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篇)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发言、方案、建议材料汇编

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发言、方案、建议材料汇编(45篇)
目 录
  1.“四个多”举措,助力营商环境提质增效3

  2.XX镇全力抓好项目建设,持续优化营商环境9

  3.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11

  4.驰而不息优化营商环境13

  5.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XX16

  6.持续优化营商环境19

  7.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20

  8.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助力高质量发展22

  9.持续优化政策服务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24

  10.持续做好优化营商环境大文章27

  11.打造最优营商环境 增强核心竞争力建言献策29

  12.加快转型步伐 优化营商环境36

  13.坚持问题导向,优化营商环境43

  14.立足监督首责 优化营商环境45

  15.切实增强优化营商环境的责任感紧迫感48

  16.全力聚焦“五个环境”营商环境持续优化51

  17.全面提升政务服务水平 优化营商发展环境53

  18.认真做好“四篇文章” 全力优化政府采购营商环境55

  19.如何优化营商环境57

  20.提升政务服务质效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73

  21.县环境局优化营商环境 写好发展“实文章”76

  22.以“微力量”,汇聚法治化营商环境“大气场78

  23.以优良营商环境助推高质量发展80

  24.以转变作风优化营商环境83

  25.营商环境优化的成效与经验85

  26.用“新”促改革 用心强服务助力营商环境再优化90

  27.优化营商环境 厚植投资沃土93

  28.优化营商环境 激发市场活力98

  29.优化营商环境 为市场主体保驾护航104

  30.优化营商环境,“近悦远来”推进高质量发展109

  31.优化营商环境“新政”让企业更解渴114

  32.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永远在路上119

  33.优化营商环境十条122

  34.优化营商环境要从高质量服务抓起125

  35.优化营商环境永远在路上127

  36.优化营商环境永远在路上129

  37.优化营商环境在行动133

  38.优化营商环境住建在行动 做好“加减乘除”四篇文章 推动历史城区加快“焕新”136

  39.着力优化营商环境 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139

  40.抓创新优服务 促进营商环境持续优化142

  41.做好“三篇文章”,切实优化政府采购营商环境145

  42.做好“五篇文章”持续优化营商环境148

  43.做好“五字”文章 打造更优营商环境151

  44.做好精细服务文章 优化税收营商环境153

  45.做好三篇文章,切实优化营商环境155

“四个多”举措,助力营商环境提质增效
  一、多层面推动,强化企业服务,切实将主动服务、靠前服务工作做细做实。一是持续推进“121”领导结对服务企业模式(即:一名县级领导和两个单位部门结对服务一家企业)。由县领导率队,全县各级干部深入企业服务,通过召开专题会议、现场办公等工作措施,集中力量处理企业诉求困难和历史遗留问题,最大限度争取企业支持和好评,今年以来领导干部深入企业服务823人次,征求企业意见建议101条,帮助企业协调和解决关于融资困难、请求税费减免、请求税费缓缴、用地审批协调、申请用电、请求场租补贴等实际困难和问题55个,企业获得贷款、抵退税款等共计1.26亿元,有效为企业减压,构建了和谐、清亲的政企关系。二是创新开展优化营商环境“企业轮值”活动。轮值工作以座谈会、调研走访、企业交流、意见征集等方式,以“化解企业困难问题及诉求”为工作目标,听真言、察实情,真实掌握“第一手”资料,激发落户企业参与全县营商环境治理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收集企业在建设、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优化解决营商环境建设中存在的弱项短板,并积极主动协调解决;三是深入推进“贵人服务”网格化包保工作。将县域内4003余家企业按照行业、属地管理原则分到48个单位、乡镇(街道),下派1511名干部结对服务企业,确保每一个企业都有一名网格员,实施企业网格化包保,及时收集企业反映问题,为企业排忧解难。今年以来,48个单位领导干部和职工共走访企业1.6万余人次,为企业办实事解难事1100余件(次),收集企业反映问题75个,已化解62个,化解率87%,对剩余的涉及资金兑现、正在办理中、与政策相悖、企业提出不合理诉求等问题,相关部门已与企业作了答复,并取得企业理解,企业满意度调查从去年的86%提升到现在的98%。

  二、多举措并施,强化企业问题诉求化解,确保化解率有效提升。一是强化企业走访,把企业服务工作做深做实。各级各单位部门通过开展“新春走企业”“企业大走访”主题活动和日常企业走访服务,收集企业在建设、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积极主动协调解决;二是组成督查督办工作组,督促企业诉求化解工作落实到位。组成县优化营商环境领导小组办公室、县委县政府督查督办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从江县服务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督查小组,对全县57家重点企业和商协会,开展优化营商环境企业服务工作开展专项督查,收集企业反映问题诉求45个。围绕企业反映问题诉求,采取县优化营商环境领导小组办公室、县委县政府督查督办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从江县服务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三个部门联合下发“五定”工作表和工作提示单、督促问题诉求涉及行业主管部门牵头责任部门上门填写《从江县企业问题诉求处置确认表》等措施,以跟踪督查督办等方式,督促相关部门及时化解企业问题诉求,确保问题化解率有效提升。截止目前,督查收集的45个问题已化解18个,正在办理化解中13个,未解决问题14个,其中涉及资金兑现不能化解的问题8个,涉及与政策相悖不能化解的问题3个,不合理诉求无法化解的问题3个,对涉及资金兑现、正在办理中、与政策相悖、企业提出不合理诉求等问题诉求,相关部门已与企业作了答复,并取得企业理解。三是结合服务企业监督工作,形成企业问题诉求跟踪问效长效机制。纪委监委、县委县政府督查室将企业反映的问题诉求化解的追踪和服务纳入日常监督检查,在开展监督工作中,坚持做到既监督督促又服务保障,切实推动各部门在开展惠企纾困工作上转变作风、提升效能。

  三、多渠道推广,强化营商环境“贵人服务”品牌宣传,确保“贵人服务”品牌推广有实效。一是充分利用各级网络媒体平台做好媒体宣传。通过微信公众号、县政府门户网站、微信视频号等新媒体平台,大力宣传我县优化营商环境的经验做法、工作动态。截至目前,在县级以上媒体平台刊播刊发涉及优化营商环境新闻稿件55条,其中州级以上34条,县级19条。二是结合“贵人服务”网格化包保工作,企业结对服务人员深入企业宣传推广惠企政策和“贵人服务”品牌,强化《贵州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和“贵人服务”品牌宣传。今年来,开展企业走访宣传1.6万余人次,营造了惠企纾困工作干群参与、营商环境全民共建的浓厚氛围。三是联合县融媒体中心,设置“优化营商环境招商引资显成效”专栏,对全县优化营商环境,强化招商引资,推动产业发展进行宣传报道。

  四、多部门发力,强化工作措施,提升服务质效。一是“简易开户”落到实处。市场监督部门对企业开办环节提交材料进行梳理,企业开办线下申请材料由13件减至10件,线上6件,银行开户时间由1.08压缩至0.5天以内。二是提高政务服务事项办理水平。县政务服务中心进驻事项实现进驻率100%,网上可办率100%,受理业务办结率100%,零跑腿事项989个,证照数据100%汇聚、审批过程实现 100%共享调用,全程网办率为73.4%。三是深入推进“一窗通办‘2+2’模式”改革。各部门窗口实行综合业务无差别受理,设置3个自然人综合服务区和2个法人综合服务区,大厅前台受理窗口由原来的89个压缩为14个综合受理窗口和21个行业窗口,窗口压缩率为60.67%,纳入“一窗”事项占比100%,达到减员增效改革目标。2022年度,县政务大厅综合窗口使用综合受理系统进行跨部门收件共受理9196件,业务累计受理996247件,办结率100%;证照录入84种421001件,电子证照数据共享55885人次。2022年11月份,从江县推行“一窗通办‘2+2’模式”改革成效已通过省级评估验收。四是惠企政策落到实处。税务部门设立“贵人服务”咨询总台,分设惠企专窗,利用税企微信群、税企互动平台实时推送相关减税降费优惠政策,今年以来,共助力企业享受新增组合式减免缓税和增加现金流1.41亿元,共为51户纳税人办理了增值税留抵退税,退税金额共计1.03亿元。免费为216家企业免费刻章247套费用110568元,免邮寄597件费用4777.5元。

