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意识形态安全调研报告: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

高校意识形态安全调研报告: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
    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是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群体在虚拟空间的重要存在方式。在大数据和算法推荐等技术推动下,他们因喜好一致、价值观相似或对某些问题或事件的看法倾向相同而形成对内高度共识、对外极度排斥的网络群体。在这个聚集群体中,当成员围绕某一热点话题或事件展开讨论和交流时,集体意见会朝着某个立场相似的观点严重聚集,出现“一边倒”的现象,直至最后产生极端言论和极化行为。由于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价值观念尚未完全成型,在互联网社群中,他们容易被错误的观念和思想“带偏”,身心健康发展受到影响,而这可能会危及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因此,深入分析和探索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的主要成因、负面影响,并进一步探究破解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负面影响的引导策略,规避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的潜在风险,成为当前时代背景下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课题。
    一、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的主要成因
    1.现实样态:圈层封闭性造成交流区隔。圈层封闭性是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的现实样态,表现出封闭性、层级性、局限性等特点,会阻隔内部信息外流与外部信息输入。其一,圈层封闭促使形成“信息茧房”。大学生网络圈层有明确的文化边界,不同的圈层内会形成独特的圈层文化。圈层文化的同质性和单一性很容易导致大学生陷入“信息茧房”中,处于圈层内的大学生长期循环接触碎片化的同质信息,使得他们失去了接触多元信息和新鲜事物的机会,逐渐从“全面的人”变成“单向度的人”。其二,高度聚集引发“回音室效应”。在一个封闭的圈层系统内,单一的文化、信息、观念经反复传播而不断强化和扩大,甚至被歪曲、夸大,从而形成并强化“回音室效应”。长此以往,处于封闭圈层内的大学生容易丧失个人思考能力,形成思维定式,故步自封,甚至会出现与现实社会疏离和割裂的现象。其三,圈层分化导致网络空间“巴尔干化”。网络社会形成的一个个大学生趣缘群体在自身群体聚集的同时排斥其他群体,进而会出现多个大学生网络群体并存但又彼此割裂的“真空”情形,形成网络空间“巴尔干化”的分割局面。这种情形引发了网络空间的分崩离析,严重隔绝了大学生之间信息的沟通与交流。具言之,圈层的封闭性阻碍了大学生全面认识不断变化的社会,容易使大学生陷入信息孤岛,加速了网络群体极化的形成。
    2.价值取向:偏好排他性导致认同壁垒。其一,网络圈层互斥。大学生网络圈层内部具有很高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但对外则表现出极强的排他性,因此高校积极营造的校园文化圈层可能会被大学生网络群体圈层所阻隔,最终导致主流意识形态渗透困难。与此同时,不同大学生网络圈层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被切断。处于不同圈层的大学生为了维护其自身圈层文化,往往会最大限度地把圈层内部的认可度和话语权“拉满”,无限放大对其他圈层的排斥性。而各类异质圈层正在不断削弱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共识和价值认同。其二,议程选择固化。高校大学生教育原本是通过从理想、信念、人格、品格、创新、奉献等全方位具有正面引导作用的议题来进行网络议程设置,以此影响大学生对教育议程议题的态度和看法。但是,大学生网络圈层中的个体是在“偏好”的基础上选择性地接收自己感兴趣的议题,同时选择性地忽视其他议题,这就从议程源头造成了圈层之间的割裂。其三,网络冲突加剧。网络冲突行为往往会使高校大学生全过程育人出现网络“缺口”,网络成为监管的“灰色地带”。群体极化的排他性使得大学生受限于自身同质化圈层而自娱自乐,易导致不同圈层的大学生之间产生抵制心理、立场分歧乃至仇视对立,甚至会掀起“网络对骂”或“群体互殴”,这些网络冲突又同时逆向加剧了群体极化的趋向。
    3.传播方式:集群中心化产生信息鸿沟。在互联网为个体赋能的时代,网络新媒体和网络意见领袖占据信息传播的主导地位,逐渐成为网络传播的话语中心。他们拥有海量资源和资讯,发布的内容因广受大学生喜爱而得到大学生的持续关注。在信息传播中心化的影响下,高校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也面临挑战。其一,信源单一化。基于对网络意见领袖的推崇和信奉,一旦出现突发事件或者热点问题,大学生习惯于通过网络意见领袖寻找剖析和解读。网络意见领袖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单一渠道,而这会切断大学生群体接收信息信源的多元化。其二,意见趋同化。大学生网络群体对某一事件的观点和看法会在意见领袖的“名人效应”下逐渐走向趋同,在这一过程中,持不同意见的个体只能选择沉默或者附和出现“沉默的螺旋”现象,群体意见逐渐走向极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民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教育,要通过增强大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来实现教育目的。网络意见领袖在某种程度上消解了高校大学生教育双向交流的纽带,屏障了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其三,价值取向极端化。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依然受到各种错误思潮的冲击和侵袭,经由“趣味化”“娱乐化”的包装,错误思潮严重消解了大学生的批判精神和价值判断力。极端化的价值取向势必导致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抵触与排斥,逆向加剧其圈层内部的信息传播与价值消耗,所产生的信息鸿沟进一步固化了大学生的认知边界。
    二、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的负面影响
1.高校传媒阵地丧失。高校传媒的本真功能在于面向大学生提供客观、公正、全面的信息,并承担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工作。尤其在互联网时代的新形势下,高校传媒在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价值引领和思想引导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但由于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现象,高校传媒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舆论的作用逐渐减弱,主要体现在:其一,高校传媒对大学生公共事件的价值引导力不足,影响了高校传媒功能的正常发挥。时下,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现象使得网络媒体所包含的极端、扭曲价值观盛行,而高校传媒对公共事件进行正向舆论的引导具有一定的延时性,未能承担起约束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主体责任。其二,高校传媒相较于网络媒体而言,可读性和体验性不高,导致高校传媒丧失关注度与话语权。高校传媒在开展政策解读、思想引领方面传播方式过于刻板,容易因缺乏对大学生群体的现实关注而丧失大学生群体的关注度,给大学生网络群体不顾真实性和价值性任意设定议题、拓展空间、谋取利益留下可乘之机,最终还可能失去抑制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现象走向极端的话语空间。其三,高校传媒对大学生网络群体定位的精准度不够,无法全面展开宣传和引导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ongxiezuo.com/35167.html
(0)
上一篇 2023年5月26日
下一篇 2023年5月26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