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单位部门主要负责人学习班辅导报告
昨天上午,*围绕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紧密结合*市情实际,给我们作了一个立意深远、体系完整、内涵丰富的辅导报告,深入系统阐述了推进现代化建设必须把握好的关键环节、重大问题和目标要求,相信大家一定收获很多、启发很大,关键的关键还是要立足各自工作实际,认真学习好、领会好、贯彻好、落实好。党的二十大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这是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深入分析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条件和阶段、全面认识和把握我国现代化建设实践历程、充分借鉴各国现代化建设一般规律的基础上,作出的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和战略性意义的重大判断,也是全国各地必须遵循的发展方向和根本路径。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我们*如何进一步审视、谋划和推动高质量发展,这是一个重大课题,需要我们把准方向、立足实际、深入研究。下面,我重点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主题,和大家交流一下自己的思考、认识和体会。
第一个方面,回望来时的路,准确把握高质量发展的深刻内涵
今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围绕高质量发展明确提出“四个必须”的重要原则(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更好统筹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必须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深入转变发展方式;必须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四个必须深刻阐述了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的发展理念、目标要求、实践举措和价值指向,进一步释放出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强音。那么,对于高质量发展我们到底应该怎样认识?对于其重大意义如何把握?我想至少应该从3个方面去理解。
第一,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首要任务。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高质量发展”的表述,并根据发展阶段和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应该说经过多年的实践,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关键词,成为各级各地的一致共识和自觉行动。回顾这些年高质量发展的演进脉络,可以看出我国从重视经济增速到更加关注经济效益和结构,从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到主攻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从“以GDP论英雄、以速度论成败”到努力实现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应该说高质量发展也是一个不断推进、不断深化、不断明晰的过程。去年10月召开的党的二十大再次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这为新征程上各地如何推动发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进一步定了基调、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那么对于正处在爬坡过坎、奋力赶超阶段的*而言,我们走好中国式现代化之路,就必须准确把握时代脉搏,始终把主要精力和心思用在谋发展、抓发展、促发展上,着力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提升综合实力、实现转型升级、缩小发展差距,才能在全国、全省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进程中“不掉队”、不落后。
第二,高质量发展是破解*瓶颈制约的必然选择。*书记在昨天的辅导中带领我们回顾了*的发展历程,也回顾了二十年前*的发展水平和在全省人民心中的形象地位,我们曾经傲视全省,在全国也是明星城市。下来我查了一下,我看“十五”末当时咱们*的人均GDP就已经达到44686元,这在全国是什么水平呢?仅比北京低283元,接近江苏、浙江等发达地区的2倍,是全国的3.2倍。我到*工作后,曾听有的同志戏说中国有三大城市:北京、上海、*。虽然是个玩笑话,但那时候*各个方面的发展确实非常辉煌,可以说每一个*人都为之自信和自豪。前些年由于各种因素影响,*经历了转型升级的阵痛,2011年到2020年十年时间我们的GDP一直徘徊在200亿到300亿元之间(2011年235.54亿元、2020年281.6亿元),大家普遍感到发展没有以前快了。但一时落后并不可怕,就怕无动于衷、甘于落后。现在,加快发展、奋力赶超、争先进位是每一个雄关人最强烈的愿望,聚力解决经济总量不大、发展质量不高的问题就是我们的主攻方向。而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当前区域竞争日趋激烈,你追我赶、不进则退的态势咄咄逼人;另一方面咱们*地域狭小,土地、水资源、环境空间等等都十分有限,传统的粗放式发展道路肯定是走不通的。面对这种双重压力,*该何去何从?我想中央已经给出了答案:就是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必须是高质量发展。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把加快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必须有一种“欲与天公试比高”的精气神,真正依靠发展来做大总量规模,依靠高质量发展来提高质量效益,从而不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突破量的积累、最终实现质的飞跃。