  五、优化营商环境创新举措。一是推行“121”领导结对服务企业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将县发改部门对接服务的重点重大项目及企业,县投促部门对接服务的招商引资企业,县工信部门对接服务的规上工业企业,县工商联对接服务的民营企业和商协会融汇成全县“一张网”,明确了50名县级干部,100家单位部门结对服务50家重点企业(商协会),有效规避了以往的多重管理,提升了工作效率。二是创新开展优化营商环境“企业轮值”工作。让企业当家做主,从县内落户企业中推选出具有较强社会公信力和责任心的企业主担任从江县优化营商环境企业轮值主席和副主席,组织开展营商环境企业轮值工作。轮值工作实行“月调度、季轮值、年评估”工作模式,设轮值主席1名、副主席2名,轮值工作以座谈会、调研走访、企业交流、意见征集等方式开展。进一步激发落户企业参与全县营商环境治理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收集企业在建设、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优化解决营商环境建设中存在的弱项短板,并积极主动协调解决。三是部门强化措施,推动企业服务质量优化提升。各部门结合本部门职能职责,通过改进工作作风、提供优质服务、提高办事效能等方式,有效提升了政务服务便利度。如:县法院在重点企业挂牌“司法服务示范点”、成立“从江县企业家法律咨询服务”接待室,院长带头轮班接待;县检察院与企业签订法治帮扶协议,帮助企业完善管理制度、县税务局打造“税务蓝”公益工作室,免费为企业提供股权转让等方面涉税辅导、法律咨询;县政务服务中心提供政务审批实行全程代办的“保姆式”服务等,通过强化措施,打好“真情”牌,为企业和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

XX镇全力抓好项目建设,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今年以来,XX镇认真落实“强工兴产、项目突破”四年攻坚突破行动,坚持“项目为王”理念,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动XX镇经济发展提质提速。

  坚持项目清单化管理。聚焦项目开工率、投资完成率、竣工投产率等关键指标,按照工业、农业、城建、服务业等领域,分门别类实施清单化管理,确保每个领域都有实施类、储备类项目,加快形成项目梯次接续发展的良好态势。

  坚持项目专班化服务。建立健全重大项目专班制、一般项目专员制,重点项目专班由科级干部、责任部门、帮包专员、属地党总支、村等人员组成,人员约5名;参照市项目专员工作机制,项目专员为项目提供“一对一”、全生命周期服务。

  坚持项目目标化推进。制定项目推进作战图,明确责任人、各项任务时间节点,提前介入、主动服务、倒排工期,实行每周调度、双月观摩机制,全力加快项目建设。对未开工的要逐个找准症结、研究办法、破解难题,千方百计推动项目尽快开工;对确实无法推进的要及早采取果断措施,该终止的终止,该解除的解除。

  坚持项目要素化保障。用好要素跟着项目走、增存挂钩、低效闲置用地盘活等机制,着力在挖潜和增效上下功夫;强化“亩产论英雄”导向,对符合产业政策、投资额度较大的重点项目,实行一事一议、一企一策、特事特办。同时,积极帮助项目对接、争取上级财政奖补政策。

  项目建设是检验营商环境的“风向标”。下一步,XX镇将继续坚持以服务为导向,聚力综合施策,全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为重大项目建设“开绿灯”“架桥梁”。

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企业健康发展的沃土,我市聚焦企业实际需求,加大服务实体经济力度,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计划总投资110亿元的嘉峪关索通低碳产业园是省列重大招商引资项目,项目一期20万吨锂电池高端负极材料及配套项目目前已经进入设备安装阶段,项目建成后年用电约28亿度。为保障项目早日投产,我市为企业配套建设了国家电网雄关变电站至索通低碳产业园330kV输变电专线,有效保障了企业生产用电需求。

  “为了低碳产业园区更好地发展,也为了给企业提供便利,政府部门为我们提供电路专线,解决了企业的生产用电及企业项目落地和建设方面的需求,让我们企业没有了后顾之忧,可以全力投入到低碳产业园区的创新发展上。”甘肃索通盛源碳材料有限公司项目部负责人李军说。

  据了解,索通低碳产业园330kV线路工程主要建设内容为新建雄关变电站到索通低碳产业园同塔双回路330kV线路2×3.1km,单塔单回路330kV线路3.2km,对雄关330kV变电站间隔进行扩建,同时迁改索通低碳产业园规划范围内10kV线路5.9km。

  市工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魏英表示,总投资4500万元的索通低碳产业园330kV线路工程,是省列重大招商引资项目索通低碳产业园的电力要素保障项目。截至目前,工程整体进度已完成超过95%,计划3月底建成投用,可有力保障索通低碳产业园一期2.5万吨负极材料设备调试和生产需要。

  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我市先后制定出台《嘉峪关市促进经济稳中有进推动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嘉峪关市强工业行动计划(2023-2025年)》,积极落实扶持政策,提升服务保障水平,完善要素配置。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强化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坚持优势资源和要素向体量大、贡献大、科技含量高、产业带动性强的优势企业、龙头企业倾斜,完善保供机制,提升要素保障能力。通过落实、落细增值税留抵退税、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小微企业“六税两费”减免等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切实为企业缓解资金压力,不断提振了企业的发展信心。

驰而不息优化营商环境
  “投资环境就像空气,空气清新才能吸引更多外资。”***总书记的这则比喻,形象地说明了营商环境的重要性。3月27日,我市召开营商环境专项巡视整改、三个领域专项巡察动员部署会议暨警示教育大会,聚焦短板弱项,强化问题整改,进一步释放了优化营商环境不止步、服务各类企业再加力的鲜明信号。

  营商环境是生产力,也是竞争力。优化营商环境就是解放生产力、提高竞争力。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重中之重,坚持高位推动、扎实推进,全市营商环境持续改善。在2022年度经济发展绩效专项考核中,我市营商环境综合得分居全省第三。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更应清醒地认识到,与先进地区相比,与经营主体和群众期盼相比,还存在思想不够解放、作风不够扎实、服务质效不高等诸多短板和不足。当务之急,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以实实在在的行动、扎扎实实的成效,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要坚持目标导向,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加快把沧州打造成一流营商环境高地。要建设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放宽市场准入,破除隐性壁垒,及时兑现政策,以更务实、更精准、更有效的举措,推动纾困政策、资源要素更加公平地惠及企业。建设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持续深化“放管服”,抓好工程审批制度改革,畅通政企沟通渠道,努力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建设保障有力的要素环境,强化金融支持,用足用好资本市场,大力引才聚才,加强土地集约利用,强化创新支撑,为企业发展注入创新活力。建设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包容审慎监管,坚持公正司法,依法平等保护经营主体权益。建设遵约践诺的信用环境,加强和深化政务诚信、企业信用建设,强化正面引导,让诚实守信成为沧州最鲜明的标识。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要坚持真改实改,高质量做好巡视巡察“后半篇文章”。巡视巡察的目的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做好巡视巡察“后半篇文章”关键要在整改上发力。当务之急,各级各部门必须坚决扛起巡视巡察整改政治责任,从严从实抓好反馈问题整改工作,确保所有问题整改销号、清仓见底。要聚焦问题抓整改,对严重破坏营商环境、损害企业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敢于动真碰硬,做到问题不查清不放过、整改不到位不放过、责任不落实不放过、企业不满意不放过,坚决杜绝表面整改、敷衍整改、虚假整改。注重时效真整改,建立动态台账,严把任务节点,强化督导检查,确保所有反馈问题按时限要求整改到位。举一反三促提升,实现以巡促改、以巡促建、以巡促治,以强有力监督为营商环境保驾护航。

  优化营商环境事关全局、事关沧州长远发展,每个人都是“当事人”,没有“旁观者”。全市各级各部门要把优化营商环境、抓实巡视巡察整改作为重中之重,解放思想、奋发进取,凝心聚力推动全市营商环境迈上新台阶,奋力开创全面建设现代化沿海经济强市新局面。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XX
  春节后上班第一天,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优化营商环境企业家座谈会,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十届二次、三次全会部署,对全省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进行再动员、再安排、再部署,进一步释放了优化营商环境不止步、服务各类企业再加力的鲜明信号。

  营商环境是生产力,也是竞争力。优化营商环境就是解放生产力、提高竞争力。解放思想、奋发进取,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XX,要从营商环境抓起。去年以来,全省各地各部门深化思想认识,加强改进工作,推动营商环境持续改善,增强了企业家到XX投资发展的信心。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当前,XX正处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抓好营商环境至关重要、尤为紧要。我们一定要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决策部署,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以实实在在的行动、扎扎实实的成效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XX。

  要持续优化公平竞争、预期稳定的市场环境。市场环境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市场主体才能激发活力、增强信心。我们要严格落实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在政策、资源、技术、服务等方面一视同仁,切实抓好国家和省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末端落实,着力帮助企业纾难解困、加快发展,鼓励民营企业积极投入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XX场景落地见效的火热实践中来。

  要持续优化服务周到、便利高效的政务环境。政务环境是营商环境的风向标和晴雨表。我们要深化“放管服”改革和商事制度改革,推进投资审批和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对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审批事项一律取消,对市场能够有效调节的审批事项一律取消,用行政审批的“减法”赢得企业发展的“乘法”,让企业心无旁骛做实业、抓发展。

