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1.“国潮热”彰显文化创造力(人民时评) 2
2.“以竹代塑”开辟环保新赛道(人民时评) 6
3.保持吸引外资“增量提质”态势(人民时评) 9
4.保障新能源发电送得出用得好(人民时评) 12
5.持续加强电子书版权保护(人民时评) 15
6.从考古中激扬文化自信力量(人民时评) 17
7.高质量推进国家公园建设(人民时评) 20
8.管好电动自行车需“全链条”发力(人民时评) 23
9.合力“炒香”预制菜(人民时评) 26
10.聚力创新,领跑自动驾驶新赛道(人民时评) 29
11.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人民时评) 32
12.履职尽责画好奋进同心圆(人民时评) 35
13.慕课打开教育数字化新空间(人民时评) 38
14.凝心聚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人民时评) 41
15.千方百计让乡亲们腰包更鼓(人民时评) 44
16.全力打赢全年粮食生产第一仗(人民时评) 47
17.让更多基层医生留得住、有发展(人民时评) 50
18.让古籍与数字化时代共振(人民时评) 53
19.让互联网时代书香更浓(人民时评) 56
20.让考古遗产焕发历久弥新的光彩(人民时评) 59
21.让老字号不断焕发新生机(人民时评) 62
22.让手机应用软件更清爽(人民时评) 65
23.让优质资源助力老有所学(人民时评) 68
24.让知识产权更好支撑创新发展(人民时评) 71
25.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人民时评) 74
26.推出更多健康优质的精品短剧(人民时评) 77
27.推动夜经济提档升级(人民时评) 80
28.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能(人民时评) 83
29.线上健身为美好生活添彩(人民时评) 86
30.形成治理欠薪的强大合力(人民时评) 89
31.以公共文化服务点亮美好生活(人民时评) 92
32.用改革为国企核心竞争力“赋能”(人民时评) 95
33.与时俱进筑牢消费者权益“防火墙”(人民时评) 98
34.在年味中感受春节的文化魅力(人民时评) 101
35.正风肃纪护航乡村振兴(人民时评) 104
36.智能电视如何留住用户(人民时评) 107
37.做好乡村市场体系建设大文章(人民时评) 110
“国潮热”彰显文化创造力(人民时评)
“国潮”产品受青睐,是因为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创造力,涌动着将传统文化之美和当下生活之用结合在一起的文化生命力
在不久前举办的首届中国(澳门)国际高品质消费博览会上,一款国产腕表将生肖虎、动画名作《大闹天宫》、上海豫园“九曲映月”等内容融入时尚设计,备受好评。近年来,从“冰墩墩”“雪容融”迅速走红,到故宫文创产品大受欢迎,再到老字号品牌不断推陈出新,文韵悠长的“国潮”,带动一款款产品销售火爆,一个个品牌发展壮大,成为拉动消费、扩大内需的重要力量。
国风流行、国货热销、“国潮”涌动,折射中国消费者的喜好之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欣赏传统文化、国产品牌。相关报告显示,2011年至2021年,“国潮”热度增长超5倍,78.5%的消费者更偏好选择中国品牌,90后、00后贡献了74%的“国潮”消费。
“国潮”迅速兴起,并不仅仅因为简单的市场偏好,还在于具有优良品质的国货与源于传统文化的时尚相结合,让年轻消费群体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一方面,国产品牌质量有显著提升,工艺设计更贴近国内消费者喜好,售后服务保障持续改善,产品性价比不断提高。另一方面,经过一段时间发展,从一开始加入传统文化元素作为商品卖点,到如今把传统美学融入产品内核,“国潮”已变成一种极具文化创造力的时尚符号。从小就通过互联网了解世界、在中国经济腾飞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人,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心更强,对兼具设计与质量的国货认同感更高,推动“国潮”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消费新潮流。
“国潮”是年轻人带动的时尚潮流,但反映了更普遍的文化需求。随着时代发展进步,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人们开始追求审美表达上的丰富性,比如通过“物”来传达精神旨趣和审美态度。从这个角度看,“国潮”产品受青睐,是因为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创造力,涌动着将传统文化之美和当下生活之用结合在一起的文化生命力。近年走红的“国潮”作品,往往超越了对传统文化元素的简单拼贴,结合当代审美习惯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消费者带来了更丰富的审美体验、更深层的精神满足。
当前,“国潮热”方兴未艾,给国货品牌带来了难得的机遇。重视精神价值、分享表达的年轻人,不仅是“国潮”产品的主要消费群体,而且愿意通过社交媒体等分享自己喜欢的“国潮”产品,这为国产品牌转型升级创造了良好的消费生态。面对消费者的情感认同,“国潮”品牌也应着眼长远发展,在改善产品和服务质量方面下更大功夫。以更稳定的质量、更周到的服务、更有创意的产品,带给消费者更多惊喜,才能打造持久的竞争力,让“国潮”成为一股长盛不衰的热潮。
“国潮热”既是经济现象,也是文化现象。“国潮”的流行,不仅彰显着中国制造水平的提升,更体现出当代中国旺盛的文化创造力。春节假期,春联福袋、“国潮”盲盒等年货新品销售火爆,多地举办的“国潮”演出精彩纷呈,古风主题集市提供吃住行游购娱等周到服务……越来越多的“国潮”产品,找到现代生活中的接入点并更深地融入日常生活。回望历史,立足当下,坚定自信,不断创新,打造更多体现当代中国人审美趣味、文化精神的“国潮”产品,就能让我们的生活更有文化气息,也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更好传承。
“以竹代塑”开辟环保新赛道(人民时评)
塑料污染是全球性问题。加强塑料污染治理,关键是找到合适的替代品。一段时间以来,小到一次性的饮料吸管,大到排水管道,在包装、建筑、运输、化工等众多领域,竹制品正在成为替代塑料制品的环保选择。
通过截断、拉丝、打磨等步骤制成的竹吸管,不仅防烫、耐用,还能解决纸吸管遇水易软的问题;用竹材制成的集装箱底板,韧性更强、抗压性更好,适用于各类集装箱;竹缠绕产品质量轻、拉伸强度高、耐腐耐用、抗风抗震,能被加工成大口径复合管和压力管道等,广泛应用于交通、市政、水利等领域……实践表明,使用竹子作为绿色、低碳、可降解的生物质材料,是从源头减少塑料使用、减轻塑料污染的有效途径。小竹子撬动大产业,“以竹代塑”兼顾生态和经济效益,呈现广阔发展前景。
在向国际竹藤组织成立二十五周年志庆暨第二届世界竹藤大会致贺信时,***总书记指出,“中国政府同国际竹藤组织携手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共同发起‘以竹代塑’倡议,推动各国减少塑料污染”。我国是世界上竹资源最丰富、竹产业规模最大的国家。现阶段,我国竹基纤维复合材料、竹微丝复合包装材料等技术取得较大突破,竹产业横跨一二三产业,包括竹建材、竹日用品等10余类、上万个品种。“以竹代塑”是主动作为开辟环保新赛道的缩影,为统筹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写下生动注脚。
同时也要看到,我国竹制品的销量和出口量虽逐年增加,但“以竹代塑”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认可度还有待提高;技术不够成熟的竹制品受限于产量和成本,尚未成为塑料替代品的首选。这就要求进一步夯实“以竹代塑”的产业基础,在质量、价格等方面增强竹制品竞争力,以便更好满足消费者需求。就经营主体而言,要下更大力气做好市场推广,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向科技要效益,向成本要空间。从产学研方面看,应坚持产业发展需求导向,强化竹产业科技创新资源开放共享,加强竹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等联合攻关,突破一批产业化前景良好的关键核心技术,不断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头连着低碳环保,一头连着产业发展,一根小竹子,呼唤治理大智慧。把握好减塑降碳与生活便利的平衡点,“有形之手”的作用不可忽视。要让政策添助力,激发龙头带动和产业集聚效应,促进集约经营和集群发展。比如,加强规划引领,布局竹产业集群,优先支持竹产业企业和园区发展。又如,完善财政支持政策,重点支持竹产业科技创新、竹产业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再如,建立健全协调推进机制,加强政策指导和支持,研究和协调解决竹产业发展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