第三,高质量发展是主动回应群众诉求的现实需要。进入新时代,咱们国家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大部分领域“有没有”的问题基本解决,“好不好”的问题更加突出,推动发展归根到底还是要看群众的实际感受、看发展为民的实际成效。客观来说,*民生事业发展的基础相对较好,教育、医疗、社保等很多指标走在了全省前列,像高考本科录取率67.7%、居全省首位,医院每千人床位数8.16张、高于全国6.7张的平均水平、高出了近2张,社保标准全省最高,环境空气质量近年来始终排在全省14个市州前3位等等。正如李强总理在全国两会结束后新闻发布会上所说:老百姓不会天天盯着看GDP增长了多少,大家更在乎的是住房、就业、收入、教育、就医、生态环境等身边具体事。而要解决好这些具体事,光有一腔热情不行,从我们党委、政府的角度出发,就必须更加重视发展,必须注重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必须以殷实的“家底”、雄厚的物质基础来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真正把推动高质量发展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紧密结合起来,让群众能够享有更优质的教育、更高水平的医疗、更可靠的社保、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多更公平地共享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红利。
第二个方面,审视当下的路,认清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形势任务
这两年,全市上下聚焦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压奋进、攻坚克难,全力强工业、抓项目、促发展,推动*各方面工作取得了新的突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在2021年首次突破300亿元的基础上,去年底提升到362.6亿元,增速超过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今天中午和发改委、相关部门商议我们发展指标的时候,按照预测今年突破400亿元大关应该说没有问题,三年实现登上两个百亿元台阶,本届政府内实现突破500亿元目标,应该说通过我们的努力是大有希望的、是能够实现的;高质量发展考核综合排名在全省位次持续前移,去年底提升到全省第9位,可以说已经走出了前两年连续排名末位被省委省政府约谈表态的困境,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特别是今年一季度,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各级干部铆足劲、拉满弓,各个方面齐发力、聚合力,以开局就是决战的干劲抓发展,以起步就是冲刺的拼劲促增长,力推经济发展实现了一季度“开门红”“满堂红”。我们的地区生产总值、规上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主要指标增幅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高质量发展综合排名历史性冲进全省前3位,被省政府授予全省经济发展“贡献奖”,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好成绩,交出了十分亮眼的“成绩单”。可以肯定地说,现在*发展“好”的因素正在加速集聚,“进”的态势已经初步形成,“干”的氛围日益浓厚,这是市委坚强领导和各级干部的共同努力的结果,非常难能可贵,值得我们百倍珍惜。当然事物发展都是辩证的,冷静下来看待和分析,我们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还不牢固,现代化建设中还面临诸多问题,结合昨天*书记强调的“四个有差距”,我也与大家共同分析一下“四个不够”的短板弱项:
一是经济总量不够大。对于一个城市特别是对一个地级市来说,如果没有量的支撑,就没有速的保障、更没有质的提升。拿我们的经济总量来说,放在全省层面我从3个维度跟大家作一分析:第一个维度是总量较小的市州,现在全省14个市州中除了甘南、临夏两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只有我们*的GDP在500亿元以下,而且临夏去年已经突破了400亿元。第二个维度是体量相当的城市,*书记之前在全市高质量发展大会上讲过,昨天也再次给我们分析,我们推动发展要确定一个对标超越的目标,最好的学习和追赶对象就是金昌。五年前我们和金昌经济体量差不多,GDP只低13.3亿元,而五年后金昌已经超过我们160亿元、去年突破了500亿元关口,而且连续60个月两位数增长。显而易见,我们的总量不如金昌、速度不如金昌,现实深刻告诉我们什么叫“慢进也是退”。第三个维度是增速较快的地方,兰州新区经济增速连续六年领跑全国新区,保持两位数高速增长(近五年GDP增速分别为16%、18.5%、16.7%、20%、11%),去年GDP达到了342亿元,距我们只有20亿元的差距,如果继续保持这个增速,估计今年就可以超过我们。从这3个维度,我想大家可以清晰地认识到:*当前发展的最大问题就是经济总量不够大,所以做大经济规模就是*推动现代化建设的当务之急。
二是工业质效不够优。这里说的质效不优,也就是我们常讲的大而不强。去年,作为工业城市,我市的规上工业总产值实现历史性突破,首次超过千亿大关、达到1090亿元。听起来确实非常振奋,但规上工业增加值只有168亿元,换算一下增加值占总产值的比重也就是增加值率只有15.4%。工业增加值率是一个地区工业企业盈利能力和发展水平的综合体现。现在全国最大的3个工业城市上海、苏州和深圳,工业增加值率分别达到26.41%、25.22%和23%,我省的工业城市金昌达到23.4%,处于全国先进水平;全国其他以工业为主的城市增加率低的也有18%、19%。分行业看,根据省统计局测算,全省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等工业增加值率都高达70%左右,像陇东的平凉、庆阳主要是这些产业,包括兰州石油天然气加工,包括我们周边的玉门,这些地方的工业增加值从行业上来说都是非常高的,而咱们*的主要行业——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分别只有14.72%、15.89%。从以上就可以看出,虽然我们的工业总产值较高,但转化为增加值和GDP的效率非常低,主要还是我们的工业产品大多为“原字头”“初字头”,向下游精深加工延伸不足,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高,企业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不强,所以加快推进工业高质量发展就是我们下一步需要重点突破的领域。