  要持续优化多元保障、融资顺畅的金融环境。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血脉通,增长才有力。我们要开展常态化政银企对接,落实企业上市激励政策,引导企业家善用资本市场力量助力企业发展壮大,强化对市场主体的金融支持,用好用足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最大限度发挥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

  要持续优化遵法守纪、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营商环境中最重要、最基础的环境是法治环境。我们要坚持依法办事,科学精准执法,健全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集中整治任性执法、选择性执法、运动式执法等行为,对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和吃拿卡要问题发现一起、处理一起,切实平等保护市场主体合法权益。

  要持续优化诚实守信、遵约践诺的信用环境。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是良好营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政务诚信建设、企业信用建设,落实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构建良好信用环境;要在全社会深入开展“我是文明市民、要为城市争光,我是燕赵儿女、要为XX争气”活动,弘扬新风正气。

  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优化营商环境,只有参与者,没有旁观者。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更优的作风,推动全省营商环境迈上新台阶,我们就一定能激发各类企业投资发展积极性,形成百舸争流、竞相发展的生动局面,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XX场景落地见效,奋力开创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XX新局面。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积极为各类经营主体投资创业营造良好环境。

  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围绕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进一步梳理完善有关涉企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行政许可告知承诺等制度,防止行业垄断、地方保护、市场分割,消除影响投资创业和要素流动的“隐性壁垒”。

  营造公正透明的法治环境。加强企业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注重改进对中小微企业的法律服务质量水平,依法维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完善中小企业账款清欠工作长效机制,全面摸清企业应收账款底数,扎实做好清欠工作;支持引导金融机构对工程项目应收账款确权后,转化为对应企业的融资贷款额度。

  营造尊商亲商的社会环境。着力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持续开展政企面对面等工作,推动各级党委政府与企业深度沟通、有效协商。广泛宣传民营企业和企业家正面典型,营造有利于企业家干事创业的社会氛围。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今年以来,高县文广旅游局围绕助企纾困、创活营商环境新格局,推出“集成办”“智慧办”“歇业办”等服务举措,打造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全力推进营商环境突破,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为全县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集成办”服务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深化“一网通办”“一件事一次办”工程,构建横向互联、上下贯通、协同高效的集成化政务服务工作体系。深入推进市场主体建设,了解企业生命周期,优化升级文旅企业证照办理“一窗通办”系统,实现文旅企业行政许可零成本、提速90%。实行告知承诺制度,进一步提升文旅企业开办以及延续注销等便利度。

  “智慧办”实现重大项目高效审批。随着“一网通办”百日攻坚工作的深入开展,“全国文化市场技术监管服务平台”和“省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之间的“技术鸿沟”已经消失,政务服务事项在两个平台的服务入口已经统一。文旅行政审批事项已经做到“一张网受理、一张网办理、一张网管理”,确保政务服务事项“应进必进”和“可办必办”,实现行政审批标准化、规范化。

  “歇业办”助力企业脱困再出发。歇业制度,为暂时存在经营困难、但仍有较强经营意愿和能力的市场主体设置“缓冲带”,帮助市场主体安全度过困难期,待时机成熟后再恢复营业。歇业制度既为市场主体有效降低了维护成本,又为企业提供了“经营困难”的政策兜底,显著增强了市场主体开拓创新的信心。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助力高质量发展
  为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号改革工程”的决策部署,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梅江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以“融湾入海”为契机,按照“优化、协同、高效”的原则做好“三篇文章”,着力优化行政审批事项改革,坚定不移走好市场监管领域高质量发展之路。

   一、推行“一套措施明职责”,在抓好工作落实上做文章。该局领导班子积极提高思想站位,树牢金銮书记提出的“人人都是营商环境”理念,高度重视做好营商环境优化工作,局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多次带队到市政务服务中心区市场监督管理窗口检查指导行政审批工作,要求窗口人员加强作风建设,强化下放事项监督管理,提高服务能力。同时,制订出台《梅江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若干措施》,以“办事效率高、营商成本低、政务服务优、创业创新活力强”为目标,主动衔接大湾区规则机制,从实施产业引领工程、改革赋能工程、民生改善工程、服务助企工程四大方面19项措施入手,推进市场监管领域各项服务规范化、便利化,积极营造公平、透明的营商环境。

   二、实行“两大提升促整改”,在推动履职高效上做文章。一是提高办事效率,细化办事指南。窗口人员通过反复操作、前台窗口、帮办代办、电话沟通等方式收集全程电子化业务办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难点,用图片与文字相结合的形式进一步细化流程及注意事项,实现能用会用、好用易用,进一步提升企业群众办事便利度、满意度和获得感。二是提高群众知晓度,加大网办宣传。窗口人员提供“一对一”服务,宣传引导“一网通办”“粤商通”平台办理营业执照,提高全程电子化业务申请成功率。2021年,全区企业开办网办率仅为6.48%,2022年至今,全区企业开办网办率已实现100%全覆盖。

   三、实现“三项举措减负担”,在协同工作模式上做文章。“区镇”两级联动机制是推动共同落实营商环境重点工作任务的关键措施。该局积极推进“区镇”协同工作模式,一是建立“区呼镇应、上下联动”响应平台。及时传达行政审批方面最新政策精神,明确办理事项的法定程序和承诺办结时限,优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加大培训力度,提升服务水平。二是推动“双百”工作优化升级。主动学习湾区先进经验做法,查不足、补短板,积极推进“双百”工作,切实提升政务服务效能。三是推行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和服务承诺制。协同镇街办事窗口完善工作机制,根据上级要求及时调整公示行政许可事项承诺办结时限,持续提升我区商事登记和市场监管领域行政许可领域办事效率,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为加快打造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作出积极贡献。

持续优化政策服务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时至立夏、水绿荫浓。值此我省第十七个“政务公开日”到来之际,我谨代表辽宁省人民政府向你们发出一封公开信,诚挚欢迎大家通过政务公开监督政府施政,推动政府创新治理理念、加快职能转变,不断提高政务运行效能和政务公开水平,持续优化政策服务,打造一流营商环境,聚力推动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

  推行政务公开,是政府服务人民、依靠人民,对人民负责、接受人民监督的重要制度安排,是保障人民主体地位的具体举措,也是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的有效途径。***总书记强调,要用制度安排把政务公开贯穿政务运行全过程,权力运行到哪里,公开和监督就延伸到哪里,以公开促落实、促规范、促服务。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政务公开工作,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遵循公正、公平、合法、便民的原则,推动新时代政务公开不断向纵深发展。辽宁省委、省政府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积极主动作为,勇于探索创新,政务公开广度深度稳步拓展、制度体系日趋健全、信息化程度显著提升、功能作用不断增强,推动政务公开工作迈上新台阶。

  政务公开与政府施政相伴相生。当前,全省上下正在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抢抓“十四五”后三年重要窗口期、机遇期,全力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大干三年、奋斗三年,以超常规举措打一场新时代东北振兴、辽宁振兴的“辽沈战役”,在新时代东北振兴上展现更大担当和作为。实现全面振兴新突破,离不开各级政府的忠诚履职、依法行政,也离不开全省人民的积极参与、献计出力,这对政务公开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面对政务公开工作的新形势、新挑战、新任务,全省各级政府将以“5·15”政务公开日为契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转变工作方式,加大工作力度,全面提升政务公开质量和实效,让公开成为自觉,让透明成为常态,加快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我们将深入开展政策文件公开,推进依法行政、优化法治环境。发布政策、解读政策、宣传政策,是政务公开的初心使命、根本职责,也是政府治理的重要一环。我们将加快清理规范各类政策文件,及时发现和纠正政策偏差,建设统一的政策文件库,构建以网上发布为主的政策发布新格局,全面优化政策解读,让群众第一时间知晓理解政策、配合执行政策,推动执行机关第一时间贯彻落实,切实做到按法律法规办事、按政策规章办事、在群众监督下办事。

  我们将不断拓展政务公开职能,降低综合成本、减轻企业负担。一个企业、一个项目能否落地,很大程度上是看综合成本有没有比较优势。我们将不断优化政策供给,积极应用数字技术对企业信息和政策要素进行精准匹配,推进惠企政策免申即享、直达快享,进一步提高办事效率、降低制度成本。大力推进水、电、气、暖以及交通、环保等领域公共企事业单位信息公开,依法公开、动态调整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目录,实行清单管理,着力减轻企业经营负担。

  我们将积极引导公众参与决策,倾听百姓呼声、汲取群众智慧。企业和群众对政策制定的内容最关注,对政策实施的效果最有发言权。我们将着眼于满足企业和群众的知情权、表达权和参与权,不断完善决策意见征集、采纳、反馈机制,履行好公众参与重大行政决策的法定程序,做到重大情况让人民知道、重大问题经人民讨论。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依托政府网站、政务新媒体等渠道,采取民意调查、座谈走访等形式,提高行政决策公众参与度和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