其实,不只竹制品,一次性塑料制品的替代品还包括布制品、木制品、纸制品以及新型生物降解塑料等产品。在严控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的同时,加强对可替代材料产品研发、生产和推广的支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一定能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作出贡献。
保持吸引外资“增量提质”态势(人民时评)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不久前,商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前11个月,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达11560.9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9.9%,已超过2021年全年。外资看好中国、投资中国,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市场的超强韧性和巨大吸引力。
在“稳存量、扩增量”的基础上,我国外资“提质量”也取得明显成效。首先,引进外资促进了关键领域发展。高技术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增长58.8%,高技术服务业增长23.5%,已成为吸引外资的“主引擎”。其次,外资的来源更多元。来自韩国、德国、英国、日本等国家的实际投资同比分别增长122.1%、52.6%、33.1%和26.6%。“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我国市场的认可度也不断提升,投资不断增长。再次,外资的区域分布更合理。我国中、西部地区对外资吸引力逐渐增强,外资流入增速分别为28.6%和24.6%。可以说,我国吸引外资在2022年实现逆势增长,出现了“增量提质”的态势,充分表明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
吸引和利用外资“增量提质”良好局面来之不易。成绩的取得,源于我国完整的产业体系、超大规模的市场、稳定的社会大局、长期向好的经济基本面等综合优势,也因为我国毫不动摇实施了一系列吸引外资的高水平开放举措,切实保障了外资对安全、回报和市场的期盼。在坚持扩大外资市场准入方面,2022年,我国连续第六年缩减全国和自贸试验区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把沈阳、南京、杭州、武汉、广州、成都6个城市纳入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2022年版《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总条目比2020年版增长了近20%。在坚持优化投资营商环境方面,2022年,各地区各部门继续深入清理、修订和废止了与外商投资法及其实施条例和司法解释不符的法规文件;积极落实《外商投资企业投诉工作办法》,推动营商环境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建设不断深化。在坚持对接高标准规则方面,2022年以来,我国积极推进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继续推进多个自贸协定的谈判和升级进程。
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跨国投资者分散风险考量明显上升,各国吸引外资竞争日趋激烈,世界范围内新增投资呈分散趋势。做好2023年经济工作,实现经济运行总体回升,要求我们切实稳住吸引外资的基本盘,进一步提升利用外资的水平。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全面贯彻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要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落实好外企国民待遇,坚定外资企业在华投资的信心;要认真研究新形势下利用外资的新趋势,抓住全球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带来的新机遇,优化外资来源结构;要继续引导外资流向高技术、高标准、绿色低碳等领域,均衡外资产业分布,让我国成为更富吸引力的投资热土。
开放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是世界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过去中国经济发展是在开放条件下取得的,未来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必须在更加开放的条件下进行。只要继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就能保持对外资的强大吸引力,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
保障新能源发电送得出用得好(人民时评)
全国最大平价海上风电场建成投运,西藏最大光伏发电保供项目全容量并网,第一批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全部开工……国家能源局近期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风电光伏新增装机占全国新增装机的78%,新增风电光伏发电量占全国新增发电量的55%以上,风电光伏已成为我国新增装机和新增发电量的主体。与此同时,新能源利用水平也在稳步提升。据统计,风电利用率由2016年的82.4%,提高至2022年的96.8%;光伏发电利用率由2016年的90%,提高至2022年的98.3%。这充分体现了我国新能源发展速度快、利用水平高、产业竞争力强的良好发展态势。
新能源发电数量和利用水平双提升,离不开电力系统“源、网、荷、储”各环节的共同发力。在电源侧,各地统筹推进新能源开发建设和配套调节能力建设,加大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力度;分布式光伏占比逐步提高,新增装机布局向东中部地区转移,助力光伏就近消纳。在电网侧,统筹推进新能源和电网送出工程建设,加大优化新能源跨省跨区输送运行方式,加快配电网的改造和升级。在负荷侧,充分挖掘需求侧响应能力,利用市场化方式引导电力用户主动错峰避峰,发挥虚拟电厂作用。在储能侧,加大抽水蓄能建设力度,推动新型储能快速发展等。供给和消纳双管齐下、整体谋划,持续增强了新能源供给能力,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也要看到,风电和光伏发电“靠天吃饭”,具有随机性和波动性。新能源大规模高比例接入,给电力系统的调度运行带来较大挑战,还需要电网输配以及其他电源、储能的协同支撑、统筹推进。如何加快规划建设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实现高水平消纳利用,保障电力可靠稳定供应,是实现新能源高质量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方面,保障新能源发电送得出。当前,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风光大基地建设正加快推进,这有助于解决新能源能量密度较低、占地面积大的问题。但这些风光大基地多位于“三北”地区,而用电负荷主要位于中东部和南方地区。这就需要加快建设跨省跨区输电通道,以灵活调节电源为支撑,持续提高风光大基地外送规模和新能源消纳能力。
另一方面,保障新能源发电用得好。这有赖于全面提升电力系统调节能力和灵活性,加大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抽水蓄能和新型储能等建设的力度。目前新型储能和抽水蓄能的体量还比较小,与风电、光伏发电的大规模快速发展不相适应,形成有效支撑能力还需时间积累。发展过程中,要进一步完善调峰调频电源补偿机制、储能成本回收机制等市场机制,这有助于激励各类经营主体自发配置储能资源,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新型储能建设。
新能源大规模高比例发展的综合效益巨大。“十四五”期间,我国风电和太阳能发电量将实现翻倍。加大力度规划建设以大型风光电基地为基础、以其周边清洁高效先进节能的煤电为支撑、以稳定安全可靠的特高压输变电线路为载体的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从政策、技术、机制等环节全方位推进体系建设,我们一定能为新能源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在保障能源安全供应的同时,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不断取得新成效。
持续加强电子书版权保护(人民时评)
互联网改变了传统的出版业,也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如今,越来越多读者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阅读电子书。据统计,2021年我国人均阅读3.30本电子书。读者的阅读需求,也推动着数字出版产业快速发展。2022年我国数字出版行业实现两位数增长,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随着产业蓬勃发展,盗版电子书侵权问题也不断出现。目前,一些网络电商平台,存在不少以代找文件为名的商铺,用户花几元钱就能下载所需电子书。一些网络论坛以交流为名,允许用户自行上传和交换电子书。一些网盘提供电子书搜索和下载服务,用户可以免费下载到电子书。这些电子书绝大部分未经权利人授权,涉嫌盗版侵权,在网络上传播扩散,不利于行业健康发展。
