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健全相关规则和政策,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体制优势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优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巨大发展成就,就是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释放出巨大生产力的成果。面向未来,必须坚持依靠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充分发挥新型生产关系对新质生产力形成与发展的推动作用,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各类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速形成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优势,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坚实保障。
持续推动新型生产关系变革以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
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是理论逻辑与实践要求相统一的结果。从理论逻辑来看,新一轮科技革命推动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不断涌现,这些革命性技术与生产要素相结合,推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从而带来生产力质态的根本性变化。提出新质生产力是对技术革新突破带来生产力跃升的前瞻性判断,是对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性总结。从实践要求来看,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核心内容的“三新”经济展现出蓬勃向上的力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活跃因素。近年来,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产业、智能及新能源汽车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数字创意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不断塑造经济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例如,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迅速,目前光伏组件、风力发电机等关键部件占全球市场份额比重约为70%;新能源汽车产业强势崛起,电动载人汽车出口额持续保持高速增长,体现了在国际市场上的强大竞争力;产业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工业机器人无论是产量还是安装量,在全球均处于领先水平。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我们要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
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相适应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为更好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必须持续推动生产关系变革。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成熟,有力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然而,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相比,我国生产关系中还存在一些不完善不适应的环节,需要以更大的勇气和魄力推动改革创新。一是高标准市场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制度完备、治理完善的高标准市场体系对于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能够发挥保障作用,然而目前我国市场体系建设仍存在一些短板。例如,部分地区存在的市场分割及地方保护问题,对商品与要素的自由流通造成了阻碍,市场基础设施的“硬联通”以及信息、标准等方面的“软衔接”尚不完善,影响了市场流通的效率;公平竞争环境和机制仍不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尚不健全,数据产权、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安全治理等领域的制度规则有待完善;市场监管服务效能有待提高,市场监管现代化水平有待提升等。二是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先机,构建新的科技创新组织模式和管理方式。然而,目前我国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尚不健全。例如,科技资源配置有待优化,整体创新效率还需提高;对基础研究投入不够,原创性、颠覆性创新较少;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三是收入分配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充分激发新型生产要素活力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条件,这就需要建立起能够更好体现知识、技术、人力资本导向的收入分配方式。然而,眼下我国在收入分配领域面临的矛盾和问题还不少,包括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仍然偏低;不同所有制、行业和群体的就业人员之间还存在不合理的收入差距,数字经济带来的收入极化趋势明显,决定初次分配的市场化机制还需进一步健全和规范等。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时,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则会制约、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新型生产关系能够更好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从而有效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一是促进新产业的涌现。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新产业的发展。新的分工不断发展聚合成有一定规模的新产业,能够为生产力发展提供“量”变的积累和“质”变的可能。构建新型生产关系强调重点支持科技研发活动,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在科技研发与产业发展之间建立协同机制,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形成面向市场需求的创新生态体系,推动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促进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和新产业的持续涌现。二是促进新模式的发展。新要素在新技术条件下进行有机组合,重构生产环节和管理组织架构,产生新的生产模式,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内生机制。新型生产关系不仅包括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科技体制,也包括更高效的新型生产要素配置体制机制和新型生产组织方式,有助于推动数智化生产、工业互联网生产、绿色生产等新模式的发展,从而实现人类生产方式的变革。其中,数智化生产是主要形式,生产过程广泛运用先进的数字技术等,实现生产流程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工业互联网生产是重要发展方向,基于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产业链内部以及产业链之间形成设备间、企业间的信息共享和协同,提升整个产业链生产效率;绿色生产成为鲜明特征,通过采用可再生能源、循环利用资源等方式,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强调发展的可持续性。三是促进新动能的形成。形成可持续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而新动能的形成,关键在于发挥创新的主导作用,拓展生产可能性边界,包括推出新的产品、采用新的生产方法、开辟新的市场、获取新的供应来源、形成新的组织等。构建新型生产关系将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为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提供新动能。
综合来看,生产关系涵盖人们在社会生产活动中相互之间发生的具有必然性的一切经济利益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核心,是经济制度的基础。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关键要建立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在此基础上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构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经济运行机制。
完善生产资料所有制及其实现形式
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实现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共生共荣、共同发展,是造就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一条重要经验。当前,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充分发挥不同所有制经济的重要作用。在生产资料所有制上,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实现形式上,要把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实现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最终形成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的协同发展新局面。
宏观层面形成多种所有制经济协同共生的总体格局。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构成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坚实基础。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不同所有制经济能够更好适应多样化的技术领域、技术路线,实现优势互补、协同推进。其中,国有经济能够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战略性投资以及前瞻性布局等领域发挥主导作用,更有效地体现国家意志和公共利益;民营经济成为提升经济活力、优化市场供给、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力量;外资企业则在促进我国更深度地融入全球分工体系、吸引全球高端生产要素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充分发挥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各自的作用,形成多种所有制企业互动协作、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发展环境。一方面,强化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促进国有企业持续强化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战略,实现经济责任、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的有机统一;另一方面,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市场反应灵敏、经营机制灵活等特点,不断开发出更好满足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新技术和新服务。
中观层面形成多种所有制企业互补协作的产业链布局。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入加速演变期,我国面临的国际环境更为复杂严峻。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必须统筹发展和安全,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由于历史因素、企业规模及运营机制等方面的不同,我国不同所有制企业在产业链中的分布呈现差异化特征。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形成多种所有制企业分工协作的产业链布局,建立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更为协调的竞合关系。一方面,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更好发挥国有经济在能源保障和原料供应、产业链与供应链稳健运行、国家经济独立和安全稳定中的重要作用,推动国有资本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集中,更好发挥国有企业原创技术“策源地”和产业链“链长”作用;另一方面,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完善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鼓励有能力的民营企业牵头承担国家重大技术攻关任务,支持民营企业在改革创新和公平竞争中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
微观层面形成多种所有制企业要素交叉融合的发展共同体。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发展新质生产力应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使混合所有制企业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在这一过程中,要鼓励非公有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员工持股等方式实现国有企业股权多元化,优化公司治理机制,提升企业治理水平。鼓励国有企业通过投资入股、联合投资、并购重组等方式,与民营企业进行股权融合、战略合作、资源整合,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投资。
构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经济运行机制
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社会再生产是由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组成的。这些环节互为依存、相互约束,共同构筑起一个持续运动的经济循环系统。新质生产力是建立在新型生产要素基础上、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与传统生产要素不同,新型生产要素必须通过专业化培育方能形成,而科技创新也日益从生产环节中独立出来,成为具有专业化特征的有组织行为。在审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时代特征前提下,可考虑对社会再生产四个环节进行拓展和优化,将“要素培育”和“科技创新”从生产环节中独立出来,从多方面形成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循环,探索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经济运行机制。
聚焦要素培育。新一轮科技革命推动生产要素变革和迭代,数据已成为数字经济时代的关键生产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ongxiezuo.com/227467.html
(0)
上一篇 2024年12月15日
下一篇 2024年12月15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