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二季度,我一共读了8本书。其中:
- 《中国问题》《威尼斯商人》《正义的成本》借于重庆图书馆;
- 《成为波伏瓦》《克拉拉与太阳》《她来自马里乌波尔》《全员嫌疑人》在kindle上下载的电子书;
- 《神逻辑》是自购书籍。
第二季度的读书心得,我打算延续第一季度的方式,总体上谈谈每本书带给我的感受。关于每本书的内容等更具体的细节,我在阅读过程中分别做过分享,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翻阅我之前的文章或微头条内容。
《中国问题》|人文与社会
《中国问题》的作者是伟大的伯特兰·罗素。罗素的书,我以前没有读过,但是他的语录我看过不少。我就是带着他的语录给我的印象来读《中国问题》的。我以为我会读到尖锐的批评、犀利的言辞、明确的指正,实际上恰恰相反。
《中国?问题?》共?分?15章?。每一章?,对于?中国?当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罗素?皆?做到?褒贬参半??。他?认可?之处?有点?言不由衷?,否定?之处?又?捎带?着殷殷?期盼。
这种感觉很奇怪。整本书读完没什么清晰的思路,有点像在和稀泥,本来水就是水,泥就是泥,他把这些材料混在一起,倒让人分不清到底是什么了。
由于罗素在该书中关于中国历史的很多资料都来源于另一位中国通,这让我对于他是否真的足够了解中国抱有一丝怀疑。
《威尼斯商人》|外国文学·戏剧类
《威尼斯商人》这本书囊括了威廉·莎士比亚的四大喜剧《皆大欢喜》《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
20岁左右的人读四大喜剧,容易沉浸于爱情的悲喜无常;40岁左右的人读四大喜剧,会思忖语言背后的深意。
此刻,这四大喜剧让我想到最近看过的一部印度电影《RRR》。二者都是虚构的故事,一个讲家国情怀,一个说普世价值;情节设计跌宕起伏,对白深思熟虑。不同之处在于《RRR》是以电影的方式呈现故事;四部喜剧是以文字形式来表达的。
不过,原本莎翁写的就是四部戏剧,在戏剧舞台上理应会有更好的表现。不知当年四大喜剧搬上舞台时,人们会不会也愿意观看三小时,并直呼很过瘾呢?
《成为波伏瓦》|外国文学·非小说类
《成为波伏瓦》让我以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看待女权、看待社会上各种女权的话题。
女人是人,就像男人是人一样。尊重和强调女性的权利,并非意味着反对男人的权利。男性和女性应该是互助和互补的关系。
如果说,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社会的进程会带来思想和观念的变化;在农耕社会,体力劳动让男性的作用更加凸显,那么,如今的社会,体力劳动的重要性已经被脑力劳动所取代,创造更多价值的不再是体力劳动,单从这一点上来看,女性理应获得和男性平等的权利。
然而,漫漫长夜,历史烙在人类思想上的印记极难被擦除,女性意识也不过是20世纪初才初露端倪。举个例子:
- 1925年,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培养哲学顶尖人才的圣地)还?未对女性开放。
- 1945年4月29日,法国女性第一次拥有了选举投票权。
新时代的女性,几乎都听过“女权”这个词,但是极少人能真正理解到它的意思,很多人还走到了另一个极端。至于男性,能理解的也不多。
这条路还很长。
《全员嫌疑人》|推理·悬疑
短篇推理小说集全5册《全员嫌疑人》《字母表疑案》《诡计博物馆》《绝对不在场证明》《密室收藏家》。这5本书,每一本都讲述了几篇短小的推理故事。精彩内容占所有故事的1/3。
这么说吧,如果你酷爱《名侦探柯南》,这本书就很适合你。如果你是东野圭吾或者阿加莎·克里斯蒂的粉儿,便可以不看了。
《神逻辑》|社交类
这本书严格意义上来说,算是一本小册子,或者某种指南。因为读完它也就30分钟的样子(是不是难以置信?)如果你认为文字少就没啥看头了,那就大错特错了!
全书共54页,作者列举了19个日常论证中最常见的错误。举几个我读懂了的例子。比如:
◇ 一个人可以理性地诉诸相关领域的权威,因为从理论上讲,知识更渊博,也就更权威可靠。但是,一个心理学专家谈论经济问题,就是诉诸无关权威。
◇ 还有网络上流行的“二极管”犯的就是“排中错误”,即非黑即白谬误。
◇ 再比如:你质问一个人为什么一直拿你的东西,他却回答:你不也拿别人的东西吗?
这是犯了诉诸虚伪的谬误。也就是说,用指控回答指控,把注意力从观点本身转移到了提出观点的人身上,实际上是一种“人身攻击”。
怎么样?我这么一说,你是不是已经跃跃欲试想读一读呢?