盗版电子书长期存在,收费低廉、获取方便是一个重要原因。正版电子书品种、数量难以满足读者需求,客观上也为盗版提供了滋生空间。目前我国每年出版图书有几十万种,其中很多都没有数字化版本。而且越是出版时间早、难以借阅和购买的图书,数字化版本就越少。与此同时,有的作者和出版社担心作品被盗版,没有授权出版电子书。正版市场发育不足,读者需求难以满足,让盗版电子书有了市场,这反过来进一步强化了权利人的担忧。能否打破这个循环,是解决盗版电子书侵权问题的关键。
版权是知识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强版权保护力度,常年坚持开展“剑网行动”等专项治理,对网络侵权盗版保持高压态势。考虑到盗版电子书的扩散传播隐蔽性较强,权利人为收集和固定证据,往往需要付出很多时间、精力,治理必须双管齐下、疏堵结合。一方面,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市场监管,加大处罚力度;同时,切实解决维权成本高、举证难等问题,维护好权利人合法权益。另一方面,要推动正版电子书市场健康发展,鼓励著作权人授权数字化版权,鼓励出版企业和电子书发行平台提供品种丰富、获取方便、价格合理的电子书产品。
与此同时,也要重视推广、宣传电子书借阅公益服务。目前我国各地图书馆纷纷加大电子书等数字化阅读产品的采购和建设力度,推出客户端方便读者查阅,有的图书馆还提供电子书阅读器外借服务。由于不少读者并不了解有这些免费服务,因此有必要加大对电子书公共服务的宣传力度,推动相关高质量电子书阅读服务走近更多读者。
让互联网时代书香更浓,有赖于数字出版产业链相关各方的通力合作,离不开版权保护的保驾护航,需要广大读者的理解支持。对网络侵权盗版保持高压态势,不断完善版权保护制度体系,持续提升全社会版权保护意识,我们一定能更好满足读者精神文化需求,为推动我国数字文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营造更良好的环境。
从考古中激扬文化自信力量(人民时评)
来自约100万年前,欧亚内陆迄今发现的同时代保存最完好的古人类头骨化石;国内首次发现的骨质冰鞋与年代最早、数量最多、保存最完整的木质车轮;国内唯一保留了城市、港口、航道这一完整体系的古港遗址……入围和入选“2022年中国考古新发现”的项目,学术目标清晰、学术价值重大、考古理念先进、考古过程精准,为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又增添了更多有力实证。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浩如烟海的文献典籍记录了中国3000多年的历史,同时在甲骨文发明以前,在中华大地还有1000多年的文明发展史、超过百万年的人类发展史并没有文字记载。由于缺乏中华文明起源和形成时期的文献记载,回答这些问题只能依靠考古学特别是田野考古获取的第一手资料。将埋藏于地下的古代遗存发掘出土,将尘封的历史景象展示出来,有助于延伸历史轴线、增强历史信度、丰富历史内涵、活化历史场景,有助于更好地认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让文化自信牢牢植根在每个人内心深处。
目前,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已实施20余年,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形成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并提出文明定义和认定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作出了原创性贡献。如今,每一项考古新发现,都在不断填补历史链条上的缺环,拓展形成新的历史知识。比如,甘肃庆阳市南佐新石器时代遗址,刷新了人们对黄土高原文明化进程的认知;在云南昆明市河泊所遗址,大量公文简牍和官印封泥被发现,成为该地区融入统一多民族国家进程的实证;宁夏苏峪口西夏瓷窑址,反映出两宋时期各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的史实。
近几年,科技考古已经成为遗址发掘的“标配”。在新技术的助力下,殷墟、凌家滩、二里头、仰韶村、三星堆等许多著名遗址纷纷重启发掘。湖北十堰“郧县人”遗址在30多年前就曾出土2具古人类头骨化石,最近考古队做了极为精细的发掘——以2厘米厚度为操作层进行高清晰度的三维建模,采集1400多份用于年代、环境、分子生物学等研究的样品,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极为扎实的材料。在南佐遗址,植物考古发现了数百万粒炭化稻米,这在黄土高原地区前所未见;陶瓷分析显示,陶器烧造温度竟然高达1116摄氏度,部分原料可能来自海岱及长江中下游地区。“不可思议”的考古发现,催生新的学术课题,激励考古工作者继续做好出土文物和遗址的研究阐释工作,为完整准确讲述我国古代历史付出更多努力。
漫漫历史长河,积淀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激荡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精神力量。对中华文明之源的探寻,注定是复杂而漫长的,需要考古学和历史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联合攻关,进一步回答好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基本图景、内在机制以及各区域文明演进路径等重大问题。激扬中华文明穿越时空、直击人心的文化力量,必能更好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凝魂聚力。
高质量推进国家公园建设(人民时评)
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国家公园建设的成果已成为我国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亮丽名片
前不久,国家林草局、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联合印发《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遴选出49个国家公园候选区(含正式设立的5个国家公园),并提出到2035年基本完成国家公园空间布局建设任务。《方案》的出台是我国国家公园建设的又一个标志性成果,对于推进国家公园高质量发展、建设全世界最大的国家公园体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创新性地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国土空间规划相结合,推动落实生态保护红线制度,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2021年10月12日,***主席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宣布,中国正式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国家公园。一年多来,国家公园建设在管理体制创新、严格生态保护、社区融合发展等方面积极探索、积累经验,国家公园建设的成果已成为我国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亮丽名片。不断总结国家公园体制建设中的做法和经验,推动国家公园建设工作提质量、上水平,才能更好完成《方案》提出的目标任务。
高质量推进国家公园建设,应坚持实行最严格的保护。《方案》突出青藏高原、长江流域、黄河流域重点生态区位和生物多样性、典型景观分布,以国家代表性、生态重要性、管理可行性为统一尺度,把我国自然生态系统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区域纳入国家公园体系。遴选出的49个国家公园候选区,总面积约110万平方公里,共涉及现有自然保护地700多个。坚持生态优先,加强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才能更好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安全屏障。
同时,应努力实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除了发挥生态功能,国家公园还肩负着改善民生等重任,兼具科研、教育、游憩等综合功能。在第一批设立的国家公园中,农牧民通过生态补偿、公益岗位、发展特色产业等方式增加了收入,也提升了获得感。根据《方案》,全社会将共同参与国家公园建设,通过特许经营、志愿服务、生态管护公益岗位等形式吸纳原住居民、社会公众,直接加入国家公园的保护建设管理,共享国家公园带来的生态福祉。推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让自然财富、生态财富源源不断带来经济财富、社会财富,必将为国家公园建设提供更有力支撑。