  上下同欲者胜,同舟共济者赢。我们坚信,有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全省人民的勠力同心,我们有底气、有决心、有能力做好新时代政务公开工作,打好优化营商环境这场攻坚战,为打赢新时代“辽沈战役”奠定坚实基础。我们将牢固树立“人人都是营商环境”的理念,全面发挥政务公开促落实、助监督、强监管作用,主动接受经营主体和广大群众监督,大力发扬“拼抢争实”作风,团结带领全省人民携手并肩拼三年、甩开膀子干三年,为奋力实现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辽宁实践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持续做好优化营商环境大文章
  近年来,锡林浩特市强化服务抓招商,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推动政务服务能力建设,牢固树立“人人都是营商环境、事事关联地区形象”的理念,以“店小二”精神和“保姆式”服务,积极主动开展有“温度”的服务。安排专人专门负责对接项目帮办代办事宜,及时解决招商引资项目在落地、服务、投产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设置企业开办专区,采取“一窗受理、并行办理”服务模式,将申请材料整合为“三合一”套餐和“六合一”套餐,进一步提升对企服务水平。2022年,全市企业事项办理环节、申报材料、承诺时限分别精简压缩26.9%、14.7%和66.3%。

  对企业来说,好的营商环境就像阳光、水和空气,一样也不能缺少。锡林浩特市以“店小二”精神和“保姆式”服务,提升了服务效能,必将进一步激发生产经营主体活力,使发展动力更加强劲。

  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做好优化营商环境大文章,必须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群众反映集中、企业反映强烈、社会反映普遍的突出问题进行整改。要强化靶向思维,找准影响营商环境优化的“堵点”“痛点”“难点”,清醒认识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现实差距,牢固树立让群众满意、让企业满意的目标导向,对照全盟“双百”攻坚问题清单逐条逐项制定整改举措,下大气力狠抓整改整治,实实在在地改善营商环境。

打造最优营商环境 增强核心竞争力建言献策
  打造最优营商环境、增强杭州核心竞争力,是杭州市政协的一项年度重点协商课题。

  为确保“建言建到点子上、议政议到关键处”,从今年6月开始,杭州市政协成立由市政协主席领衔,分管副主席牵头,社法委具体负责,各党派界别委员组成的课题组,围绕对标“营商环境评价体系、先进城市经验做法、杭州市场主体感受”三个维度,总结杭州市营商环境建设成果,深入查找短板弱项,共商优化营商环境建议。

  其中,总课题组分别召开市有关部门、各园区(产业平台)、行业协会、企业家委员、中介服务机构等10余场座谈会,开展面对面座谈交流120余人次,通过政协履职平台向全体委员征求意见,对重庆、广州、深圳等城市做法经验作书面调研;9个参与单位领衔11个子课题,召开座谈会39场,座谈交流287人次。

  日前,杭州市政协召开“请你来协商”专题协商会,围绕这一课题建言献策。

  着眼当前和长远,优化营商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一系列深入调研、座谈交流和专题协商,杭州市政协发挥优势特色,服务中心大局,积极寻找打造优质营商环境良策,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有效施策资政建言,企业爬坡过坎、蓄势发展加油鼓劲。

  深耕细作“人才沃土” 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人才作为第一资源,是优化营商环境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杭州市政协社法委主任方中勇认为,应及时更新并完善人才分类目录,拓展海外人才招引路径,疏通优秀外籍留学生留杭创业通道,进一步完善人才政策;市政协委员、杭州美好控股集团公司总裁金辰则建议,加强高端人才招引工作,规范和促进劳务用工市场发展,深化人才梯次培训、校企合作,更好地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市政协委员、西湖区科技局局长杜昊希望杭州建立科技服务人才分类评价体系,畅通职业发展和职称晋升通道。

  一直以来,杭州注重营造重才爱才的浓厚氛围,做细服务吸引人才扎根,全力打造“全球人才蓄水池”。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各项服务于人才发展的政策、活动在杭州落地开花。

  中国留学生论坛、人才项目对接会、西湖对话:打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圆桌论坛……杭州市及各区县(市)联动的多场特色活动,折射出杭州开放包容的胸怀和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气魄。

  今年6月,杭州全面升级上线“杭帮彩”人才服务机制,以杭州人才码应用为核心,推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热线服务、云上服务、智能服务、窗口服务、结对服务和技术服务,通过“一码六服务”人才服务工作体系,聚焦最想问、最多人问、最有代表性的问题,为每一位想来杭州、刚到杭州、正在杭州的奋斗者打开欢迎之门。

  11月12日,一年一度的杭州国际人才交流与项目合作大会在钱塘江畔启幕。这场连续举办了13届的盛会,已成为浙江省和杭州市集聚高层次人才、促进科创成果落地转化和交流的一张“金名片”。数据显示,13年来,杭州国际人才交流与项目合作大会已累计吸引58个国家(地区)5970名海外人才携5900多个项目参会,实现签约项目近2000个,签约金额超380亿元。

  乘国际人才大会的东风,杭州各区县(市)纷纷开展配套活动,探索引才、留才的新路径。西湖区启动2022栖西聚才西湖国际人才活动周,西湖大学城内的浙江(云谷)人才客厅正式对外发布;滨江启动2022硅谷精英沙龙暨硅谷人才活动周,发布杭州高新区全球“才链”计划;钱塘区举办首届钱塘产业人才节,持续打响“钱塘@才”人才工作品牌……

  人才聚,则事业兴,人才生态与营商环境同频共振。杭州欧美同学会副会长裴建川表示:“2007年,我从德国回国创业时,首选的城市就是杭州,这不仅是因为杭州优美的环境,更因为杭州良好的营商环境为我们创新创业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持与保证。”

  在杭州,和裴建川有共同经历的人还有很多。他们的存在,为优化杭州营商环境、助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完善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 提升政策惠企效能

  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措施之一。国务院《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规定:“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按照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的要求,编制并向社会公开政务服务事项标准化工作流程和办事指南,细化量化政务服务标准,压缩自由裁量权,推进同一事项实行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

  近年来,杭州市以推进数字化审批为抓手,不断完善优化政务服务一体化在线平台建设,建立了便捷高效的政务服务标准化应用场景。

  在杭州市上城区,为助力便民惠企服务提质增效,上城区审管办深入贯彻“一体塑形”理念,实施全区政务服务中心窗口业务标准化建设,推进区级大厅、基层服务、人员队伍标准化管理,分级分类推进综合窗口改革,健全区、街、社三级政务服务协同体系,逐步完善“15分钟政务便民圈”建设。

  “现在来大厅办业务有种VIP的感觉,我们在办理不动产转移登记的时候享受了‘一条龙’服务,在等待证书打印的过程中,有工作人员主动询问我们是否需要办理公积金提取业务。得知我们需要办理,不动产登记窗口的工作人员就立刻把我们的信息表单流转到公积金窗口。”前来办事的市民朱女士笑着说,如果没有工作人员的提醒,她又得花精力去打电话咨询,还要带一堆材料再跑一趟。

  上城区政务服务中心想群众之所想,深入了解群众需求,将一批高频业务纳入“前置仓”,通过前置询问需求和一键转移功能,实现不动产登记和公积金提取联合办理,为群众提供前置化、一条龙服务,实现一站式办结。

  按照“一窗受理、分析研判、部门流转、办结完成、群众评价”流程,上城区政务服务中心还在办事大厅专门设置了“办不成事”反映窗口,日均接待咨询15人次。常态化开展党员坐班,主动发现、收集、解决办事堵点难点,提供“兜底办”服务,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体验。

  前不久,杭州某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到政务服务中心办理挖掘审批业务,因临近工期,水电相关前置审批未完成等原因,无法办理审批业务,便前往“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寻求帮助。窗口坐班党员第一时间联动城管、水电等进驻部门,启动并联审批流程进行“会诊”,城管、水电等进驻部门立即协调容缺,仅用2天便完成了电力审核、挖掘事项受理等2项业务。企业负责人激动地说:“多亏了你们这个‘办不成事’窗口,办成了我的施工审批,让我们赶进了工期,谢谢你们!”

