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在人才,基础在教育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已经成为当前探讨研究的热门话题。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在“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部分提出,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健全相关规则和政策,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如何认识新质生产力?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满足高质量发展需要?这当中,关键在人才,基础在教育。
从中美博弈战略高度认识发展新质生产力与人才、教育的关系
如今,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问题已成为中美博弈的一个重要领域,其意义已经超出纯粹的生产力发展或经济增长范畴。过去几年,美国把中国看成战略竞争对手,不断加征中国商品的关税,无理打压中兴、华为等中国科技企业。美国施加压力的重点,主要是涉及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产业和企业。因此,可以说,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我国应对美国围堵打压的一个战略突围,是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突围战。
然而,我国在一些核心技术领域仍然严重受制于人。要打赢这场突围战、攻坚战,既要有战略思维的领导人,更要有发展新质生产力所需要的各类人才,包括企业家、科学家、各类技工人才等。这些人才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要通过我们的教育体制改革造就、培育。
从国家战略谋划高度认识发展新质生产力与人才、教育的关系
发展以创新为显著特点的新质生产力,有两条基本的路径:一是“从0到1”的创造发明型发展路径;二是“从1到N”的创新应用型发展路径。我国大量的新质生产力在第二条路径中形成。以二维码为例,该技术在1994年基于日本发明的一维码研发而生,但其应用普及主要在中国,极大地便利了民众的日常生活。如今,二维码已经成为我国数字生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普及程度在全球范围内独一无二,彰显了我国吸收外来创新并转化使用的卓越能力。在若干关键技术领域,如5G通信、量子信息技术、激光制造技术等领域,我国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也已经实现了对国际先进水平的赶超。目前,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仍缺少“从0到1”的突破性、原创性科技创新。
要在科技领域实现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转变,必须让创新真正成为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我们不仅要在创新中实现“从1到N”的突破,更要强调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增加原创性科技创新成果,创造更多“从0到1”突破的新质生产力。这需要我们把教育办成创新型教育,在校园内形成创新文化,在师生中增强创新意识,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型人才。新质生产力发展如果脱离了教育,将难以转化为实际的推动力量。
形成与发展新质生产力需求相适应的教育体系
在继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我们面临一个问题: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否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和教育体制机制呢?回答毫无疑问是:要的!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国教育体系在教育思路、体制机制、教学内容、师资能力建设等方面,仍然存在多年要解决而未完全解决的弊端。科技创新带来的最新讲话系列的发展成果,还难以快速、充分地进入我国的教学体系,导致当前我国的教育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要求,特别是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还不能完全相适应。我这里要强调是“不能完全相适应”,而不是“完全不适应”,因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也有一些能够适应和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高等院校及特色专业,其毕业生在招聘市场上,受到华为、中兴、中国移动等知名企业的欢迎,我们可以总结经验,加以推广。
回顾历史,在我国第一个和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针对工业化建设的需求,我国极具前瞻性地设立了多所工业大学与邮电大学,旨在为全国工业化进程提供支撑。这些大学院校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工业领域所需的关键技术人才,为我国工业化发展腾飞作出了重要贡献。如今,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我们也可借鉴当年的战略思维,加强前瞻性布局,建设一批与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相匹配的好学校、好专业,实现发展新质生产力与人才、教育相适应的教育目的。
新时代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重点
形成与新质生产力需求相适应的人才和教育布局,形成发展新质生产力与人才、教育良性循环的机制,是新时代我国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任务。
一要通过改革,进一步推进“产学研”有效结合。例如,重庆邮电大学的实践经验可以提供宝贵的启示。他们立足信息行业,主动服务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ongxiezuo.com/2275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