还应不断完善制度体系。国家公园建设涉及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生态补偿和生态损害责任追究等多项制度创新。一方面,必须不断完善国家公园设立、建设、运行、管理等各环节,以及生态保护、自然教育、科学研究等各领域的制度办法,形成全过程闭环管理的制度体系。另一方面,也应加快推进国家公园立法,将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制度上升为国家法律,为高质量推进国家公园建设提供法治保障。
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对于推进自然资源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以***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高质量推进国家公园建设,必能进一步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我们生活的家园也必将更加美丽宜人。
管好电动自行车需“全链条”发力(人民时评)
电动自行车具有经济、便捷等优势,已成为人们重要的短途交通工具。不久前,市场监管总局公布了2022年电动自行车及其电池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情况:抽查262家企业生产的295批次产品,发现62批次产品不合格,抽查不合格率为21%。产品不合格,质量不达标,无疑会给电动自行车的后续使用埋下隐患。
不只是生产环节的质量缺陷。在一些地方,电动自行车的销售、维修、改装、停放、充电、使用、回收,同样潜藏着不少安全隐患。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有可能引发安全事故。目前,全国电动自行车保有量超过3亿辆。如何管好电动自行车,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是全社会关心的问题。
电动自行车监管职责分散在各个部门,加强安全管理,强化工作合力尤为重要。去年8月,国务院安委会印发《加强电动自行车全链条安全监管重点工作任务及分工方案》,要求依据“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以及“谁主管谁牵头、谁为主谁牵头、谁靠近谁牵头”的原则,抓实全链条安全监管责任,下大力气解决电动自行车产品质量、流通销售、通行秩序、停放充电、拆解回收等方面的突出问题。目前不少地方陆续出台了电动自行车管理相关法规,这为强化监管执法提供了有力支撑。
电动自行车发生事故,涉及多个环节,最核心的问题是车体和电池本质安全不过关,最难管的问题是擅自改装电池。加强全链条安全监管,必须解决好这两大难题。浙江省上线电动自行车治理数字化系统,给省内所有电动自行车和电池都赋上“浙品码”。这一数字化核验手段,串联起监管各有关部门,既堵住了改装渠道,使车辆产购销等全流程信息一键可查,也让旧车旧电池回收实现全程记录。北京市采取线上线下一体化治理,开展电动自行车“一车一池一码”试点,将产品信息、相关参数及时备案,便于日后其他部门追溯核验。实践证明,落实安全监管责任,完善部门间联网核查和信息通报工作机制是一个抓手。当全链条监管结成一张扎实、紧密的安全网,才能在有效节约管理成本的同时,让电动自行车从生产销售到购买上路各个环节的监管更有效。
管好电动自行车是一项系统工程。各地的治理探索,进一步提升了电动自行车安全治理成效。未来还需围绕综合治理集成改革,出台更具针对性的治理措施。为此,有关部门应继续加强监管、加大执法力度,全力推动电动自行车停放充电场所消防安全管理标准立项,结合实际制定操作性更强的消防安全管理要求。在科研方面,应当加强对锂电池安全性能、火灾致灾危害、灭火装置性能优化提升等问题的研究,比如研制集中充电火灾早期精准探测装置,研发充电柜阻隔及局部应用灭火系统等。作为电动自行车驾驶者,个人也要时刻绷紧安全这根弦,树立安全用车意识,不带车“进楼入户”或“飞线”充电。
消除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重在抓好车体、电池质量,以及提高使用人的消防安全意识。持续在加强电动自行车生产源头环节安全质量、强化流通销售环节执法查处、规范末端使用环节安全管理、推进拆解回收环节安全管控上发力,定能让全链条监管安全网越织越密,真正治理好电动自行车。
合力“炒香”预制菜(人民时评)
上海出台方案明确预制菜准入条件,颁出首张食品生产许可证;广东将预制菜发展写入省政府工作报告,培育壮大预制菜等新业态;河南实施冷链食品、休闲食品、特色功能食品等升级行动,打造预制菜生产基地……近年来,预制菜消费需求旺盛,年产值保持20%高增长率,经济效益较好,产业加速发展,各地区各部门加强产业引导,强化政策扶持,推进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在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章节,专门提出“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所谓预制菜,是指以农产品为主要原料,运用标准化流水作业,经预加工、烹调制成,并进行预包装的成品或半成品菜肴。预制菜产业一头连着田间地头,一头连着消费者餐桌,是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有力抓手,对于推进“菜篮子”工程提质增效,带动农民“接二连三”增收致富,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具有重要作用。
预制菜的火热顺应了需求侧的变化,满足了消费者对美食的多元需求。生产预制菜的“中央厨房”,通过工业化、标准化、定量化生产,精算出营养素含量,支持多样菜谱搭配,适应了个性化营养需求。同时,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流通业,提升净菜、“中央厨房”等产业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有助于促进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增值,推动农村由卖初级品向卖制成品转变。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近年来我国预制菜发展迅速,产品分类多样、品种繁多,且产业发展涉及农业生产、加工流通、餐饮服务、市场消费等多环节、多部门。但目前预制菜行业管理主要参照食品相关标准,存在着标准不统一、质量难保证等安全风险。今年全国两会上,围绕推动预制菜产业健康发展,代表委员纷纷“支招”:“明确预制菜的概念,科学界定预制菜的涵盖范围”“围绕预制菜全产业链建设配套完善的标准体系”“加快制定和出台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规划”。由此来看,加快预制菜行业质量标准建设,逐步形成覆盖预制菜原料、加工工艺、包装标识、微生物指标等领域的标准体系已成社会共识。
从“菜园子”到“菜盘子”,预制菜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农业全产业链的有力支撑。预制菜向前端延伸可带动农户建设原料基地,向后端延伸可建设物流营销和服务网络。必须加快打造集标准化原料基地、精细化综合加工、体系化物流网络、品牌化市场营销等于一体的农业全产业链,引导预制菜产业进一步向产地下沉,根据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的布局,建设预制菜原料基地。有条件的地方,要集聚要素、集合功能、集中企业,促进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增值增效,发展多种预制菜产品。
让预制菜一直火下去,不仅要让食客们吃得更香,还要让农民们尝到甜头。预制菜原辅材料的订单采购量平稳,对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和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推动作用。龙头企业、加工产业园与农户建立契约型、分红型、股权型等合作方式,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让农民更多更好地分享产业发展红利,预制菜产业一定能够行稳致远,实现更大的发展。
聚力创新,领跑自动驾驶新赛道(人民时评)
作为自动驾驶的“路标”,地图信息特别是高精地图是自动驾驶系统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最近,自动驾驶发展迎来新的利好消息。自然资源部发布自动驾驶地图标准体系建设指南,从基础通用、生产更新、应用服务等方面提出了原则性指导意见,并给出时间表。未来,自动驾驶将有“图”可依,落地前景更加清晰。
近年来,全球产业界密切关注自动驾驶这一新赛道。随着以人工智能、物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汽车产业智能化、网联化成为趋势。可以预见,汽车将逐步成为兼具消费属性的智能产品,进而还可能促进零售、娱乐等产业形态革新。自动驾驶技术进步与应用推广,需要良好产业生态。经过多年积累与探索,我国自动驾驶产业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活力初步显现。加速推动技术发展和规模化应用,还有赖研发、市场、政策、法规等方面良性互动,形成共促自动驾驶高质量发展的合力。