三是创新动能不够足。虽然我市全社会研发经费占GDP比重连续多年居全省首位,但客观上讲,科技创新的整体实力还不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带动能力还需增强。首先研发投入不够。2021年我市全社会研发投入较上年降低2.1%,投入强度下降0.5个百分点(2022年数据国家9月才能认定)。除了酒钢、四0四这些大企业外,大多数企业主要从事初级产品加工,有研发活动和投入的较少,几乎没有研发活动,规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的不足三分之一。其次创新主体不足。目前全市只有1家国家级企业研发机构,大部分规上企业没有设立研发中心,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企业数量不多。再一个是人才结构不优。高层次产业人才较少,实用型、创新型人才缺乏,企业研发人员只占从业人数的2.38%,人才流失和引进培育的困难并存。昨天下午的招商引资大会上书记给我们讲,广东招商引资已经进入4.0时代,开始引进科技创新人才团队了。而我们现有的人才,甚至不是高标准人才,想留下来都很难,本土培育的成效也不够明显。这些问题,导致我市经济发展呈现出产业链条短、配套能力弱、产品层次低等现象,缺乏核心竞争力。
四是多元支撑不够强。首先是项目支撑不足。长期以来,我们具有支撑性、引领性的重大项目特别是产业项目、有后劲的项目不够多,投资总规模偏小,民间投资低迷,项目接续不足,目前在库项目仅78个,预计投资余量只有32亿元,今天中午测算了一下,我们单二季度要完成省上的调度目标任务,固投就要新增投资40亿元,如果没有新的大项目落地,难以支撑投资持续快速增长。其次是产业支撑不足。大家都知道,除了工业以外,我们的一产小而不精,占GDP比重也就只有1.8%;三产散而不活,前两年受疫情冲击非常严重,我们尽管也想了一系列的办法、作了很多努力,有一定的改观,但从根本上来讲几大景区的连通性还有很大差距,新建的游客中心尚未启用,关城、关城里、遗产公园之间的联动不足,而且我们其他旅游资源草湖片区、讨赖河片区还没有得到合理开发利用,这与我们旅游城市的定位很不相符。再一个是财力支撑不足。我们作为全国四个不设县区的地级市之一,市财政同时承担着市、县两级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压力非常大,但中央和省级下达的县级转移支付补助基本上未安排我市或资金量非常小(比如中央下达的均衡性转移支付补助,去年*仅9302万元,与我们人口数量相当的定西通渭县高达10.82亿元,是我们的11倍;我市周边产业结构相似的工业城市玉门市达到3.51亿元,是我们的4倍。再比如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2022年我市仅243万元,通渭县高达2.92亿元,玉门市达到9236万元,是我们的20-30倍)。加之我们为总额分成上解市,大口径财政收入的60%以上上划中央和省上,市级留成仅33%左右,去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9.1亿元、支出32.23亿元,财政收支矛盾非常突出。
以上分析这“四个不够”,主要是为了让大家清晰认识我们的短板、不足和劣势所在,进而找准突破口和着力点,做到有的放矢、精准施策、加快发展。
第三个方面,展望前行的路,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抓手
踏上新征程,如何更好地推动高质量发展?*应该走什么样的路、依靠哪些抓手?带着这些问题,我认真学习了***总书记关于高质量发展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在其中找到了答案。这里,我围绕***总书记强调的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战略基点、必然要求、最终目的”4个方面,与大家作一探讨。
首先是必由之路:走好必由之路,需要在激发科技创新动能上实现更大突破。***总书记指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我们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从根本上说还是要依靠科技创新,必须把“强科技”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补短板、强弱项、扬优势,努力让科技创新这一“最大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一是搭建更多科技创新平台。当前,重点是支持酒钢、四0四等大型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全面做好省级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基地建设,孵化培育更多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真正让科创森林更加繁密、更加茂盛。特别是国家高新区创建必须全力加快进程,目前全国有90多家地方园区在竞争40余个名额,我省的酒泉、定西、平凉也都相继启动了创建工作,可以说竞争非常激烈。相关部门要紧盯没有达到要求的6项指标,一项一项提升、一个一个攻克,确保早日创建成功,让我们的企业享受更多政策红利、享有更好的发展环境。二是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生产投入是今天的营收点,研发投入则是明天的增长点。一项技术瓶颈的突破,就可以带来一个产品的质量飞跃;一个重要技术的攻克,就能够推动一个产业的重大升级。我举一个调研中发现的例子,嘉东园区有一家生产热弯玻璃的企业,规模不大,已经获得27项国家专利,其中异形玻璃热弯技术行业领先,企业因此成为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也是我市第一家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ongxiezuo.com/80846.html