这种小册子备一本在身边还是挺有用的。针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多多对照研究,保不准哪天就把蛮不讲理的人打个措手不及!
《克拉拉与太阳》|外国文学·小说类
《克拉拉与太阳》讲述的是人工智能陪伴?机器人?克拉拉?和人类女孩儿乔西的故事。
这个?故事?中?有几个?点?非常?棒?!
一、究竟什么是爱?
女孩儿乔西有病在身,她母亲为她买了一个叫克拉拉的机器人,帮忙照顾她和陪伴她。
实际上他们还有一个不可告人的目的,就是想让克拉拉完美地模仿乔西,如果有一天乔西永远地离开了他们,克拉拉就可以成为另一个真正的“乔西”,抚慰父母无法承受的丧子之痛。
克拉拉认为自己可以完全复制成为乔西,但是唯有一样东西他是无法触及到的,那就是—— 乔西的母亲、父亲、乔西的朋友里克,以及梅拉尼娅管家——— 他们心中对于乔西的感情。
也就是说:一个人真有一样非常特别的东西,但这样东西并不在这个人的心里,而是在那些爱他的人心里面。
二、人心是否可以复制?
这个问题还可以这么问:一个人是否具有独特性?
乔西的父亲认为克拉拉永远无法在任何一种严肃的意义上成为乔西。他将人心比作一个拥有无数房间的房子,房间套着房间再套着房间,别人是无法走遍这所房子的每个房间每个角落的。所以,人心的复杂度是不能被完全复制的。
三、机器人能否成为人类?
答案是否定的。
因为有一样人类共有的特质是克拉拉所缺失的,那便是自私——— 因为机器人是一个完全利他的存在。
纵观全书,克拉拉的全部考量与出发点,都是围绕着他人而展开的。从中,我们看不出她对自己的境遇与命运表现出哪怕是一丁点的关切。
这也就注定了克拉拉的一切品质与情感都是无法用人类的维度去衡量的,因为,正是由于自私的欲望与升华的渴望并存,人类的心中才会充满了矛盾、彷徨与痛苦。
没有了自私那下坠的重力,一切崇高、向上的人性也就虚无缥缈得失去了分量。
《正义的成本》|法律经济学类
《正义的成本》是我读的第一本经济学和法学相关的书籍。某种程度上,它可以作为我思想和行为的参照物。
该书中对人的分析,说人是理性和自利的,关于“自利”这一点在《克拉拉与太阳》中也有相应的表达。
在人类社会的几个发展阶段中,对于男性和女性社会角色的变化,让我产生了一点新的想法,又结合了《成为波伏瓦》,使之更加清晰起来。
对于我来说,这本书中最重要的一句话是:“对公平正义的追求,不能无视代价”。
《她来自马里乌波尔》|社科·纪实
这是一本纪实文学。第一季度我读了《切尔诺贝利的午夜》,那也是一本纪实文学。那是发生在乌克兰的普里皮亚季城的核事故,这是发生在乌克兰的马里乌波尔的动荡史。
读完这两本书,让我彻底改变了对苏联的态度。
在乌克兰这片土地上,不愿提起却又无法忘记的历史还未远离,现实中却再硝烟四起。乌克兰,从十月革命开始,到21世纪,究竟和平了多长时间?
豆瓣读书榜单上对《她来自马里乌波尔》的介绍如下:
作者用迷人的方式完整还原了一部母亲的个人史、家族史、二十世纪动荡史。虽然这是一部非虚构作品,却比虚构作品更魔幻,更戏剧化,也更惊心动魄。
实际上,这就是一部战争罪恶史。其中的魔幻和戏剧化,体现在几代人原本美好的生活被战争毁灭得粉碎、彻底,再也没有丝毫可循之迹。
“这种对发疯和狂躁的恐惧正在俄国广泛流传;噩梦?、抑郁?、精神错乱?、难以?控制?的攻击性?;这源自深入骨髓的恐惧,不受理性控制。”
战争,使人变成嗜血的怪兽!什么丧尽天良的事都干得出来!战争,就是恶!
这是一本追根溯源的纪实文学,涉及到的人物众多,主要集中在第一部。我在阅读过程中,对人物关系简要做了记录。记录中的称谓是基于作者娜塔莎·沃丁的身份(想读这本书的朋友可以将这几张图保存,阅读过程中能帮助梳理人物关系。)
读完这八本书,我简单地做了个评分。当然,这评分仅代表我个人的看法。总体上来说,我觉得第二季度读的这几本书质量都还不错。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ongxiezuo.com/51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