发展自动驾驶产业,必须将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得益于新基建和丰富应用场景的支撑,我国在自动驾驶技术应用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也具有高质量发展的有利条件。看测试数据,据不完全统计,国内40多个城市出台了自动驾驶汽车道路测试和应用相关的细则,开放的路测网络不断延展。看行业应用,除出行外,自动驾驶延伸到物流、采矿等多个场景,与实体经济融合,帮助制造业降本增效。看发展潜力,我国民用汽车保有量超过3亿辆,智能化转型需求可观、前景可期。也应清醒看到,在汽车产业智能化、网联化方面,我国仍有部分基础技术及器件受制于人,还须处理好推进应用和强化底层技术研发的关系,以市场需求为牵引,整合力量协同开展联合攻关。
安全是自动驾驶在真实场景落地的关键,也是发展自动驾驶的题中应有之义。日渐完善的软硬件配置,让自动驾驶“看”得更远、“跑”得更准;科研人员通过设置监控冗余系统等手段,再添出行“安全锁”。进一步验证自动驾驶的安全性,一方面需要积累更多数据,特别是雨、雾等恶劣天气中的测试数据,另一方面也离不开各方协同制定统一的安全标准。不论是“一步到位”研发高级别自动驾驶汽车,还是“步步为营”逐步向上跃迁,安全都是底线。此外,随着汽车产业智能化、网联化趋势加速发展,个人隐私保护问题日益凸显。相关产业链参与者需要更加重视数据安全保护,搭建智能网联汽车安全保护体系,让人们安心出行。
自动驾驶的规模化应用,也离不开政策创新。从全球范围看,自动驾驶尚处于起步阶段,技术创新可能突破既有管理政策的边界。我国较早探索支持自动驾驶的政策体系,从开放测试场景到出台地图标准,日渐完善的政策,为创新保驾护航。当前,自动驾驶系统运行仍需进一步明确法律准则、产品准入要求、事故认定边界等问题。这启示我们,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应持续探索支撑汽车智能网联、自动驾驶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以及时审慎而不教条的监管思路,为技术创新留下空间,为产业发展筑牢基础。
察势者明,乘势者智。拥抱汽车产业智能化、网联化转型大势,提早布局、赢得先机,汇聚从技术创新、产业协同到法规保障的合力,我们就能在新一轮产业变革中继续勇立潮头,争创新优势。
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人民时评)
坚持把粮食生产作为“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季季接续,茬茬压紧,环环紧扣,全力保持粮食稳产增产好势头
春风起,春雨来,收获了“十九连丰”的田野,又迎来新一季的耕耘。农业农村部最新农情调度显示,目前,全国已春播粮食5500多万亩,冬小麦、冬油菜的春季田管加速推进,华南、长江中下游地区早稻进入育秧高峰期,西北春小麦陆续开始播种。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农业强,首要是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必须强。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要严守耕地红线,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切实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对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4亿多人口的大国来说,农业基础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削弱,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
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粮食生产年年要抓紧。2022年,我国粮食生产克服诸多困难,产量再创历史新高,为稳预期、稳物价、稳经济大盘提供了有力支撑。站在粮食生产“十九连丰”的新起点,仍要保持这样的清醒:无惧风浪起,须有压舱石。当前国际形势复杂严峻,全球农产品贸易不确定性不稳定性明显加大,国内庞大人口基数叠加消费持续升级,粮食需求仍在刚性增长,端牢饭碗压力越来越大。因此,即使丰稔连连,粮食安全依然不能轻言过关,粮食生产依然须臾不可放松。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提出,确保全国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明确的产量目标提醒我们,要坚持把粮食生产作为“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季季接续,茬茬压紧,环环紧扣,全力保持粮食稳产增产好势头,以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为抓手,依靠自己力量端牢中国饭碗。
春播春管是全年粮食生产的第一仗,打赢打好这一仗,对于夺取夏粮乃至全年粮食丰收意义重大。目前,夏季粮油生产基础总体较好,但也面临苗情复杂田管任务重、粮食生产成本持续攀升等问题。高起点上保障粮食安全,必须把重农抓粮的各项措施抓得更紧、落得更实。从政策层面看,今年在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考核中,面积产量和种植结构权重将加大;继续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继续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协调提前下拨农业生产防灾救灾资金,搞好病虫害统防统治和应急防治……多管齐下,多措并举,有利于提振信心,增强底气,托举“粮安”。
从长远看,保障大国粮食安全,提升粮食产能仍然是首要任务,关键还是抓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在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基础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就要把“靠天吃饭”的耕地变成旱能浇、涝能排的稳产田,将丰收的力量藏在大地深处;把“木犁耙”“铁把式”换作“金扁担”,让更多“金种子”破土而出。惟其如此,才能把中国饭碗装得更满,让中国饭碗成色更足,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为稳固大国粮仓增添不竭动力。
粮食,国计民生的基石,国家安全的底线。只有把牢粮食安全主动权,才能把稳强国复兴主动权。放眼广袤田畴,新的丰收正在生根发芽。
履职尽责画好奋进同心圆(人民时评)
把群众意见化为议案提案,以建言献策贡献智慧力量,推动解决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
踏着春天的节拍,肩负人民的期待,全国两会这场“春天的盛会”即将在北京拉开帷幕。换届与开局交汇,责任与担当交织,共识与奋进交融,激荡继往开来、同心协力的力量。
在河南,马萧林委员把调研重点放在红色遗产保护利用上,不断探索让文物“活”起来的有效方式;在广东,95后杨登辉代表广泛征集建议,笔记本上写满技能人才培养的“金点子”;在重庆,刘希娅代表走进社区、走向孩子,与家长们一起探讨家庭教育……全国两会前夕,代表委员们下基层、到一线,了解民情、汇集民意,倾注精力准备议案提案,为履好职尽好责打下坚实基础。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把群众意见化为议案提案,以建言献策贡献智慧力量,推动解决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是人民民主为人民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的重要助力。小到衣食住行,大到改革发展,人民能够全程、有效、深入地表达自身利益诉求,人民的意愿在国家政治生活中能得到充分体现,这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有力诠释,也是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的生动写照。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XX大精神的开局之年。胸怀“国之大者”,心系国是民生,为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智慧、力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鼓舞干劲、信心,是新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和新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的重要职责。如何聆听群众心声、如何探寻发展良方,关乎代表委员履职尽责的效果质量。马慧娟代表走街巷、坐炕头,“许多建议都是跟村民们在炕头上聊天时形成的”;魏青松委员走进田间地头、车间工厂,“群众在哪里,工作就做到哪里”;翁建平委员制作并随身携带问卷二维码,参加学术会议间隙也在做调研,“要把提案准备得扎实些,再扎实些”……真知灼见在走村入户、用心用情中形成,良言善策在躬身实践、发挥专长中完善,既凝结着代表委员的思考和心血,也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希冀和关切。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党的XX大报告就“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保障”“全面发展协商民主”等作出专门部署。新时代十年,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全面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广泛开展,人民当家作主更为扎实。当前,人大代表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进一步推进,政协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制度机制不断健全完善,协商民主的协商方式和平台载体不断创新丰富,有力保障了代表委员为国履职、为民尽责,助力全过程人民民主展现勃勃生机和强大生命力。
