不是合理第三个问题,不同神话故事表达的精神品质有没有可比性这三个问题也是我的困惑。就我个人理解,神话故事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体会神话的神奇的想象上。教材导语“神话,永久的魅力,人类童年时代飞腾的幻想”点明了神话的特点:神话想象的神奇。实际上这堂课有学生感受到了“神奇”,在板书的时候也展示了“神奇”这个特点。而造福人类(从神话故事的视角来看,人类是女娲造的)、坚持不懈等道德品质,不宜作为重点内容,将不同人物的精神品质进行比较值得推敲。我们在教学神话故事的时候,应该注意区分出神话人物和历史人物,和英雄模范人物之间的不同——神话人物是虚构的,而历史人物、英雄模范人物是真实的。神话故事中人物之间没有什么特别可比的点,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就是神话故事中的人物都很强大,比如盘古开天地,他能把天和地都托起来,表现了他能力的非凡。还有女娲、精卫、后羿、嫦娥、炎帝等都有这样的特点,表现的是人类祖先的智慧,对自然界的一种认识。什么叫文体意识童话故事、寓言故事、神话故事、民间故事、诗歌、小说等,我们要上出不同的特点,前提就是我们要把文本吃透了。
再如,《一只窝囊的大老虎》,课前调查结果是学生100%喜欢,有没有了解学生为什么都喜欢我想是因为这篇课文内容写的是儿童生活,跟他们的生活紧密相关。这篇课文虽然有点难度,但学生是爱读的,可以放开手脚让学生好好地读一读。这次的阅读课有的完全可以放开手,该放的没放,不该放的放得太多了。就教材中的不同文体,单篇课文的解读、理解、把握,建议我们会后固定开展一些专题性研究活动。这样的活动和研究是很有必要的,这也是选择不同文体进行观摩展示的原因。
刚才谈到的是阅读课,那么口语交际内容怎么选择比如,“意见不同怎么办”,教材提供了两个例子:一个是燃放烟花爆竹,一个是城市因拓宽道路砍树。我想X的学生在生活中是能感受到的。教材中的“普通市民、消防队员、环卫工人、鞭炮厂工人”“司机、交通运输局工作人员、道路附近居民、生态环境局局长”,两处例子都用了省略号,意味着还有很多的人物,是需要通过学生的生活来发现的,需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看看自己生活中还有没有与两则材料相关的人物。这就是教材给我们老师选择内容提供了一个弹性的空间。要不要局限于只是教材中的几个人物,这值得进一步的探讨。在内容的选择上,两则材料完全可以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可以自主选择其中的一则材料开展交际活动,而不是局限于一则材料。可以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想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大家意见有分歧的事情,怎么协商才能解决。教学内容的选择可以更开放一些,更有弹性。其实,我们从现场课来看,在燃放烟花爆竹这件事上,小学生是希望春节燃放的,这是儿童的天性。
为什么教材要安排口语交际就是让学生具备沟通交往的态度和能力,重新回归到社会生活中、学习中和工作中,解决生活中、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这是口语交际的价值所在,体现的是在社会全球化中口语交际的重要性。我们不希望口语交际在一堂口语交际课后就结束了,而是要把在口语交际中获得的能力和态度运用到、回归到现实生活中。
开展教研活动,大家一起备课,共同探究语文教学改革,最重要的是需要把着力点、把功夫放在核心素养“语言运用”上,明确、了解统编教材依托语文要素,在每个年级,每个学期,每个单元,以及每个栏目的学习内容是什么,语言文字学习目标是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对这样一个系统安排要了如指掌。
顺便说一下,这次大多数课前10分钟谈话,没有用好,没有用足,非常可惜。虽然课前谈话不允许涉及新课内容,但是围绕与新课内容相关的素材进行谈话是有很多办法的,做得好可以水到渠成,自然过渡到新课的内容。
我们在研读教材,关注单元整体时,关键是怎么根据单元导语的目标要求,将课后思考练习题,文前、文中或文后泡泡中的学习提示,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等等,作为落实语文要素的主要载体,作为选择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
这次现场观摩课,一些阅读课在对课文内容整体理解、把握上,包括对整篇课文朗读或默读,做得还不到位,没有发挥好精读课文后的思考练习题和略读课文前的学习提示的教学价值。教材中的思考题对怎么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提供了很好的示例。其实这也是很难的,我们设计一个问题怎样能够引导学生整体上把这篇课文拎起来、读懂,这是很有难度的,但是教材中课后思考题提供了很好的示范。比如,《草船借箭》课后第一题:“默读课文,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一说故事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是高年级语文关键能力之一。其实学习、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中年级提供了很多的方法,比如说按照事情的起因和结果,按照抓住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主要内容。
