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创新 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以科技创新 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就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作出一系列新的战略部署,包括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引导新兴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以国家标准提升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完善支持服务业发展政策体系等。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必须高度重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不断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科技创新是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核心引擎
现代化产业体系从表面上看起来是由不同产业构成的复杂体系,本质上是由不同技术体系构成的有机系统。科技水平决定产业水平,科技弱则产业弱,科技强则产业强,有什么样的技术体系就有什么样的产业体系。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必须同步甚至超前构建现代化科技体系,加快科技创新,以先进的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
科技创新是产业体系向现代化演进的根本动力。人类历史上每一次重大科技革命都会引发一轮产业变革,都会催生能够成为经济发展主导的新产业。无论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还是壮大发展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都离不开科技创新。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产业格局、技术范式、竞争态势都在发生重大演变和全面重塑。全球科技创新进入密集活跃期,技术交叉耦合趋势明显。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生物技术、可控核聚变等突破性技术创新加速迭代,产业化加速蓄力,低空经济、商业航天、无人驾驶汽车、人形机器人等新产业新赛道蓬勃发展,不断开拓新的产业发展空间。很多国家不遗余力地加强突破性技术战略性布局,拓展极地、深空、深海等新边界,全球科技创新竞争日趋激烈。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科技创新是催生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的根本动力,是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强大引领力和推动力,必须加快基础科学研究和应用型技术研发,不断提高我国科技发展水平和产业发展水平。
科技创新是新发展阶段衍生关键使能技术与新兴主导产业的主要源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对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在逐步深化。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到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以及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等,我们逐步把握了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脉络及规律。在工业化发展初期,经济发展更多依赖机器设备。而在新型工业化阶段,更多是依赖高素质的人才和高水平的研发创新活动。激励高素质科技人才持续研发高技术专利和产品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重中之重。以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和突破性技术为代表的高技术交叉耦合裂变,在不同行业领域广泛赋能应用,形成一大批高技术产业,成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础产业。因此,我们必须加大对高技术研发活动的支持,加快技术成果转化,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并积极赋能其他千行百业,以此作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点和主线。
科技创新也是实体经济、人力资源、现代金融协同发展中的关键角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实现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使科技创新在实体经济发展中的贡献份额不断提高,现代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不断增强,人力资源支撑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不断优化。从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成要素看,科技创新是实体经济、人力资源、现代金融协同发展中的关键角色,是实体经济发展的前奏序幕,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原动力,是激发人力资源动能、促进高质量就业的关键力量,也是现代金融深化改革的发展方向和支持实体经济的重点领域。我们必须充分发挥我国丰富的科技资源、人才资源和金融资源优势,进一步激活我国科技创新的活力,为实体经济、人力资源、现代金融协同发展注入强大的发展动能。
科技创新更是我国在全球产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制胜法宝。抢抓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机遇是决定大国产业竞争成败的“胜负手”。近年来,面临经济全球化退潮、保护主义抬头、外部打压遏制升级的严峻形势,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向区域化、本土化方向持续演进。面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塑的态势和挑战,我们必须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攻克更多关键核心技术,发展更多高新技术产业,构建更加完善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更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才能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实现行稳致远。
●科技创新是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
面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们必须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进一步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
构建区域间技术互补体系。当前先进制造业技术的构成越来越复杂,技术来源越来越多地由不同地区组成,区域之间的技术互补程度不断增加,并显著促进地区经济发展。虽然目前我国整体的区域技术互补程度不断提高,但部分地区技术互补程度还不足,技术竞争程度显著高于技术互补程度,产业陷入同质化和低水平分工,亟须增强区域技术互补程度。因此必须突出有赋能作用的关键科技,强化以区域间技术互补为基础的动态创新路径。一方面,强化城市间产业协同,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跨区域合作,加强人才和技术等创新资源的共享与流动,建立跨区域科技创新资源共享平台,优化人才、技术、资金等创新要素的配置。另一方面,建立政策特别是创新政策沟通机制,共同推动区域内政策行动一致性。同时加强城市间交通和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互联互通,为构建动态创新网络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各区域应依据自身创新能力与优势产业进行合理分工,加强与其他区域进行技术合作和产业分工。其中,先发区域应充分发挥雄厚的产业基础和技术优势,开展以关键核心技术为主的研发活动,通过技术互补加快推进创新进程,提高核心技术竞争力。后发区域应依据自身发展条件,通过地区间的技术交流与人才互动,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加快促进本地区技术升级。
打造以发明人才与技术多样化驱动的创新集群。集群是产业分工深化和集聚发展的高级形态,创新集群能够通过发明人才多中心集聚,催生技术多样化、交叉与各类产业耦合,裂变出新的技术和产业,尤其是突破性技术与新兴主导产业。目前我国大部分集群只是生产加工型集群,还不是研发创新型集群,关键原因就是集群创新能力不强,地区、园区、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之间缺乏协同创新机制,创新中心缺乏广泛、众多的发明人才多领域匹配集聚,技术多样性不充分,创新集群效应不明显。因此要打造以发明人才与技术多样化驱动的创新集群。首先,要强化研发人才供给和学科资源支持,特别是在发明人才及其相关学科等关键资源供给不充分、配置不平衡的情况下,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资源集中的城市优化学科布局,跨地开办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相关的新设专业研究机构和校区,为当地建设或融入创新集群发展提供更稳定的人才和技术要素支撑。其次,要拓展已具备相当专业化基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如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加大对这些领域的基础研究支持,掌握相关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领域的核心科技和突破性技术,以地方知识专业化支撑不同城市分化出一系列代表性创新集群。再次,不同地区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等手段,吸引相似战略性新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ongxiezuo.com/227297.html
(0)
上一篇 2024年12月15日
下一篇 2024年12月15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