新的征程已经开启,拼搏奋斗正当其时。全国两会是代表委员履职尽责的平台,也是全国人民凝心聚力的平台。代表委员们要聚焦贯彻落实党的XX大精神建真言、献良策,为完成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集众智、聚群力,以高质量履职尽责助力全国两会圆满召开。从春天出发,让我们以新作为展现新气象、谱写新篇章,满怀豪情共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慕课打开教育数字化新空间(人民时评)
技术赋能教育,教育塑造未来。慕课等在线教育,能把优质教育资源开放给社会公众,彰显了教育数字化的巨大优势
工作之余,很多人都有“充充电”“加加油”的想法。慕课等在线教育的兴起,让越来越多人有了继续学习的兴趣和机会。截至去年11月,我国慕课数量已经达到6.2万门,注册用户4.02亿,学习人次达9.79亿,在校生获得慕课学分认定3.52亿人次,慕课数量和学习人数均居世界第一。中国慕课经过十年探索与实践,正在为更多人打开知识的大门,成为中国教育的一张闪亮名片。
慕课的跨越式发展,得益于教育数字化的推进。作为线上学习平台,慕课一头连着教育资源,一头连着无数学子。它让知识得以跨越山海,实现无远弗届的传播,抵达每一个渴望学习的心灵。让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不断扩大,是慕课的独特价值,也让它广受欢迎。2013年起步时仅有5门课程、上百个注册用户的慕课,如今不仅课程数量和学习人数实现了爆发式增长,还从公共课、通识课逐步拓展到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实验课,建立起覆盖多学科门类的体系。
近年来,随着网络通信基础设施的持续改善,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的不断丰富,慕课等在线教育在促进教育均衡、教育公平方面的作用更加彰显。以“慕课西部行”计划为例,仅2022年就帮助西部高校开展混合式教学126万门次,参与学习学生数2.1亿人次,有效提升了西部高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效果。
慕课在诞生之初,就以激发学习兴趣和动力为立身之本,从而为个性化学习创造了条件。如今,不断发展壮大的慕课,正在推动教育形态发生深刻改变。不少教师依托慕课尝试在线学习、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新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开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得以实现。此外,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增强教学互动、获取教学行为大数据,掌握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形成更加客观的教学标准、方法、评价等,更好实现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可以说,慕课等在线教育的兴起,打开了教育数字化新空间,为教育创造了更多可能。
乘着数字化的发展浪潮,慕课等在线教育为人们便捷、高效地获取新知识和更多信息资源提供了强大助力,形成了时时、处处、人人皆可学的教育新形态。不过,真正让人培养出终身学习的理念与技能,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慕课等在线学习方式,一直存在学生完课率较低的短板。在一个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时代,慕课等在线教育要想继续发挥更大作用,必须进一步提高吸引力,提供更有价值的深度学习。一方面,要在优化交互体验、拓展应用场景等方面下更大功夫,让人们能够获得更多沉浸式、更具实感的在线学习体验。另一方面,要健全用户反馈机制,完善针对学习效果的科学评价,提高服务终身学习的能力与水平。
技术赋能教育,教育塑造未来。党的XX大报告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慕课等在线教育,能把优质教育资源开放给社会公众,彰显了教育数字化的巨大优势。这样的发展,也让人看到了未来教育的更好图景——以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多选择、更加便捷、更加开放、更加灵活的教育服务,满足人民群众的高品质、个性化学习需要,每个人都拥有更多提升自我的机会,拥有更多人生出彩的机会。
凝心聚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人民时评)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
不久前,在第十九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160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与30多家批发市场、采购商达成意向签约额50.8亿元。《乡村振兴责任制实施办法》印发,要求“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推动更多社会力量投身乡村振兴一线。放眼广袤田畴,脱贫攻坚成果得到巩固拓展,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画卷徐徐展开。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总书记在近日举行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的战略部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重要时刻,***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目标任务、战略重点和主攻方向,为建设农业强国、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遵循。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推动实现农村更富裕、生活更幸福、乡村更美丽,必须采取更有力的举措,推动人力投入、物力配置、财力保障转移到乡村振兴上来,全面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目前,各地乡村产业都有了一定基础,有些地方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势头很红火。但是,总体看来,乡村产业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规模小、布局散、链条短,品种、品质、品牌水平都还比较低。要适应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做好“土特产”文章,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另外,发展乡村产业,还要通过全产业链拓展产业增值增效空间,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让农民分享更多产业增值收益。
农村是亿万农民的家园。未来我国城镇化将达到很高水平,但仍会有几亿人在农村就业生活。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农业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必须加快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让农民更好享受现代文明生活,要继续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短板要加快补上。要在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上持续发力,注重加强普惠性、兜底性、基础性民生建设。同时,要完善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让农村既充满活力又稳定有序。