  从窗口合并之前的“跑多窗、反复办”变为现在的“跑一窗、一次办”,杭州创新涉企“导航服务”,实现政策服务“一键直达”,让企业实现了“少跑路、少等待”,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但随着政务服务标准化改革的逐步深入,政务服务标准化与企业个性要求、创新需求之间的冲突也逐渐显现。针对这一冲突,民盟杭州市委会社法委副主任,上城区政协委员、上城区市场监管局执法指导科科长胡丹丹表示:“建议我市在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中,引入法院、检察院、律师队伍以及商会、行业协会等多方力量,把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与法治建设、企业权益保障、行业创新发展等有机结合起来,全面提升标准化建设成效,全面助推打造优质政务营商环境。”

  多元化解商事纠纷 营造良好法治营商环境

  商事纠纷的高效解决有利于提高市场主体活力,营造良好的法治营商环境。

  近年来,杭州经济活力强劲,各市场主体之间纠纷频发,2017至2021年全市共审结涉企纠纷45.2万件,同比上升121%,共审结破产案件1251件,是前五年的8.5倍。为此,杭州一直在积极探索通过商事调解模式开展多元纠纷化解的工作,以中国(杭州)知识产权·国际商事调解云平台(以下简称平台)为中心,以“数智之治”助力杭州片区打造一流国际营商环境。

  今年以来,平台新增和优化案件标识、快速查询、智能分案、市场化收费等功能;推动开发平台移动端(已进入试运行阶段),进一步提升调解员使用体验和工作效能。截至今年11月25日,平台已累计接收知识产权和国际商事调解案件18788件,调解完结15657件,调解成功5730件,成功率37%,标的总金额超25亿元,受理案件涉及美国、瑞典、德国等25个国家和地区,国内当事人涉及全部省级行政区,突破了调解的地域和时空限制。

  日前,杭州调解中心的一名调解员成功化解一起平台涉外合同纠纷案,仅用时半天,创造了数智化在线化解纠纷的“杭州速度”。

  如今,杭州市通过法院、仲裁机构、律师商业调解等模式,不断优化创新取得实效,但调研发现,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或优化,如公益性属性的人民调解委员会无法维持大量案件的调解工作;财政补贴性的商事调解模式补助费用压力较大,不利于增量推广;事先约定性的仲裁模式受理量有限,费用较高……针对这些问题,民进杭州市委会社法委副主任、浙江乐道律师事务所主任陶旭东建言,应优化商事调解机构,统一到司法部门管理;应打通调解互通壁垒,确定结果可执行性;应增强商事调解组织的公信力,明确收费标准;应整合力量,建立专业调解人才库。

  专题协商会结束后,杭州市政协组织委员参与了《杭州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草案)》立法协商。立法协商小组成员从各自角度对条例草案提出了80多条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建议,为打造最优营商环境、增强杭州核心竞争力作出了积极贡献。

加快转型步伐 优化营商环境
  加快历史文化资源数字化建设 推动文博事业跨越式发展

  禅城区政协常委、佛山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一所副所长黄衍光代表民革佛山市禅城区总支部委员会,建议禅城区加快历史文化资源数字化建设、推动文博事业跨越式发展。

  “历史文化资源数字化建设是一项意义深远、利在当下、益在长远的基础性工作。”黄衍光说,全方位提高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数字化水平,能助力推动禅城的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有助于禅城故事更好地“讲出去”。

  为此,禅城应推动文化资源数字化,建立全域全类别全要素历史文化资源数据库。建议提出,历史文化资源数据库不仅限于传统的文物古建,更在于散布全城的各类有价值、有故事的历史文化遗产,建议分镇街、分片区开展全域历史文化资源普查并进行数字化入库。

  建议提出,可充分挖掘祖庙、石湾、张槎、南庄四镇街在佛山名城体系中的价值特色;针对具有潜在保护和活化价值的各类型历史文化资源,如山岗河涌、工业遗产、红色遗产、教育遗产、地名遗产等,统一标准,建档立册,逐年深化、建立区、镇两级历史文化资源数据库;同时,为相关部门开通提供信息的入口,方便各部门、各镇街开展历史文化数据维护工作,逐步丰富和完善历史文化数据库。

  建议提出,可通过把文化资源3D全息化,建设历史文化资源全息数据平台。据介绍,利用3D数字化测绘技术,能够获取高精度的数字模型,精细保留建筑核心价值要素,为制定精准的保护及活化方案提供数据支撑和历史证据,高效准确地在保护核心价值要素的前提下进行风貌提升和活化利用。

  未来,可以重点开展两方面工作:一是基于历史文化资源数据库,建设全域历史文化资源全息数据平台,构建家底清晰、标准统一、动态高效的历史文化资源“一张图”;二是为禅城现有690处保护对象分期分批打造“3D身份证”,应用丰富的数字化技术手段,让各类文化遗产“活”起来。

  建设历史文化资源全息数据平台后,还可以接入禅城“城市大脑”,进行平台功能的拓展,打造历史文化资源数字化管理的智能中枢,实现建设项目历史保护决策智能化。可运用“城市大脑”,对建设项目建设方案进行历史文化保护智能化审查,使决策保护更科学;对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佛山市古村落核心地段进行常态化监控和预警,实现对重要历史文化资源的远程监管。

  此外,建议提出,把历史保护日常巡检纳入到禅城“城市大脑”的网格化管理平台,实现“一网共治”,以及依托“城市大脑”智能中枢,实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评估工作的数字化。

  建设禅城历史文化资源数字化平台,需要多部门通力合作,也需要专业人才等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共建。为此,建议提出,禅城可与新兴战略平台、高新技术企业、规划设计单位、应用数字信息企业、大专院校等进行长期合作,组建起稳定的技术人才队伍,利用数字技术,促进历史文化资源“活起来”。

  民盟佛山市禅城区总支部委员会

  实施服务业标准化战略 构筑营商环境高地

  “我们建议禅城区继续深入实施服务业标准化战略,以建设服务业标准化为抓手,为禅城区构筑粤港澳大湾区营商环境高地提供有力的技术基础支撑。”在禅城区政协五届三次会议大会发言环节,禅城区政协常委范银燕代表民盟佛山市禅城区总支部委员会,带来《构筑粤港澳大湾区营商环境高地 实施服务业标准化战略 打造高品质魅力禅城》的建议。

  据介绍,近三年,禅城区企业参与1项国际标准、77项国家标准、30项行业标准、18项地方标准的制修订工作,涉及陶瓷、塑料、照明器件等领域。在建及已通过验收的国家级标准试点3个,省级标准化试点、示范点4个,市级标准化试点11个。

  在工业标准化建设之外,服务业标准化建设是近年来禅城区深化标准化建设的主要探索方向。2022年,禅城新增的市级标准化试点以康养服务、法律服务、餐饮服务等服务业为主要内容,17家企业30个产品获得“佛山标准”评价。

  但随着各种服务业迅速发展,禅城金融、保险、养老、大健康、托育、物流服务等新兴业态不断涌现,人们的服务质量需求日益增长,服务业标准广度需要进一步拓展,服务业标准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服务业标准化专业人才、标准化技术研究和技术服务机构需要进一步补充,企业的标准化意识需要进一步增强。

  建议提出,可成立服务业标准化战略实施领导小组,由政府加强顶层设计,协调布局服务业标准化战略。同时,把政府单一供给的现行标准体系,转变为由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和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共同构成的新型标准体系,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协调推进”的标准化工作新格局,确保服务业标准供给满足经济社会结构性改革需要。

  此外,围绕禅城服务业主导产业,可建立起由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科技人员构成的标准化专家队伍,完善标准化人才培养、评价、引进和交流机制,为服务业标准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建议提出,引导扶持服务业企业积极参与或主导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定,在全区重点服务业领域遴选一批标准化基础良好的企业作为示范点,着力实施服务业标准化战略。

  同时,建议区财政加大对服务业标准化工作的投入力度,鼓励企业、科研机构承担国际、国内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的工作,承办重大标准化学术活动,支持企业标准联盟机制培育及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研究。调整政府对企业标准化资金支持的方式,由事后奖励改为立项支持和事后奖励相结合。

  建议提出,禅城可实施服务业标准化战略,打造标准化服务业高地,形成一批具有高水平的“服务业禅城标准”,树立一批“禅城样本”,推动“禅城服务业标准”走出去,助推禅城建立技术标准新优势,为禅城构筑粤港澳大湾区营商环境高地、打造高品质魅力禅城提供有力的支撑。

  禅城区工商业联合会

  借力数字经济巨头 加快民企数字化转型

  禅城区政协委员、广东北研园区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宝华代表禅城区工商业联合会,带来推进禅城民企数字化转型的建议。

  当前,数字经济风起云涌。对于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时代考题,禅城民营企业表现如何?