在紧扣教材选择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明确这节课的学习目标要求、运用学过的方法(如怎么观察细致)、落实语言运用等方面,几节习作课做得比较好,课上得朴实、扎实,基本上体现了40分钟教学时间的最优化,教学效果最大化。有的阅读课为什么不如习作课那样紧扣教材选择学习内容,是不是跟习作课教师没有多少发挥的空间有关因为阅读课教师自我发挥的空间大、余地多,手脚能够放得开,有可能分散了他们对教材内容理解、把握的注意力。阅读课老师能不能不怕冷场,课堂上多给学生一些读书时间,独立思考时间特别是有的长课文或难课文,如《一只窝囊的大老虎》《卖火柴的小女孩》《牛郎织女》,学生是喜欢读的,学生一口气能把整篇课文读完的,能不能让学生多读、教师少讲现场课也不要怕冷场!老师们可能有顾虑,(在现场课上)让学生默读、自主读十分钟。但如果老师提出了明确的学习任务和要求,让学生带着任务和要求默读十分钟,我觉得这个效果应该是非常好的,也是常态化的语文教学。传统语文教育有这方面的经验,比如,五年级上册单元导语苏轼的名言“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所以非常期待第六届观摩活动能看到阅读课有“冷场”的画面。
再说说习作课。习作课主要的环节,我统计了一下,有指导、有练写、有交流、有修改、有再交流、有再写。我提三个问题:为什么在一节课中,这些环节都要体现请上课老师们思考。目的是什么全班同学为什么只写一段话这是我听了几节习作课一个共同的感受。有的习作课学生是可以写出一篇文章来的,写得真好,从口头交流的时候就能知道,但可惜被老师打断了。期待着第六届观摩活动能出现学生写出一篇文章的画面。有两个期待,一个是阅读课有“冷场”的画面,一个是写作课有写一整篇文章的画面。
一堂课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教师要根据教学对象做到心中有数,语文教学的任务设计、活动安排、情境创设需要我们多想想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这样教。这次阅读课、表达课表现出了许多教育观念,这是一个很好的进步,也值得我们回去以后好好研究。
下面讲第二个方面:是否体现出题材特点、文体特点是否体现出不同的课型要求
这次语文教学观摩课例,涵盖了阅读不同题材、文体,比如说:童话故事、寓言故事、神话故事、民间故事、历史故事、科普文章、记叙文、散文、现代诗歌、说明性文章、古诗词、文言文、古典文学名著等。记实作文有写人、记事、写景状物,还有想象作文、实用文写作。口语交际有独白类、功能类、讨论类、交流类话题。内容、表达特点不同,精读、略读课型不同。
这次现场交流的32节阅读课、表达课,每一节都是精挑细选的,没有一节课内容相同。选择这样的课例,就是希望语文教学能体现“文体意识”“课型意识”“类别意识”,“因文而异,突出重点”,语文课堂上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能够异彩纷呈。
这次观摩活动课在文体意识、题材意识、课型意识等方面有了较大的进步,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当然,一次观摩活动是难以达到理想的预期的,我想,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目标是可以实现的,也是能够实现的。
比如,现场课选择了两篇古诗课文:一是四年级古诗三首(《出塞》《凉州词》《夏日绝句》),一是五年级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为什么从单元编排来说,前面是家国情怀,后面是咏物绘景。咏物绘景表达的是诗人对自然景物的一种感受。那么《山居秋暝》引导学生感受王维的“身在官场,不同流合污”这样的体会是否合理当时我选择这篇课文的时候,已经预测到老师会这么教,果然没错。古诗词的教学现在问题比较多,这是因为很多上课老师没有体会到诗人的情感,没有体会到教材的编排意图。
年段不同,题材不同,目标要求怎么体现出不同比如,可以用什么主线贯穿古诗词的教学,用“画”作为(《山居秋暝》的教学)重点是不是合适作为一篇课文的古诗三首,一节课只教一首,教学容量问题也是值得再推敲的。特别是学生对所学古诗已有了较好的基础,我也经常听课,有的老师在教授古诗词的时候,一上来学生都会背了,有时候老师就感到手足无措,这也是一个普遍问题。文言文教学也存在这样的问题,教材选编的文言文篇幅短小,很多学生读过了白话文,内容也大致了解,这时候教学目标该如何定位要好好地思考一下。不是以一篇带多篇,现在的文言文越教越复杂,要求拔得越来越高。
再看看古典名著怎么读,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成功是关键是什么老师们再想一想,我们都教过这篇传统篇目。其实有两个关键因素:一个是诸葛亮神机妙算,预测到三天后有大雾,这是老师们最容易能抓住的因素;还有一个关键因素就是鲁肃,如果没有这个人物,诸葛亮是完成不了造箭任务的。这就是古典名著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人物形象怎么体会鲁肃要不要感受到课后思考题:“课文中还有一些体现人物特点的语句,画出来和同学交流。”课文明确作了一个提示。
再讲现代诗歌。在现代诗的教学中,读的训练是首要的,教师要在教给学生读诗的方法上下功夫。“读”诗,不是“学”诗的方法上,就是在朗读的方法上下点功夫,让他们在朗读中体会诗歌韵味,感受诗歌的感染力和想象力。现在四年级教材有一个单元是现代诗歌,我也听了一些课,有的老师还是把诗歌当成散文来教。
再比如,由于小学各年段学生的语文理解能力存在差异,他们对寓言这一文体的认识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低年级学生常常把寓言和童话故事混为一谈,看不出寓言中所包含的意义或教训;而中年级学生能看出作品中的意义,并能把它转移到人的身上。这就需要教师关注不同阶段儿童在理解能力上的特点和阅读的发展水平,以确保不同文体教育价值的实现。也就是低年级不把寓言当作寓言来教,我们要当成童话来教,教材的课后题也是这么安排的。
这几年,教师有了课型意识、题材意识、文体意识,这是小学语文教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ongxiezuo.com/2261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