做好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农民增收是关键。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要继续压紧压实责任,把脱贫人口和脱贫地区的帮扶政策衔接好、措施落到位,加强动态监测帮扶。要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培育提升产业,增强群众技能,积极扩大就业,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如今,脱贫攻坚的成就已载入史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蓝图已经绘就。新征程上,我们要乘势而上、接续奋斗,汇聚更强大的力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让希望的田野更加充满希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提供有力支撑。
千方百计让乡亲们腰包更鼓(人民时评)
农民增收既关系民生福祉,也事关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加大支持力度,强化措施落实,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有机大米订单纷至沓来,黑龙江绥化市的农民靠着绿色种植,日子越过越甜;农家乐里升腾“烟火气”,贵州黔西市乡村游持续回暖,旅游饭越吃越香;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脱贫群众触网学习直播带货,把草果卖到全国更多地方……放眼广袤乡村,依靠辛勤劳动,农民群众日子越过越好、腰包越来越鼓。2022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33元,首次迈上2万元这个新台阶,实际增长4.2%,农民增收渠道更多元、内涵更丰富、动能更强劲。
***总书记强调:“检验农村工作实效的一个重要尺度,就是看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没有。”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国家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推动下,各地区各部门加快构建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的长效政策机制,不断稳定基本盘、拓宽增收面、提升增收点,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同时也要看到,当前农业生产成本高位运行,农民就业压力较大,增收形势不容乐观。农民增收既关系民生福祉,也事关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加大支持力度,强化措施落实,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巩固提升产能,增产增收。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占全部收入的1/3左右,其中粮食生产是主要一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抓好粮食生产,让有限耕地产出更多粮食,可以产生更多效益。为此,一方面要推进农业服务社会化和生产机械化,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营效率;一方面要加强政策支持,健全农民种粮收益保障机制,完善价格、补贴、保险“三位一体”扶持政策体系。今年小麦最低收购价继续提高,稻谷最低收购价和稻谷补贴将保持稳定,还要逐步扩大稻谷小麦玉米完全成本和种植收入保险实施范围,让农民务农种粮有钱赚、多得利。
推进产业融合,提效增收。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产业兴旺,乡亲们收入才能稳定增长。如今,各地依托绿水青山、田园风光和乡土文化等资源,做优做强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农村电商,乡村特色产业之花开遍山乡大地。今后的发展重点,在于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因此还需更好适应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变化,做好“土特产”文章,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发展过程中一定要突出农民主体地位,始终把保障农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健全完善农业产业的联农带农益农机制,通过就业带动、保底分红、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让农民稳定长期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
促进就业创业,拓岗增收。有好产业、好环境、好服务,就能带动更多农民就业。各地应积极统筹推进县域经济发展,促进投资兴业,利用重大工程建设、以工代赈项目等吸纳当地群众就近就业,推动实现农民就业增收和乡村发展双提升。创造条件推进创业创新,有序引导大学毕业生到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入乡,以创业带动脱贫群众就业增收。据测算,一个返乡创业项目平均可以吸纳6—7个农民稳定就业,17个农民灵活就业。与此同时,要注重发挥好东西部劳务协作、“万企兴万村”等帮扶体系作用,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进城就业。
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通过多种途径着力完善农民持续较快增收的长效机制,不断提升农民的务农收入、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我们一定能让农民增收的步伐迈得更加稳健,增收的底气变得更加充沛,推动更多乡村展现欣欣向荣、蓬勃向上的发展新气象。
全力打赢全年粮食生产第一仗(人民时评)
“立春一年端,种地早盘算。”山西沁源县下好春耕备耕“先手棋”,各农资经营门店购销两旺,种子、肥料、农药等各类农资充足;江苏徐州铜山区小麦返青长势喜人,技术人员进村入户开展农技指导;湖南双峰县许多种粮大户组织工人和技术人员翻耕育秧田、检修农机、储备农资……放眼广袤田畴,农民身影忙碌,农机隆隆作响,一幅人勤春来早的画卷铺展开来,各地区各部门压实责任、抢抓农时,多措并举抓春耕备耕,全力打赢全年粮食生产第一仗。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总书记强调:“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XX大精神的开局之年,立足自身抓好农业生产,以国内稳产保供的确定性来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对于经济工作“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有着重要意义。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播粮食产量占全年六成左右,春管粮食产量占主要口粮的近四成。全力保持粮食稳产增产好势头,在我国粮食生产已实现“十九连丰”的基础上,为下一季粮食丰收做好充分准备,必须抓好春耕春管。令人振奋的是,目前春耕备耕总体形势较好,冬小麦冬油菜面积增加、长势正常,春播粮食意向面积稳中略增,农资供应总体充足。同时应看到,当前也存在苗情复杂田管任务重、极端气象灾害和病虫害发生风险高、种粮成本持续攀升等问题。各地区各部门必须层层压实责任,不误农时抓实抓细春季农业生产各项工作,为粮食丰收和重要农产品稳定供应打牢基础。
今年我国粮食生产目标任务重点是“两稳两扩两提”,即稳面积、稳产量,扩大豆、扩油料,提单产、提自给率。农业生产环环紧扣,要完成这些目标,丝毫不能放松,唯有真抓实干。一方面,必须抓早、抓细、抓实,坚持行政推动和政策扶持两手抓,千方百计稳住面积,坚持农田“硬件”和科技“软件”两手抓,把单产提上来。比如,应合理安排种植结构,稳定稻谷小麦玉米生产,巩固大豆扩种成果。另一方面,必须坚持防灾减损和机收减损两手抓,努力把损失降下来。比如,继续实施小麦“一喷三防”全覆盖补助政策,一个环节一个环节抓好控旺促弱、抗旱防冻、防病治虫等田管措施落实。