  禅城区工商联去年12月推出的关于“禅城区民营企业数字化转型”调研报告显示,绝大部分禅城民企对数字化转型抱有积极态度,但不少企业处于数字化设计的探索阶段和数字化采集分析的践行阶段,未能进入数据融合决策的深度应用阶段,数字化转型成效尚未凸显;转型技术成本和试错成本高,大部分企业投入规模小,缺少资金来源。

  与此同时,禅城民企数字化转型也面临着区域工业实力相对薄弱、数字化人才比较缺乏、中小企业对数字化转型缺乏方法论的难题。

  去年,佛山数字经济创新集聚区在禅城启动建设,吸引了腾讯、华为、华润数科等国内数字化头部企业落地。

  “这些巨头在数字经济领域有多年的技术沉淀和资源储备。”张宝华说,其中,腾讯云(禅城)数字经济产业基地计划每年开展不少于36场数字化转型企业管理课程和技术人员培训等课程,培训超过600名专业人才,为不少于50家企业提供高额补贴的云、网络、数据等产品服务。此外,华为、华润、小米等企业服务禅城本地的意愿也很强烈。

  通过与业内巨头开展紧密、持续的有效联动,企业有望在数字化转型中实现“降本增效”。建议指出,禅城区可通过开展数字化培训“双百”行动、数字转型诊断行动和生态平台锻造行动,助力禅城民企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

  在数字化培训方面,建议提出,可充分联合腾讯、华为等数字化转型的免费培训资源,积极运用企业家、技术骨干培训班、座谈会及市区媒体的力量,在全社会掀起讨论氛围,帮助企业彻底转变对数字化转型认知;同时,发挥外部资源和行业协会作用,组织企业到市内外数字化转型领头羊企业参观学习,提振企业家信心,打开新视野,实现每年培养百名数字化转型企业家和百名技术专家的“双百”目标。

  在数字转型诊断方面,由政府委托协会或平台遴选一批亟待进行数字化转型的中小民营企业,由引入的腾讯、华为及本地众陶联、睿江云等平台,以政府补贴的方式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诊断,帮助企业制定数字化转型顶层设计,最后串珠成链,形成总体效应。

  在平台搭建方面,禅城可通过做实做强数字经济创新产业集聚区建设,推动腾讯、华为、华润、小米等和本地优质企业加强互动,联合打造区数字经济生态库,建立区数字化转型产业集群协同平台,迅速形成服务本土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实际能力,并力争引入更多“双跨”平台、专业平台进驻集聚区,助力发展壮大。

坚持问题导向,优化营商环境
  好的营商环境就像阳光、水和空气,须臾不能缺少。在进入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当口,优化营商环境对于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促进各类市场主体发展壮大,进而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优化营商环境的本质在于驰而不息的改革,回应市场主体“花最少的时间、跑最少的路、交最少的材料、找最少的部门”的真切期待。改革过程中,需始终坚持问题导向,找准短板弱项,以务实举措纾困解难、增添动力。

  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重点解决什么问题。以问题导向优化营商环境,需要有关部门开展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倾听市场主体的意见建议,聚焦各处堵点、难点、痛点,拿出硬措施、打好组合拳,最大程度减去不必出现的环节、打破不应出现的壁垒、消除不应存在的模糊地带,将一个公平、透明、高效、廉洁、开放、包容的环境交给市场主体。政府应当好“店小二”“服务员”,切实为企业办好每一件实事、好事,助力其轻装上阵、释放活力。

  干事创业,关键在人。以问题导向优化营商环境,需要更多干部强化责任担当,锤炼过硬作风。既要解决“慢”的问题,以将心比心的态度、马上就办的速度、办就办好的力度,第一时间回应企业关切;也要解决“虚”的问题,紧扣关键环节、强化精准施策,帮到点、扶到位,切实解决企业急难。擦亮作风底色,才能提升发展成色。只要秉承“客户视角”,瞄着问题去,盯住问题改,就不难找到有效服务市场的方向,就能不断提升市场主体的满意度。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以问题导向优化环境、完善规则、提升效率,定能持续激发市场活力,推动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立足监督首责 优化营商环境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和有力支撑。河南省许昌市建安区纪委监委立足职责定位,发挥监督保障作用,持续治理营商环境中的突出问题,不断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良好发展环境。

  坚持主动监督。营商环境是企业扎根成长的土壤,也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建安区纪委监委紧紧围绕党中央关于优化营商环境重大决策部署,把监督保障优化营商环境作为践行“两个维护”的实际行动,作为营造风清气正政治生态的重要内容,出台《建安区规范政商交往推动构建新型政商关系的意见》,立足“监督的再监督”职责,把正风肃纪反腐与亲清政商关系构建、窗口服务监督、清廉企业建设等贯通起来,在主动监督上下功夫,严查破坏营商环境的腐败和作风问题,跟进监督打通政策落实落地“中梗阻”,着力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以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助推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深化清廉建设,一体推进清廉机关、清廉企业等清廉单元建设,持续规范公权力运行,激发企业健康发展的内生动力,增强区域经济发展后劲。

  做实日常监督。建安区纪委监委构建“室组地企”联动监督机制,扎实开展“访百企解难题”等“清风护企”行动。纪检监察干部下沉企业一线,深入了解掌握企业所急所盼所忧,分析研判营商环境中的堵点、卡点,做实日常监督,帮助企业纾困解难。同时在各乡镇(街道)纪(工)委设立优化营商环境办公室,由乡镇(街道)纪(工)委书记担任企业护航员,对辖区内企业的意见建议进行收集汇总、及时反馈,推动协调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努力为市场主体投资兴业打造更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发展环境,提升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的满意度。

  精准靶向监督。良好的营商环境是吸引力、竞争力,更是创造力、驱动力。建安区纪委监委立足于监督的再监督,找准责任主体,紧盯“放管服”改革、减税降费、助企纾困政策落实情况,紧盯责任不落实、政策不兑现、承诺不履行等典型问题,紧盯党员干部违规干涉企业正常生产经营,违规插手干预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经济纠纷等违纪违法行为,紧盯垄断经营、强揽工程、欺行霸市、敲诈勒索等黑恶势力背后的腐败问题及其“保护伞”开展监督检查,以有力有效的监督执纪执法破解影响营商环境的体制性障碍、机制性梗阻和制度性漏洞,督促各级党委政府履行服务支持民营经济的主体责任,坚决维护发展环境公平公正。

  强化智慧监督。数智赋能为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插上了科技翅膀,也为优化营商环境提供了有效路径。建安区纪委监委把监督体系与治理体系对接起来,聚焦损害营商环境腐败和作风问题,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推行“民生监督大数据平台”及“码上监督”体系,发挥数据预警监督作用,精准发现问题线索,实现全链条、全覆盖、全过程监督。畅通企业、群众反映渠道,增加企业、群众“随手拍”举报和评价功能,以接地气的“移动监督”为营商环境精准把脉问诊,以数智赋能破解工作难题、提高工作效率,让营商环境优起来、干部作风强起来、群众满意度升起来。

切实增强优化营商环境的责任感紧迫感
  好的营商环境是发展之基、活力之源,是招商引资的“强磁场”,是区域形象的“金名片”。春节后首个工作日,我市召开招商引资暨项目建设大会,印发了《廊坊市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三年行动计划(2023年—2025年)》,为推动营商环境迈上新台阶再吹冲锋号、再擂出征鼓。全市上下要切实增强优化营商环境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牢固树立“抓营商环境就是抓发展”意识,持续推动营商环境优化升级,以营商环境之“优”促经济之“稳”、谋发展之“进”,唱响“全员抓招商、全力强实体、全面优结构、创新突破上项目”主旋律,推进经济社会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

  优化营商环境,是讲政治、敢担当的实际行动。营商环境是一个地方政治生态、发展生态、社会生态的综合反映,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优化营商环境”“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为我们做好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营造一流营商环境,“开年第一会”再次聚焦优化营商环境这个主题,强调“加快把河北建设成为投资创业首选地,让企业家更有归属感获得感成就感”,进一步释放了优化营商环境不止步、服务各类企业再加力的鲜明信号。今年的市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以市场主体需求和群众满意度为导向,开展十个专项行动,力争评价指标一年进入全省前列、两年进入全国前列、三年实现创新突破。我们一定要切实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从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优化营商环境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不折不扣把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市工作要求落到实处。

  优化营商环境,是稳经济、促发展的重要举措。实践反复证明,哪里的营商环境好,哪里就能吸引更多人才、资金、项目、产业,区域竞争力就强、高质量发展动力就足。当前,廊坊发展具备独特优势、面临难得机遇,一系列中国式现代化廊坊场景,正在成为投资、项目的发力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无论有效扩大全社会投资,还是突出抓好重点项目建设,无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还是恢复和扩大消费,无论扩大进出口规模,还是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都需要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有效抓手和重要举措。特别是全市疫情防控有力有效、平稳转段,全力“拼经济”、跑出“加速度”的奋进号角已经吹响,更需要抢抓有利时机、保持战略定力,持续用力、精准发力,推动营商环境再优化再提升,把企业更多地招引进来、把项目更快地建设起来、把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充分激发出来,将廊坊面临的重大机遇和蕴含的强大势能加速转化为发展成果,为推动廊坊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上走在全省前列提供有力支撑。

