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终坚持文化建设着眼于人落脚于人

始终坚持文化建设着眼于人落脚于人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始终坚持文化建设着眼于人、落脚于人。着眼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体制机制,推动文化繁荣,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体制是实现文化强国的重要途径和关键支撑。应着眼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建设文化强国,不断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
1.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文化供给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精神文化需求是人民不可或缺的、不断发展的高层次需求。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对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愈加强烈,对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和文化服务供给质量的期待愈发迫切。只有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为人民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才能更好地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
??近年来,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市场日益繁荣,文化体系不断健全,有效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在改革开放中持续变化和更加丰富的文化需求。然而,我们仍需清醒地认识到,越是超越“供给贫乏”的状态,就越不能忽视“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更高阶文化需求。只有深入了解需求侧,深入挖掘当前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新趋势和新特点,才能更精准地进行文化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营造高质量精神文化生态。
??“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表现为不同人民群体在文化偏好和旨趣方面存在差异。我国社会结构复杂程度高,经济发展水平、受教育程度等因素影响着人们对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需求偏好。从区域来看,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普遍参与的文化活动存在差异;从年龄和职业来看,不同群体的文化参与模式既具有鲜明的个体特征,又能够充分体现各自处在不同人生发展阶段的具体需求。
??“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呈现出需求层次的递增结构。首先,要满足人民群众的基础文化需求,注重面的覆盖,如通过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推出更多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的优质文化产品;其次,应当关注高质量和有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注重质的提升,如艺术展览、文艺演出和文化创意产品等,不断拓宽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渠道,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消费的更高需求;最后,要引领文化潮流、推动文化创新,注重智慧集成,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明晰方向和提供平台,如文化产业园区、文化创新中心等。
??“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反映着人民群众对多维度文化生活的向往。近年来,我国文化建设持续迈上新台阶,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的广度有了更高要求,对经济文化、科技文化、教育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节日文化、音乐文化等多方面的文化需求不断拓展,同时,也更关注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和文化成果的“效度”体验。多方面的文化体验是美好生活的题中应有之义,要切实提高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的覆盖面、渗透力,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2.提升文化供给能力,引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重视发挥文化养心志、育情操的作用,涵养全民族昂扬奋发的精神气质。”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可以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进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与经济、政治融合并反作用于经济和政治发展。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会阻碍社会发展。优秀精神文化通过影响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人的精神世界、作用于人的全面发展。伴随经济和科技的高速发展,当前社会仍然存在价值多样和道德失范等问题。因此,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并非一味迎合,而是要不断提升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水平和质量,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涵养全民族昂扬奋发的精神气质,为文化强国建设凝魂聚力。
??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涵养昂扬奋发的精神气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融入精神文化服务和文化生产,使人民群众在享受文化盛宴之际获得思想启迪和境界提升,以“日用而不觉”的文化潜润涵养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
??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健全文化交流传播机制。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是引领全国各族人民精神需求的不竭源泉。要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重视文化探源和文化创新,深度挖掘和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同时,优化文化传播交流机制,处理好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大众媒体和专业媒体等多对关系,增强主流媒体话语权;把握好对内宣传和对外交流、舆论引导和舆论斗争、引进来和走出去等多对关系,在交流互鉴中引领人民群众树立文化自信,提升中华文化影响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ongxiezuo.com/226927.html
(0)
上一篇 2024年12月15日
下一篇 2024年12月15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