未来一个时期,随着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城镇化推进,粮食等重要农产品需求仍呈刚性增长态势。从长远看,保障粮食安全关键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粮仓必须稳产量。应以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为抓手,调动一切资源,想尽一切办法,努力推动粮食产能早日迈上新台阶。确保中国人的饭碗主要装中国粮,守牢耕地红线、改善耕地质量是关键。必须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真正落实到位,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15.46亿亩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必须持续抓好种业振兴,加快推进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2022年,面对疫情、灾情等多重困难挑战,我国粮食实现了逆势夺丰收,其中,“义利同抓”是重要保障。“义”就是压实责任,“利”就是加强政策支持。这启示我们,必须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主产区、产销平衡区、主销区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调动地方政府重农抓粮、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透过田间地头忙碌的身影,我们对今年丰产增收充满信心。紧盯不放抓好春管春耕各项工作,奋力夺取夏季粮油丰收,我们必能更好确保全年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为稳增长、稳物价、增信心提供坚实支撑。
让更多基层医生留得住、有发展(人民时评)
乡村医生、社区医生等基层医生,承担着城乡居民常见病、多发病、慢病的防治,以及公共卫生、家庭签约服务等工作,是我国医疗卫生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久前,福建省出台文件,强调建立人员经费保障制度,为在岗的每个基层医生每年提供6800—9800元的补助资金。广东省卫健委发文明确,对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建立乡镇工作补贴制度,月人均补贴不低于1000元的标准,同时将村卫生站医生补贴标准提高至每年每行政村2万元。这些支持政策,将有效促进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优质资源下沉。
党的XX大报告提出:“发展壮大医疗卫生队伍,把工作重点放在农村和社区。”近年来,中央和地方不断加大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投入,基层医生的工作环境、待遇水平、职业发展等都有了明显改善。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总数达443万余人,农村医疗卫生机构设施和人才的薄弱环节得到加强。不过由于种种原因,基层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在不同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仍不均衡,个别偏远地区和农村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还缺乏好医生。在持续深化医改过程中,有必要加强和优化制度供给,让基层医生队伍更稳定,扎根基层更安心。
提升薪资水平和福利待遇,免除后顾之忧。一方面,应通过完善考核制度、实行灵活激励等方式,让真正有水平、能干事、愿奉献的基层医生获得更好收入。另一方面,要妥善解决基层医生的编制、养老生活补助等问题。目前已有地方做了探索尝试,比如重庆市明确要求,将一部分村医纳入乡镇卫生院编制管理,对未能入编的村医,参照事业编制发放工资。
拓宽优秀人才来源,加强培养培训。在学校教育环节,将全科医学作为医学院校教育发展的重点方向,扩大全科医学专业招生规模,增加储备人才总量。继续实施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落实好毕业生到农村服务的制度,向农村地区持续输送优质医学人才。在继续教育环节,可通过鼓励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助理全科医生培训、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等,不断提高年轻基层医生的实操能力。此外,还应充分发挥医联体的制度优势,通过上级医院专家“传帮带”、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等方式,提高基层医生诊疗水平。
畅通职业发展渠道,让基层医生工作更有盼头。目前,越来越多地方选择将基层服务年数、质量,作为基层医生晋升职称的重要标准。未来还需加快落实“定向评价、定向使用”的基层职称制度,推进基层制度创新。在基层职称评审中,提高工作量、工作实绩、业务能力和基层工作年限等评价权重,将工作成果的经济、社会效益和群众满意度作为职称评审的重要内容。建立符合实际需求、形式多样的职业发展渠道,才能让医学人才在基层留得住、有发展。
基层医生是居民健康的“守门人”,基层首诊是防病治病的第一道防线。有效提高基层医生的临床能力和业务水平,消除待遇保障、职称晋升等方面的担忧,为的就是让优秀医疗人才与基层医院更好实现精准对接,让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诊疗服务。随着医改的深入推进,广大基层医生必能以仁心仁术造福更多基层群众。
让古籍与数字化时代共振(人民时评)
古籍历久弥新,靠的是一代代研究者、守护者薪火相传。无数人将生命的能量注入薄薄的纸页间,从而让文化传承更有厚度
输入网址、轻点鼠标,飘逸俊秀的汉隶代表作《曹全碑》书法跃然眼前,经典目录学著作《校雠通义》可逐页在线阅览,一批未经整理出版的日记、书札稿抄本首次公之于世……不久前,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等收藏单位第七次联合发布古籍数字资源,6700多部(件)古籍在云端与读者见面。近年来,一批又一批中华古籍借助数字技术加速开放共享,让更多人有机会具象化地了解“典籍里的中国”。
越来越多的古籍向公众开放,得益于古籍数字化的不断推进。对古籍进行数字化转换,不仅方便学者研究,也能降低普通读者接触古籍的门槛。在数字技术条件下,开放共享的资源规模更庞大,渠道也更便捷。比如,在“中华古籍资源库”平台,公众无需注册登录,就可以直接阅览敦煌遗书等珍贵资料。不只是国内的古籍,那些流布海外、国内缺藏的珍贵汉籍,其数字化回归也令人期待。
***总书记强调:“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古籍典藏的保护修复和综合利用,深入挖掘古籍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系统谋划推进古籍保护、整理、出版和利用工作,不断强化古籍保护基础性研究,发挥科技保护支撑作用,推动古籍事业高质量发展。经过普查登记,我们基本摸清古籍家底,3000万册(件)古籍都有了“身份证”;截至2021年底,全国累计完成古籍普查登记数据270余万部,累计修复古籍超过385万叶;截至目前,全国累计发布古籍及特藏文献影像资源达到13万部(件)……不断取得的新进展,将推动这些基础性资源在更大范围向公众开放,从而为更好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扩大古籍资源的开放共享,只是第一步,让古籍里的知识、故事、思想被深刻地理解并传承下去,是更艰巨的任务。我国古籍浩如烟海,无论是保护修复,还是整理研究,都需要巨大投入。要善于发挥数字化技术的长处,在保护的基础上做好系统性研究,提高利用效率。比如,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文字识别和数据分析,不仅能以很高的准确度给古籍加标点,对人名、地名、官职等进行标记,还能对古籍内容进行深度处理和知识提取。这有助于提升研究效率,为后续利用、传播创造条件。
更好挖掘古籍的时代价值,还要找准它们与当今时代的结合点,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从各地图书馆依托古籍资源推出文创产品,到《典籍里的中国》等节目热播,从通过古籍考证还原古代服饰,到依据古籍版刻设计艺术字,近年来有许多成功的尝试,让古籍走进更多人的视野。不过,要想让古籍与当下生活产生更大的共振效应,还需要培养更多专业人才。古籍历久弥新,靠的是一代代研究者、守护者薪火相传。无数人将生命的能量注入薄薄的纸页间,从而让文化传承更有厚度。
进入数字化时代,古籍的保护修复、活化利用、普及传播,都产生了新的变化,但古籍中蕴含的思想观念、生活情感,能穿过岁月长河,与当代人产生心灵共振。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发挥数字化技术的优势,深入挖掘古籍的当代价值,就能把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让它们被更多人看见、被更多人喜欢,以蓬勃的生命力活在当下、走向未来。
让互联网时代书香更浓(人民时评)
出版行业作为以内容为核心的创意产业,必须不断优化产品供给,为读者更好更快地提供更多优质图书
在社交平台上晒年度书单,在城市书房里享受静谧的阅读时光,在热闹的直播间里购买书籍、交流阅读心得……当下人们的生活日常中,阅读有了许多新的打开方式。不久前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2022年我国图书零售市场码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ongxiezuo.com/266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