  优化营商环境,是转作风、聚合力的良好契机。营商环境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也是干部思想作风、精神状态的“经验交流”。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才能有政通人和的营商环境。近日,我市出台《廊坊市营商环境投诉举报处理暂行办法》,设立营商环境工作投诉举报平台,就是要通过狠抓干部作风、推进良法善治,让优化营商环境显见成效,切实保护好企业群众的合法权益,真正把廊坊打造成创业福地和兴业沃土。全市各级各部门要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担当作为、履职尽责的“大考场”“练兵场”,加强组织领导,开展“一把手”走流程活动,全力清理卡点、打通堵点、解决难点,确保政策落实到位、行政服务到位、执法监督到位;推动末端落实,深化“走访解促”活动,落实惠企政策、破解要素制约、突破发展障碍,进一步提振企业发展信心,助力企业增资扩产、提质增效;提升服务效能,深化“放管服”改革,健全完善市场准入、公平竞争、投诉举报、督导问责等制度,让企业在公平、透明、便捷的环境中健康发展。

  “水深则鱼悦,城强则贾兴。”以开局就是冲刺、起步就是攻坚的状态唱响“全员抓招商、全力强实体、全面优结构、创新突破上项目”主旋律,从优化营商环境抓起。切实增强优化营商环境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拉高标杆、加压奋进,大干快上、只争朝夕,提供更深层次的优质服务,努力打造营商环境新高地,我们就一定能吸引更多优质企业和项目在我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为廊坊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全力聚焦“五个环境”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年初以来,舒兰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吉林市营商环境建设部署要求,全力聚焦“五个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舒兰市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一是利企惠民的市场环境持续优化。实现企业开办全免费,为721户新办企业节省成本19.46万元,社会投资低风险工业类项目审批、“三零”服务用电报装时限均压缩至15个工作日;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完成交易212场次,成交额3.7亿元,节资增益620万元,实现零质疑、零投诉;聘请营商环境义务监督员86名,设立营商环境监测点20个,对市场环境实施时时监测。

  二是高效便民的政务环境持续提升。各类各项惠企政策均已直达落实到各类市场主体,办理减税降费2910万元,留抵退税1.6亿元,缓缴社保费492万元,发放稳岗资金354万元;工程审批“一网通办”,全流程电子化审图和电子工程眼监督管理有效推进,累计审批项目160个,办结事项775项;新版全流程审批系统向基层延伸试点乡镇(街)已完成适用事项确定、账号发放、人员培训等工作。

  三是公平公开的法治环境持续强化。全面推进“双随机、一公开”“互联网+监管”,在31个领域实施“信用分级分类监管”;行政检查执法实现“执法报备,手机亮证,扫码迎检,事后评价”全链条电子智能管理,完成行政检查执法1621次;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共为1766件注册商标,247项专利建立了档案。

  四是保障有力的要素环境持续加强。积极释放“三零”、“三省”用电服务政策,完成报装849户,用水报装报修服务即报即办,切实保证企业用水、用电需求;拓宽获得用工和人才渠道,举办各类招聘活动31场,发布招聘岗位4000余个,提供就业服务7000余人;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务,“信易贷”平台授信18.84亿元,发放担保贷款1146万元,办理“无还本续贷”18笔,为企业节省过桥资金8195万元。

  五是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持续改善。持续加大诚信体系建设力度,归集企业信用记录206万条、自然人信用记录223万条,签署信用承诺、践诺各3.5万份,拓展“信易+”应场景12个,完成信用修复71条,2022年城市信用指数在全国383个县级市中12个月平均排名33位,单月最高排名14位,稳居全国第一方阵。

全面提升政务服务水平 优化营商发展环境
  为深入推进营商环境建设,盐边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抓住机构改革机遇,以为群众、企业提供优质、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务为目的,推进落实“数字政府”改革和高质量政务服务体系建设,努力提升我县政务服务质量和综合竞争力。

  围绕项目建设抓服务,提升网上政务服务能力。按照职责权限,全县各乡镇、县直各部门在一体化平台上认领事项6418项,认领率100%,发布事项6418项,实施清单发布率100%,办事指南准确率100%。结合部门乡镇实际,推动更多政务服务事项由“网上可办”向“全程网办”转变,实现从网上咨询、网上申报到网上预审、网上办理,目前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县本级网上可办率97.03%。

  围绕难点堵点抓疏通,提升政务服务事项便利度。优化简化办理流程,全县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发布依申请事项数1315项,实现全程网办事项1172项,全程网办率89.13%;“一次办”事项数1314项,占比99.92%;时限缩短比例达69.92%。梳理出“应进必进”清单552项,负面清单244项,公共服务事项清单399项,同时结合最新公布的行权清单和公共服务事项清单,形成了盐边县“一证一照办”清单,共有85个事项纳入清单范围。

  围绕关键环节抓提升,优化政务大厅管理和服务。联合多个审批服务窗口,通过优化流程、首席代办、协调配合、疑难会商等措施,为企业“送政策”上门服务3家20人次,为美利林二期、久通矿业梳理优化审批流程,引领企业到大厅办理相关行政审批手续。全面加快“综合窗口”建设,全面完成县乡综合窗口建设,并与云南省永仁县签署了“跨省通办”协议,设置咨询、帮办代办、“无差别”、跨省等通办窗口,梳理“通办”事项61项。积极推动新设市场主体电子营业执照与纸质营业执照同步发放工作落实。全县1573户登记的市场主体实现了电子营业执照同步发放。

  围绕深化简政抓放权,不断优化企业营商环境。合理划分前台接件区与后台办理区,并统一规范综合窗口标识、标牌等。设置1个“全科无差别”综合窗口(含川渝通办)、5个“一窗通办”综合窗口和11个“分领域”综合窗口。精心编制“便民手册”,加载15个涉及企业、群众切身利益的高频事项流程。升级优化盐边县“互联网+政务服务2.0”平台,完善“笮即办”政务服务小程序服务功能。加强天府通办“移动端”建设。在(天府通办***PP)中接入办不成事线上受理”“预约办税”“纳税信用等级证明”“食品经营人员健康体检证明”“卫生从业人员体检证明”等5个非查询类应用程序。

认真做好“四篇文章” 全力优化政府采购营商环境
  近年来,XX市财政局深入贯彻落实省、市推进营商环境优化升级“一号改革工程”各项决策部署,认真做好提高思想认识高度、深入挖掘平台建设深度、持续提升惠企便企温度、全面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四篇文章”,聚焦市场主体需求、采购监管方式创新,不断优化政府采购营商环境。

  一是精密部署严要求,不断提高思想认识高度。市财政局高度重视优化政府采购营商环境工作,围绕政府采购各环节,构建了“1+4+N”的优化政府采购营商环境政策体系。“1”是制定《XX市优化政府采购营商环境攻坚行动方案》作为统领性文件;“4”是针对采购人、供应商、代理机构、评审专家4类政府采购当事人制订管理细则;“N”是指出台N项具体措施细则。

  二是笃行不怠谋发展,深入挖掘平台建设深度。横向上,实施政府采购全流程电子化改造,全面取消纸质投标(响应)文件,实现政府采购项目全流程在线办理;实现业务全链条“一网通办”。纵向上,XX市所有县(市、区)实现政府采购电子卖场全省一张网,完成了省市县三级全覆盖,进一步规范了小额零星采购,提高政府采购透明度和采购效率。自全市电子卖场运行以来,截至4月底累计交易额达17.21亿元,累计交易笔数达32.34万笔。

  三是用心用情优服务,持续提升惠企便企温度。在政策上做“加法”,坚持将政府采购预算份额40%以上预留给符合条件的企业,2022年全市中小企业合同金额占比达97.22%。在流程上做“减法”,在全省首推零成本投标,全面取消政府采购投标(响应)保证金、履约保证金,全市累计免交投标保证金约2亿元、履约保证金约2.5亿元。在创新上做乘法,推广线上“政采贷”信用融资服务,与20家银行签订“政采贷”合作协议。在问题上做除法,开通“政府采购举报”专栏,积极听取市场主体意见建议,建立政企常态化沟通机制,主动上门服务企业。

  四是一刻不停强监管,全面加大监督检查力度。聚焦公平抓规范,深化政府采购信用体系建设,制定政府采购负面清单,明确政府采购活动中的6大类56项禁止行为。聚焦公正提质效,在全省率先引入法律专业团队处理政府采购投诉举报;指导成立全省首家地市级政府采购行业协会,构建行政监管和行业自律相结合的政府采购监管模式。聚焦公开促提升,要求所有政府采购项目提前30日公开采购意向,方便供应商提前了解采购信息;免费发放《XX市政府采购法规汇编》、《XX市政府采购惠企手册》1000本。

如何优化营商环境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激发市场活力、增强发展动力的制度保障,也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体现。近年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我国不断推进“放管服”改革,营商环境已有明显改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应对新的风险挑战,推动高质量发展,更需加大改革力度,在优化营商环境上取得更大进展。

   一、营商环境的界定与评价

  改善营商环境是目前国内外广泛关注的改革议题。在国际上,世界银行自2003年起每年都发布一份营商环境报告,对全球各经济体的营商环境进行量化评估和排名,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成为影响改革议程和投资预期的重要参考。在我国,近年来随着优化营商环境改革的不断推进,营商环境研究受到学术界和实务界的重视,对相关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2019年10月国务院公布了《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将近年来优化营商环境中行之有效的政策、经验和做法上升为法规制度,对推进改革作出规定,明确了优化营商环境的方向和框架。基于上述文献分析,可对营商环境作如下界定。

  (一)什么是营商环境?

  为了衡量和评估各国营商环境,世界银行于2001年成立了营商环境小组,研究制定评价指标体系,并从2003年起连续发布年度营商环境报告,但该报告并没有对营商环境作出具体定义,而是以影响企业营商活动的监管制度或法规作为考察对象,[1]反映了对营商环境的认知。从我国研究文献看,一般认为营商环境是指市场主体在准入、生产经营、退出等过程中涉及的政务环境、市场环境、法治环境、人文环境等外部因素和条件的总和。[2]国务院公布的《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将营商环境界定为“企业等市场主体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所涉及的体制机制性因素和条件”,包括市场主体保护、市场环境、政务服务、监管执法、法治保障等方面。[3]理解起来,可以说营商环境是指影响市场主体活动的各种制度性安排,包括体制机制、法律法规、规则程序等。主要特征有:

  从性质上看,营商环境属于一种制度性环境,具有规范性、公开性和稳定性,对市场主体成长发展有重要影响,如企业开办要注册登记,企业融资要抵押担保,企业破产要清理债权债务,都属于市场主体活动中应当遵循的制度规则,为此市场主体需付出经济、时间和机会等成本,即所谓制度性交易成本。

  从领域上看,营商环境涉及市场主体准入、生产经营和退出等企业生命周期全过程和各个领域,覆盖市场环境、政务服务、监管执法、法治保障等方面,比如市场主体的创业活动,必然涉及开办企业领域的办事制度,如市场准入条件、政府办事流程、监管规则以及相关法律规定等。

  从作用上看,营商环境事关企业兴衰、生产要素聚散、发展动力强弱,直接影响到市场主体的成长、创新和发展,以及就业机会、生产效率、投资信心等,最终对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产生影响,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方面,所以说优化营商环境就是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

  (二)营商环境包括哪些领域?

  从国内外研究文献看,对营商环境涵盖领域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理解,将营商环境领域限定在市场主体准入、生产经营和退出等活动中涉及的各种制度规则,如世行营商环境报告设计的指标体系,从可量化、可对比和可改革性的角度,覆盖了影响企业生命周期11个领域的监管制度,即开办企业、办理施工许可证、获得电力、登记财产、获得信贷、保护少数投资者、纳税、跨境贸易、执行合同、办理破产和劳动力市场监管(尚未排名)。这些领域的制度规则是代表性的,而不是全部,比如企业生产经营,不仅要用电,也要用水、用气、通信等,只是以获得电力作为代表性领域(见图1)。广义的理解,除了狭义所指领域外,还包括宏观性的、非制度性的影响要素,如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发布的《全球竞争力报告》,评价指标包括宏观经济、市场规模、基础设施、行政制度、金融市场、人才、创新、环境、教育、科技等领域,具有综合性,几乎涵盖了影响综合竞争力或发展环境的各个方面。

  比较而言,狭义的理解,涉及范围有限,没有包括与市场主体成长相关的所有领域,而是限于制度性领域,可衡量可比较,可为改善营商环境提供一个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参考框架;广义的理解,覆盖范围宽泛,具有综合性,但有些领域超出了制度性范畴,也不是制度变革所能解决的问题,比如说市场规模、基础设施等要素,对企业发展有很大影响,但不属于制度规范的范畴,营商环境改革通常也不涉及这些领域,而是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或发展环境的重要方面。

  从我国相关研究和实践看,大多是从狭义上来理解营商环境涵盖领域的,同时又加入了一些符合中国国情的制度改革领域,覆盖范围更广些。例如,国家发改委研究组织的营商环境试评价,对标国际、立足国情,在借鉴世行营商环境报告11个衡量领域的基础上,叠加了反映城市投资吸引力、高质量发展等领域制度建设的评价指标。北京、上海等地推出的优化营商环境改革方案,在对标国际先进的同时,增加了投资、贸易、创新、人才、信用等制度改革领域。国务院《优化营商环境条例》针对我国营商环境存在的短板和问题,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增加了市场主体保护、信用体系、企业注销、公用事业办理等制度改革领域,更加适应我国改善营商环境的需要。

  (三)什么是好的营商环境?

  营商环境好差优劣之分,可从不同维度进行考察分析。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理论和实践,可以发现好的营商环境通常具有以下共性或标志。

  便利性。营商环境的便利性是指市场主体从事营商活动的难易程度,一般可从市场主体办理相关事项的手续、时间和成本等维度进行衡量评价,如世行营商环境报告就是根据各经济体营商环境便利度来进行排名的,办事的手续越少、时间越短、成本越低,意味着便利度越高。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可使市场主体营商活动更加容易,增强活跃度,有效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公平性。营商环境的公平性是指对各类企业一视同仁、平等对待,企业无论大小,属于何种类型,在市场经济活动中都能获得平等待遇,公平竞争,没有歧视性和差异化限制,一般可从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维度进行分析,如实行市场公平准入、平等参与竞争、平等保护各类企业权益等。公平性强的营商环境,可保证市场公平竞争,优胜劣汰,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透明度。营商环境的透明度是指有关政策法规制度信息的公开透明程度,包括市场环境、政务服务、监管执法和法律法规等方面信息的公开知晓,没有隐性或显性的限制,可从参与法律政策制定、及时公布信息、查询获取信息方便等维度考察。透明度高的营商环境,可使各类市场主体都能获得相关信息,及时把握政策走向和市场机会,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增强营商环境的可预期性。

   法治化。营商环境的法治化是指营商法律制度的完备程度,包括法律法规健全,法律面前各类市场主体一律平等,政府依法行政、市场监管统一,依法保护企业权益,司法保护公正等,可从立法、执法、司法等维度进行分析。法治化的营商环境,可为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兴业提供法治保障,体现公平正义,使市场主体有稳定的预期。

   国际化。营商环境的国际化是指营商制度安排与国际规则的相通对接程度,包括与国际衡量标准相近、与国际通行规则或国际惯例对接、涉外投资贸易开放程度等,可从国际对标、法律法规、跨境投资贸易、对外开放度等维度进行考察和比较。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可提升营商环境的层次和水平,促进涉外投资贸易,增强市场吸引力和国际竞争力。

  二、我国营商环境改革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深入推进“放管服”等改革,出台了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从各个层面改善营商环境,取得明显成效。

   (一)精简审批许可,放宽市场准入

  大力简政放权,国家层面削减审批事项46%,投资核准事项90%,工业生产许可证种类压减1/3,推行全国统一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19年最新版比2016年试点版缩减60%以上。全面改革商事制度,实行“先照后证”、实缴转认缴、“证照分离”、企业简易注销和简化审批流程等改革,降低了市场准入门槛,提升了便利度,企业开办、建筑施工许可等领域的手续、时间和成本大幅压缩,推动大量新的市场主体加入创业兴业,新设主体占市场主体总数的70%以上,每年新增就业岗位超过1300万人,扩大了就业机会并带来新的投资和收入,对经济增长形成有力支撑。

  (二)实施减税降费,降低企业经营成本

   2018年减少税费1.3万多亿元,2019年实行大规模减税降费,减轻企业税费负担超2万亿元,重点惠及制造业和中小微企业,并且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制度性的,持续为企业减负。优化纳税流程,推行电子发票、网上办税等措施,缩短纳税时间和成本。多方入手,降低企业用能、物流、电信等经营成本。加大金融业对民营企业、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的支持力度,减少歧视性条件限制,降低了企业综合融资成本。

  (三)优化办事流程,提高政府服务便利度

  持续减程序、减证明、减时间、减成本,创新服务方式,实行”一网一门一次”改革、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已上线运行,实现“一网通办”、异地可办,在线服务平台与实体政务大厅加速融合,“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在许多地方成为现实,如办理用电用水、不动产登记等事项的效率大幅提升,政务服务更加便捷高效,利企便民,市场主体和社会公众办事便利度增强,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四)创新监管方式,促进市场公平竞争

  放管结合,创新监管方式,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推行信用监管、“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互联网+监管、综合执法监管等新型监管模式,建立全国性的社会信用平台、企业信用信息监管平台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提升了监管公平性和有效性。对新兴产业实行包容审慎监管,促进了创新创业和新旧动能转换,新动能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力超过1/3。推动制定公平简便的监管规则和标准,清理对不同企业歧视性或差异性的监管做法,破除了不少妨碍公平竞争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市场公平准入和公平竞争。

  (五)加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ongxiezuo.com/50161.html
(0)
上一篇 2023年6月27日
下一篇 2023年6月27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